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患者如何挑选医师

 陆大夫如是说 2022-07-10 发布于上海

在上世纪,医疗系统的很多大咖因为业务能力出众,随后能者多劳,同时兼任诸多行政岗位。

医院的院长科长之类的行政人员,都是业务能手,患者众多。

早年去就诊,很多老百姓确实是在医院大厅看医师的个人简介来选择去看哪位医师的。

找院长、副院长、找主任、教授、找博导等专家。当年的这些领导,他们确实都有些绝活,医疗技术通常都还不错。

因为在那个年代,临床技术好,诊疗水平高,是可以当领导的。

本世纪以来,管理模式有所改变,医疗系统内部有不少管理能力出众的人才,倘若科研搞的好,论文写的多,相对更容易当领导。

这也算是客观发展需要,毕竟术业有专攻,要想在所有领域全面开花,还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在如今的医疗行业,科研、论文都与职称挂钩,业务能力、医疗技术在行政职务任命上基本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这些年,用以往的一套办法选医师,很多患者觉得越来越不灵了,职称头衔一长串,但疗效平平。

毕竟现在的江湖地位早就不靠疗效说话了,科研搞得再好,也代替不了临床经验。哦!不!是临床搞的再好也代替不了科研。

这可怎么办呢?广大普通老百姓如何寻找靠谱医师呢?

其实还是有好办法的,各大医院都有临床水平高超的医师,想在专业领域提高技能,无疑是要耗费大量精力与时间的,在今天这个时代,实际上很多业务能手匀不出太多时间去搞科研,去发表论文。

当然实力爆表全面开花的超级牛人也是有的,不过毕竟数量很少。故而在今天的行业背景下,很多医术好的医师,很可能职称并不高,往往也担任不了什么行政职务。

行医这件事,很有意思,在今天的环境里,你不八面玲珑,你还敢凸显技术,在临床诊疗上显己之长形人之短,那一定是哪里凉快哪里去呆着。

不过话说回来,倘若果真技术出众,诊疗水平高超的话,医院的其他科室的同事、护士、保安、甚至护工在遇到医疗问题时,都会去找这些医师诊治。

也就是说,去观察一个医院,内部职工患病了,或者是职工家属患病了,他们会找哪些医生去看病,这些医生往往代表着这家医院最高的技术水平,他们可能职称不高,职位也不高。但是本院职工有医疗问题,最先想到寻求帮助的却是这些医师。

在各大医院,到底哪个医师有水平,大多数员工是知道的,你说你有没有办法和保安打听一下呢?能不能找护工打听一下呢?能不能找这医院的后勤人员打听一下呢?

我们看看古代医疗系统内部人员是如何找医师诊治的:

在清代道光年间,宁绍台道治所在宁波,天一阁附近的沈家是城中大户,家主沈裕昆有二个儿子,都送本地名医王瘦石门下习医。

话说一日,沈裕昆的妻子沈氏突然胃脘部疼痛不适,沈裕昆请了附近的范医生来诊治,范医生认为是肝气犯胃,用逍遥散加减治疗。

沈氏服了二剂药后脘痛缓解不少,但出现了发烧、咽痛的症状。沈裕昆又请了较为相熟的顾听泉医师来给妻子诊治。

顾听泉医师来到沈府上,诊察完沈氏的症情后,认为是外感温邪为病,于是用了清凉透散的处方予以治疗。

沈氏服了顾听泉的几剂药后,咽痛就止住了,只是这发热的症状仍旧不退。

顾听泉医师先后几次转方调治,似乎都如石沉大海般看不到病情减退的一丝征兆。

这日转一日,今天已经是沈氏发病第七日了,一大早沈裕昆府上仆从又来相请顾听泉,顾医师也不敢怠慢,行色匆匆即赶往沈宅。

顾医师到了沈府,熟门熟路进了夫人内室,沈裕昆坐在妻子床边也低眉不语,满面愁容。

今日夫人的病又加重了不少,顾听泉走近床边为夫人诊察,沈裕昆立即起身想让出空间,自己站到一边观望。

只见沈夫人眼睛闭着,鼻子有些堵塞不通气,只好张口呼吸,气息很重浊且急促,询问她如何不适,也似乎完全像听不见一般,没有任何反馈,肢体收缩僵硬,一点都不柔和。

顾医师整个诊察过程中,沈夫人迷迷糊糊的样子,从头到底都没有说过一个字,只有时不时从嘴里能听到些模糊地哼哼声,这两日也完全没有像样的吃喝饮食,就是喂些米汤水维持着。

顾听泉看这情形,也知道沈夫人病的不轻,这症情凶险,已经让他也慌了手脚,不再镇定,再这样下去怕人是要不行了。

顾医师和沈裕昆商量后续治疗的措施,顾听泉建议请与他相熟的王孟英大夫一起来共同商议后续治疗方案。

沈裕昆的二位公子也都是学医于当地名家王瘦石,母亲在这生死关头,二位公子也就去把师傅王瘦石请来相商治法。

王瘦石看了沈夫人,也觉得病情危重,和顾听泉一样,说王孟英识见超群,力主请王大夫来诊治,以决生死。

这一日,两位医师轮番诊察完患者,与家主反复讨论商议,最终拿不出确定的主意,看看时辰已经是日暮西山。

沈裕昆看这两位当地名家似乎谁都不愿意拟方用药,拿不出妥善的对策,因为这一诊用药再有稍许差池,那是要送人一程的,这些他们心里都很清楚。所以都一致表示要请王孟英医师裁决,沈裕昆也只好让儿子快马加鞭,拿着顾听泉、王瘦石两位医师的亲笔书信去邀请。

