分享

為甫人盨•史昔鼎•炳彝•㝬侯之孫鼎

 昵称46496098 2022-07-09 发布于山东

新见“濮一乘藏器”四种,吴曼公题识(原为一册,后被商估拆零售卖,而此四件无吴曼公落款),濮一乘,即濮大凡,曾任《佛学丛报》(1912年10月创刊)主编,与吴湖帆及印光法师往来密切。又,杨荣良、朱淮宁主编的《南京民族宗教志》云:“佛教会”位于金陵刻经处,民国元年(1912),居士李翊灼、桂念祖、欧阳渐、蒯寿枢、孙毓筠、陈方恪、濮一乘、黎养正、邱元恒等人发起成立,并撰佛教会缘起文及说明书,呈孙中山,孙中山复函表示支持,将佛教会大纲交教育部存案。

以上四种青铜器,除最后一件外,原器皆不知所踪,其铭文,第三件未见著录,为孤拓,价值极大,另三件,虽见著录,然无人知乃濮一乘所藏,此次四件拓片皆有吴曼公题跋明确指出,这对于搞清楚这几件青铜器的流传意义极大。㝬侯之孫鼎虽存,但未剔本至今仅见此一件,据此可见铭文原貌,价值亦大。

1、為甫人盨

(本拓)

此器不知何在拓片仅见《集成》、国图、台湾史语所及本拓。国图《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全形拓片集第一册著录云,春秋早期,陕西西安出土,刘体智、容庚旧藏。

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全形拓片集第一册

(台湾史语所藏 ,柯昌泗《謐齋金文拓本》)

2、史昔鼎

(本拓

史昔鼎铭文为“史昔其乍旅鼎”,容庚先生《商周彝器通考》云“史昔鼎(附图四六)大小未详。口饰夔纹间以圆涡纹一道。铭'史昔其作旅鼎,两行六字。贞松堂(上十五)箸録”,知容老未见原器。史昔鼎见《贞松堂集古遗文卷二,三三叶。此器不知何在,拓片仅见于《集成》及本拓。《集成》拓钤“契斋所藏墨本”及“于省吾印”,知曾为商承祚、于省吾收藏,二氏亦当如容老未见原件,仅得拓而已。

3、炳乍尊彝

“炳乍尊彝”未见著录,价值极大。略为可惜的是此当是剔本。

字与西周中期的倗卣的字字形最相近,“炳乍尊彝”或为西周中期之器。

4、㝬之孫鼎

此件字迹难辨,经手机滤镜调制对比度后如下

由于是未剔本所以很难辨认。不过此件就是之孫鼎,现藏于吉林大学,《集成》所用剔本拓片有于老钤章,此器则当为于老捐赠于吉大


另,《唐兰全集》指出㝬是胡侯。刘釗教授《甲骨文“害”字及从“害”诸字考释》指出:“陳劍先生認為是訓為'獸頜下垂肉或訓為'頸’、'喉嚨’的'胡’字的象形初文,此說甚有理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