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刚刚开始接触DRG付费的医疗机构都会被入组问题困扰,尤其是不入组和QY病例的问题。 笔者第一次接触到QY病例是在2020年,当时,本地区的医保部门向各医院反馈了2019年全市出院患者DRG入组情况。其中,入组异常的病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被标记为“0000”,一种被标记为“QY”。 然而,医保部门并未说明入组错误产生的原因,也未就“QY”的内涵进行解释。 为了探寻入组错误产生的原因,笔者利用几个昼夜的时间分析了本市全部入组异常病例,得出的结论是,“0000”表示主要诊断无法被分入任何一个MDC(主要诊断大类);“QY”表示主要诊断可以被分入某个MDC,但主要诊断和主要手术操作不匹配。 经过进一步分析,笔者发现,“0000”病例绝大多数是由于医疗机构主要诊断编码选择错误所致,而“QY”病例绝大多数是由于分组器的不完善所致。 现在,随着对DRG理解的逐渐深入,我们都知道“QY”病例读作歧义病例。但在当时,笔者一度以为读作其余病例。因为在分析入组错误的原因时,笔者参考了美国MS-DRG的分组逻辑。其特点是在MDC下的手术组中单列出其余(Other)手术组,这里面的手术操作虽与主要诊断关联性不强,但有一定的概率与主要诊断同时存在。这种分组逻辑也就避免了我们所说的QY病例的产生。 此外,MS-DRG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特点,就是DRG入组与手术操作的排列顺序无关。比如做了多个手术操作的患者,我们常常想调换一下排列顺序看怎么样能权重高一些。而在MS-DRG中,无论怎么排列都是按权重最高的方式入组。 简单理解,QY的产生就是因为主要诊断和主要手术操作不在同一个大组内。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QY病例呢? 首先,明确一切医疗活动包括主要诊断和手术操作选择都是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入组为中心。明确按照医保结算清单填写规范选择主要诊断和手术操作,而不是按照分组和权重来选择。 其次,弄清当地DRG付费细则对QY病例的相关规定。比如有些地区医保部门尚未弄清QY病例内涵,将入组率作为考核指标或是为QY病例设置过低的权重,那么医疗机构就会尽量避免QY病例的产生,虽然这会破坏数据的真实性,并且不利于分组器的不断完善。 通过QY病例的产生逻辑我们可以知道,如果非要避免QY主要有三种方法: 1. 不填写手术操作,直接进入内科组; 2. 改变手术操作编码,使其与主要诊断在同一个MDC中; 3. 改变主要诊断编码,使其与主要手术操作在同一个MDC中。 另外,还有一个不太可行的方案,就是和医保沟通解决。 同时,也有一些地区QY病例不会对医院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某市DRG实施细则规定QY病例按实际发生的费用转换成点值进行结算,这就使得医疗机构会更加关注诊断和手术的正确填报,而不是去刻意避免QY。 当然,QY病例按实际发生的费用结算也存在漏洞,比如对于费用超标的病例可以故意分到QY组,诱导其按实际发生的费用结算。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来源:老徐编码 |
|
来自: 和平医院白茹 > 《DRG入组错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