等了几个时辰,终于承载着众人最后希望的王孟英大夫到了沈宅,几人急忙将王大夫拥入内室,连一口茶水都顾不上喝,先给夫人瞧病为先。

王孟英仔细诊察了一遍,症情和今日清晨顾听泉看诊时差不多,最后诊脉,王孟英刚诊完左手,沈夫人立即将手缩会被中,却随之自己伸出右手,脉像弦滑且数,右关尤甚。

王孟英看到沈夫人自己主动伸手诊脉,就凭借这个动作就可以判断沈夫人并非热入心包的神昏之证。

随即几人挖开沈夫人牙口,看到舌苔白滑。又问了平时侍奉夫人的丫鬟,询问夫人近期大解如何?得到的回复是这连日以来夫人大便都未曾解过。

得知这沈夫人以往身形肥胖,近年却逐年体重递减,消瘦面暗,夜寐很短,并且厌油腻荤腥,稍食不慎,就腹痛腹泻,泻止痛减。

现场有诸位医师,且生死攸关在此一举,倘若不能辨证准确,分析明白,在这种场合主人家是不可能言听计从,按医嘱进药的。

故而王孟英说道:“沈夫人初病风温,顾大夫清凉透解,是正治,没有问题,只是病有传变,初期卫营同病,没有逆传心包,而是顺传阳明,因为沈夫人素体有痰饮热内积,且病久耗损阴血,体质渐损,故而此次受感,令外邪引动宿疾,且痰饮食热火交结胃肠三焦间隙之间,秽浊之气熏蒸神明,故而目闭、耳聋。鼻窍为阳明经脉所系,肢体乃阳明所主,痰火浊邪胶固内焚,故而鼻塞,肢搐。所谓胃病而九窍不和,就是这个道理。”

王孟英饮了口茶,继续说道:“夫人患病不是典型的温邪上受,顺传阳明燥热内结的症候。因为素体痰饮内积,阴血渐亏,与新感传变的症候相杂糅,所以症状上显得扑朔迷离,倘若痰饮郁热之停积消除,自然夫人的白滑苔会转黄燥苔,此时标证涤除而显本证,险关一过,便有生机。”

同时在场的两位医师听了王孟英的分析,都点头称是,表示认同,自然这关键的处方也都催促王孟英拟定,这沈裕昆所有的希望也自然都寄托在王孟英身上。

其实作为顾听泉医师而言,治疗到这份上,自己再稍有差池,责任重大,一个人万难担责,急需有人分担压力,王瘦石的态度也可以理解,沈夫人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给别人擦屁股的事情很难办,自然也是能不沾手最好。

这些小心思,作为久经生死场的王孟英岂能不知,只是自己有这底气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毕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且与顾医师颇有相知之谊,故而愿冒风险为顾医师分担些压力。

笔墨纸砚准备停当,王孟英迅速拟方,将书写好的方笺递与二位医师过目,并交付沈裕昆。

方用小陷胸汤合蠲饮六神汤加枳实、厚朴,以萝卜煮水,去滓后,再用萝卜水煎药,并兑入竹沥一杯,送服礞石滚痰丸四钱。

这蠲饮六神汤用的是什么药呢?

石菖蒲、胆南星、旋复花、茯苓、橘红、半夏曲。

沈裕昆看着处方,嫌这药方力道太过峻猛,面有难色。

王孟英看出他的顾虑说道:“既患骇人之病,必服骇人之药。药不冥眩,厥疾弗廖,倘若再三犹豫,要不再听听顾医师和王医师的建议?”

顾、王二位医师都认为照王孟英处方服用为妥,补充和沈裕昆说,倘若实在觉得药力太猛,可以分多次陆续服用,以观后效。

沈裕昆也已经是走投无路,别无良法,只能命下人去药肆抓药,赶紧煎煮。

第二日,王孟英与顾听泉一起去沈宅会诊,脉症仍旧如同昨日,没有丝毫衰减之象。

仔细询问了沈裕昆昨日用药的情景,沈裕昆因畏惧处方峻猛,故而一剂药分了多次服用。

王孟英再次劝说,这急病急治,要的就是快速拨乱反正,夫人虽有不少体质问题,但此次发病毕竟是急症,峻药分次缓服,药力太过分散,不能一鼓作气而顿挫病势,今日用药,务必浓煎顿服,听我的方法,如法服用,今天会有转机的。

顾听泉在一侧听了也表示同意,劝沈裕昆还是配合用药为妥。

当日王孟英、顾听泉留在沈宅,看了夫人服下药汤剂药丸,这才放心。

又过了一夜,已经是王孟英接诊第三日的黎明时分,沈夫人如厕解下如胶冻样富有韧性的痰秽有一大盆。

大解后又回到房内沉沉睡去,至下午醒来,就饥饿索食,于是喝了些稀粥,神情爽朗了许多,且能够稍微说几句话了,此时能自己张嘴看舌苔,配合诊察,果然苔转黄燥。

王孟英按既定战略,药改轻清,沈夫人的症情便日渐好转,最后以育阴柔肝的处方善后调理,最终完全恢复,病情体质也较以往好了不少,吃荤腥肉食,也不再恶心腹泻了。

这沈裕昆一家子嗣都是跟随当地名医学医的业内人士,在《回春录》这部书中,顾听泉的亲友患病,以及王瘦石本人患病,亲友患病,第一想到的,都是请王孟英来诊治。

在《愿体医话》中谷桂庭有按语说:“如甥孟英之锐志于医也,足不出户庭者10年,手不释卷者永处。”

王孟英是晚清顶级专家,属于高手中的高手,如同李时珍一样,曾苦读医书十年,不出户庭。因此才高识妙,诸多同时代的名医患病都会请王孟英诊治。

这是业内同行的最高肯定,业内人士至亲患病的择医选择,是最说明问题的。

古代如此,今天又何尝不是?

如何择医,你学会了吗?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