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 | 农历三月二十八爬的临洮岳麓山,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

 这里是临洮 2022-07-13 发布于陕西

岳麓之夏 

摄影/李效民

这里是临洮人千年口中的“东山”,

这里是李氏先祖老子的飞升之地

这里是中国第一次拍摄观测日全食的地方

这里是三国的古战场

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是古城临洮东边的咽喉

这里是临洮岳麓山

与湖南岳麓山齐名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

临洮岳麓山都要举办盛大庙会

岳麓山位于临洮县城东,海拔2200米,

以宋代时所建东岳泰山庙于山麓而得名,

《狄道州志》绘制的清乾隆年临洮岳麓山图

80年代拍摄的岳麓山寺庙群

岳麓山寺庙群

有佛、儒、道三教殿宇多处,

寺庙祠宇分布山中,

亭台楼阁鳞次栉比,

虽经历代兴衰更替,屡建屡毁,

而遗迹尚存,后经补建修葺,蔚为壮观。

岳麓山凤台

“凤台”砖砌壁面长16米,高7.8米,

砖雕楷书“凤台”二字,字大50厘米。

建于清代前期的东岩寺

岳麓山庙宇有

创建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的东岳庙,

建于清代前期的东岩寺,

传为老子飞升处的“凤台”(亦名超然台)、

道统祠、椒山祠及古代碑碣石刻。

1982年,临洮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椒山书院坐北朝南,抬梁式6檩架构,砖木结构,

5开间,高8.15米,长14.75米,进深6.35米,卷棚顶,

道统祠,硬山顶3间,宽9.3米,进深7米,高7米。

1923年拍摄的椒山书院与笔锋塔、锁峰桥

临洮文峰塔位于岳麓山中峰之超然台前沿,

系明代临洮知府王日然

为张扬明代杨继盛办学兴教的奠基之功,

继续振兴文运风教、雅化民俗而倡建。

初名“笔峰塔”,后改称“文峰塔”。

原文峰塔系七层实体砖塔。塔身较矮,

塔内置以木架结构,塔基以柏木栽桩而固,

为车轮形蝴蛛网状,

故经数百年风剥雨蚀仍傲然立于超然台上。

据载,1920年陇中大地震,临洮房屋倒塌大半,

而文峰塔只现局部裂缝, 稍有倾斜。

1942年抗战期间,为免遭空袭而忍痛将塔拆除。

1987年7月1日动工重建,历时两载,

于 1989年5月1日竣工。

重建工程耗资23200元。

新建文峰塔通高18.3米,

属七级六角空腹框架,砖混结构,

塔身比例适当,稳重挺拔,呈乳白色;

每级塔面饰以门扉,雕龙镇凤;

塔角悬挂风铃, 玲踪有声。

其神韵、风姿、规制、气势远胜旧塔。

登上七级塔顶,凭窗临风,使人顿生矿达超然之情。

在山下回首远望,文峰塔巍然屹立,坐镇岳麓,

既装点山色,又发人情催人奋进。

1985年重修岳麓山

山上亭台阁榭遍布,花草林木繁茂,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临洮旅游胜地。

沿绿树成荫的石阶而上,十步一楼,

五步一阁,山回路转,曲径通幽,

风雅亭、伏龙阁、畅怀亭、一览亭等

独具特色的建筑飞檐流丹、画阁回廊,典雅别致。

“甘南农民起义纪念碑”

巍然耸立,豪气镇山,

敦煌研究院首位院长常书鸿先生题写的戎疆亭

南向呼应的则是

纪念1949年临洮儿女踊跃参军,

进疆戌边的“戎疆亭”。

岳麓之颠,

则是蜀汉大将姜维点兵之处——姜维墩。

岳麓八景

琴台飞瀑、惠桥映月、

文峰夕照、戎疆风雪、

雾沟伏冰、凤台春晓、

三月黄花、古柳隐罩。

摄影/赵忠

千百年来,临洮岳麓山已是登高望远胜地。

如今登上岳麓远眺,2400年间沧海变桑田,洮阳川地旧貌换新颜,不变的是,巍巍岳麓依旧俯瞰这座两千多年的古城,见证着其兴衰荣辱。

但岳麓远眺所展示的岂止眼前的景色?还有眼前这座两千四百年古城的深厚历史底蕴。目之所及,每一处都讲述一段历史,一段临洮故事。

欢迎在下方留言处写下你所经历的

岳麓山故事

比如儿时的见过的那些小猴子,

那些每年清明扫墓,

每周六爬上姜维墩的酣畅淋漓……

编辑:袁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