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变现   4

 三自之我 2022-07-12 发布于天津

  四、不要依靠记忆力

  前文已经提到过,只是读书并不能获得成果。即便我们读了很多书,吸收了大量的、优质的信息,如果不能将所获取的这些东西配合知识生产力而活用,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如何高效地“贮藏”获取的信息,并灵活运用,这一点非常重要。

  此处有一个要点,就是“不要依赖记忆”。一听到“贮藏获取的信息”这句话,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将所获取的信息记在脑子里”吧。

  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只依赖头脑中的记忆去进行知识生产,你的输出能力会变得非常孱弱。

  当然,回望历史,的确存在圣托马斯·阿奎那和南方熊楠这样的“知识的巨人”。这些人的学识之渊博,简直令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将整个图书馆全都记在了头脑之中。

  毋庸置疑,他们所创造的知识生产成果的质量与数额,都是靠着庞大的记忆,也就是“脑内的知识储备”支撑起来的。

  然而,依靠这种记忆力进行知识生产的方式,对于“普通的”商务人士来说实在是难以做到。当然,我本人也同样无法做到。

  那么,不依靠记忆力的话,我们又该如何去贮藏信息呢?请尝试将信息想象成“鱼”,将世界想象成“海”。

  从书本中获取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记在大脑中,其实就是从世界这片海“钓”到了象征信息的鱼,并将它放进了大脑这样一个小冰箱。

  如果只做暂时保存,那这种方法确实可以轻松地随用随取。然而,能够贮藏在冰箱中的材料、种类和数量都是有限的。最终,通过这些材料烹饪出来的菜品,也就是知识生产物既没有发散性也毫不新颖。单纯依赖脑内贮藏的知识生产材料,是很难针对不同工作,灵活机动地进行知识生产活动的。

  那么,钓上来的鱼该如何处理呢?

  我推荐大家这样一个方法:制造一个鱼笼,将代表着信息的鱼投入其中饲养起来。在世界这片海洋中,选取最必要的鱼,也就是信息。在鱼儿们“还活着的状态”下,把它们放进在海洋之中制作出的一个虚拟鱼笼之中,让它们自由游动,按需捞取。

  具体来说,即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点,以电子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因为一些必要的信息已经放置到“鱼笼”中了,所以不用事无巨细地全记到脑子里。也就是说,你可以放心地去遗忘。

  其实,这种方法虽由于数字与模拟而不同,但却和梅棹忠夫在其所作知识生产方面的名著《智识的生产技术》中所提出的方法完全相同。

  那么,为了能让知识生产的“料理”行之有效、使用顺畅且材料丰富,我们该如何制作“鱼笼”呢?相关办法,我将在后文中做详细阐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