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台传奇一陈三两爬堂

 思明居士 2022-07-11 发布于河北

“家住山东在临清,李家大寨有门庭“,这句著名的陈三两戏曲中的唱词,指的是籍贯山东临清李家大寨(今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临西镇堤口村)的李素萍。戏曲《陈三两》就取材自今邢台市临西县在明代时的进士李本固和其姐姐李素萍的故事。

前堤口、后堤口为两个大自然村。位于邢台市临西镇东部,临西镇驻地东北2.8公里、3.5公里处。一古堤从南至北纵身穿过,将两村土地分为堤上堤下,以农为主。两村人们营长锯盆锯碗手艺。前提口横跨堤上堤下,后堤口位居堤下,紧依大堤。冲村而下,都有跟上通往堤下的古路沟。两村以地理特征定名,又从方位示别,居南为前提口,后北为后堤口。查后堤口李氏族谱记裁:李氏始祖宣举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入临清,择居后堤口村。至五世李应中,官拜朝内中顺大夫。当时,李氏家族为示荣耀,立起牌坊、石马、石人,故将村名改为李家寨。但后来李应中被宦官刘瑾陷害,惨道满门抄斩。幸存李应中之子本固与其姊,潜逃乞生。戏曲《陈三两爬堂》就是根据明朝后期临西县后堤口村的这个真实的事实而编写的。但是剧中说其女逃到临清竹竿巷“丽春院”为妓,浑名“陈三两”,对于这一剧情,则属文学编造,系明代小说的戏说。
乞途中,其姊又结陈奎为义弟。其姊自幼勤奋好学,不仅通诗文,还善长书画。她宿志供养本固、陈变进学,以报前仇。为避遭斩,她改李姓陈,靠卖字画收入,因卖一张书画三两银子之故,取名陈三两。在她的苦心裁培下,李、陈二弟终于功成名遂,双中进士。义弟陈奎官拜八府巡按,弟本固任河南归德府知府。陈三两前赴归德府认弟,不料本固是忘恩负义之徒,嫌弃其姊贫贱,拒不相认。陈奎得知,大义灭亲,将本固罢职。李氏门庭至此冷落,李家寨后改为后堤口。


李本固
李本固,临清李家寨(今邢台市临西县后堤口村)人,明万历壬辰(1592)年进士,后任河南归德知府。为明代山东较有影响的易学家,著有《周易古本全书汇编》十七卷,有浙江汪启淑家藏本,现已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家庙宗祠建于明,拆于建国初期。详著于《临清州治》。《东昌府志》记载“李本固《古易汇编意辞象数变占集》十七卷”。


《陈三两爬堂》是以临西为背景的明代戏曲故事,明代进士李九经被奸臣陷害致死, 留下女儿素萍、儿子凤鸣。素萍被卖入妓院,改名陈三两。在院中结识陈魁,魁财尽,三两拿出私蓄助魁攻读。魁去后,鸨儿把三两卖给一富户。三两愤欲自尽,富户贿赂官府,反告三两。县令李凤鸣受贿,刑讯三两。三两申诉冤情,讲述身世。李才知是失散多年的胞姐素萍。李再三谢罪,受到三两的严词斥责。恰遇陈魁任巡按来此,欲斩李,三两又为弟求免。
全部《富春院》中的一折。1959年,李世济根据豫剧及河南曲剧同名剧目移植演出。后孙毓敏改编为荀派风格演出。最初剧目为曲剧,后被京剧,豫剧,淮剧,越剧,锡剧,河北梆子等各剧种所移植,其中以京剧程派陈三两,家住山东在临清,李家大寨(今河北省临西县临西镇后堤口村)有门庭,最为有名。

今邢台临西阳光公园上依然刻有陈三两爬堂的石刻故事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临西县前后堤口村位置

文章图片6

邢台地名志中的记载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