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了他这一段(前文提及的张仲景在伤寒面前无能为力)以后,可能给他很大的打击,然后他能不能转而学什么?学汤方。我们现在看看扁鹊的医学到哪里去了? 西汉末年刘向父子写的,(父子俩)叫刘向,还有刘歆,他们俩父子写的《汉书·艺文志》(的前身—《别录》和《七略》),刘向写的叫《别录》。这是本什么书?这本书就是将当时发行的,或者是市面上可以见到的各式各样的图书的书目收集起来,明白吧?在这个书籍里面,当时收录的医家有七家,也就是说,在西汉末年医学界当中有七大流派,现在我们的七大流派已经有了。 这里面有什么书呢?里面有《黄帝内经》18卷,你们要记住这个版本和数目。《黄帝内经》18卷,《黄帝外经》37卷,《扁鹊内经》9卷,《扁鹊外经》12卷,《白氏内经》38卷,《白氏外经》36卷,《旁经》25卷(编者注:口误,即《旁篇》)。这样子,总共合起来的话是216卷(班固《汉书·艺文志·方剂略》:“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按所列总和计175卷)。到了西汉末年都是存在的,但是到了东汉以后,唯有《黄帝内经》18卷有,剩下的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大家怎么看这个事情?现在有一堆书,就只剩下18卷的《黄帝内经》存在,(其它的)现在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现在的《黄帝内经》是162篇,跟“卷”一样,我们现在说的“篇”,古代说的是“卷”,是差不多一样的意思。我们今版的《黄帝内经》是160多卷,但是西汉年间所说的《黄帝内经》有几卷?18卷。这个卷数对的上吗?显然不是。所以从东汉以后,所谓西汉时候的《黄帝内经》其实已经没了。我们以前最早的中医的教材就根据《别录》的记载,就是说《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把它放在秦汉。后来在西汉马王堆出土了(相关)文献以后又改回来,认为是东汉的作品。 这里面有个问题,今版162篇的《黄帝内经》,跟西汉《别录》里面记载的《黄帝内经》18卷有什么联系?我们今版《黄帝内经》的原始版本是什么?实际上也就是为了解决(《伤寒论序》中的)“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这句话。因为这些是《黄帝内经》的内容,你要是搞不清它当时的这个问题,你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它书名叫《黄帝内经》的话,那它应该是黄帝作为第一书称,是不是?好了,我们看我们今版的《黄帝内经》,今版的《黄帝内经》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黄帝跟雷公问答;二,黄帝跟其他的群臣问答,就这两种问答形式。黄帝跟雷公问答是什么样一种形式?这种就是在《黄帝内经》当中的75、76、77、78,一直到81(篇),也就是75到81(篇),这些就是黄帝跟雷公问答。黄帝跟雷公问答是什么样一种形式?就是都是由雷公问黄帝答,(也就是)雷公提出一个医学问题,黄帝就进行详细解释。剩下的是群臣,就是类似于岐伯跟黄帝的对答形式,反过来,是黄帝问群臣答。 你们在读书的时候,当我们看到黄帝问群臣做解答,比如说《上古天真论》:“黄帝问……岐伯曰”,它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什么意思,黄帝问,歧伯就跟他说了。我们想想看,这个时候好像是群臣作为一种帝师在教黄帝,黄帝是个白痴,完全不懂得医学的,对吧?但是怎么到雷公这边,他摇身一变变成了医学导师,奇不奇怪?太奇怪了。 这个也就是说《内经》也存在了这种“长河溪渠,大海汇合”的问题。雷公和黄帝的这种问答在《内经》当中散现了总共11篇(上文提到的7篇加上《灵枢》第十、第四十八、第四十九、第七十三篇),这11篇跟当时我们西汉的18篇版《黄帝内经》差不多,接近了。然后我们现在的这本《黄帝内经》会不会吸收当时刘向《别录》里所记载的《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有没有要讲证据,证据在这里,证据写得很明确。 第一,《内经》多处言及“扁鹊脉法”,见《平人气象论》、《五脏生成篇》、《脉要精微论》、《大奇论》、《寒热》,还有一个《五十营》也是。第二个更明显,《素问》的《大奇论》原文,跟王叔和的《脉经》很像,也就是王叔和的《脉经》当中的《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篇》,这篇内容跟《大奇论》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你看,在《内经》当中叫《大奇论》,《脉经》当中叫《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篇》,而且王叔和在引这篇文章的时候,标注得非常清楚,出处来源并非来自《内》、《难》,而是来源于《扁鹊脉法》。这种考据给大家(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那就是扁鹊医学流派的经书,在历史过程中于东汉被汇入《黄帝内经》里面了。 这样子我们讲到这边的话,我们就提出三个问题。一,《黄帝内经》当中,雷公与黄帝之间的问答相当于《黄帝内经》的主本;二,雷公(编者注:此处为口误,应为“黄帝”)与群臣的问答应该属于其他流派收(集)起来的;三,里面有关于扁鹊的内容应该属于《扁鹊内外经》的内容。后人有可能就将上面这些内容合为一经。我们把这些根据《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扁鹊内经》9篇、《外经》12篇、《白氏内经》38篇,《白氏外经》36篇,如果按一卷是一篇来计算,再加上《黄帝内经》的18篇,《黄帝外经》的36篇,合起来差不多快150篇,这样子就跟今本的《黄帝内经》的162篇非常接近,所以剩下的12篇很有可能是晋以后或者三国的时候,又不断的汇注进来的。 (如果)这样子的话,它“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等,利用这些书,那我们就可以构思出一个问题——他(张仲景)原先学的是什么?他原始的医学基础就是扁鹊一派医学,后来发现扁鹊的这一套解决不了伤寒。解决不了伤寒的话,要发展一个流派,你要大量的临床实践,还有各种各样的流派(资料),然后这个时候他可能转而拿到了当时治疗伤寒的,汤方这种流派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到手里头以后,它也是各种版本,他拿到的各式各样的版本,也就是《伤寒论》的原始版本。 这些汤方原本到他手里头以后,我们能不能看到汤方的原始版本,也就是用中药来治疗疾病的原始版本?其实我们能看得到,比如说武威汉简,张家山汉简,看到没有?我们看到很多的医简,这些医简应该是《伤寒论》之前的中医的临床版本,把这些版本拿到手里头以后怎么去整理?这个时候张仲景它医学只有两个流派,一个就是原始的流派,第二个就是汤方的(流派)。这样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整个《伤寒论》学起来以后有点像精神分裂者。 怎么说呢?他在构建松散的材料,开这个汤治什么病,那个汤治什么病,他去访问一下(别人)“这个小柴胡汤你怎么用的?”,(然后)他告诉你怎么用,(另一个人)他又告诉你怎么用,每个人都是这样,试一下确实也有一些作用,你把它的这些作用写下来,没问题,但是你要把它这个条文按照一定的程序,然后你把它编起来,这个时候它有一个理论依据。于是我们就发现了里面非常多《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的内容,比如说脉诊加进去了。第二个,他擅长于学习针灸,对不对?然后自然而然地把经络的东西加进来。所以你把这些东西剥离掉,剩下的就是原始的《伤寒论》的东西,明白了没有?这么一级一级(分清楚),所以说,张仲景他在加工这些松散材料的时候,其实也没那么多事情。 我们今天讲说,到底我们中国的经方学派,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深刻,还是日本的对《伤寒论》研究深刻?很不客气地跟大家说,我们落后。我们今天强调的经络阴阳五行脏腑学说在日本,以前他们也是这么讲,他们也经历过这个阶段。也就到后面我们破了疑案以后,我们就发现原始的版本,再加上后面的一些研究,实际上整个《伤寒论》有用的东西多不多?也就是说,这本书里面还可以挤掉一些水分,可以理解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