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老呼市——旧城系列之蒙古土默特部

 青城历史聊斋 2022-07-13 发布于内蒙古

     前几天写了呼市建城人阿拉坦汗,和他的曾孙四世达赖云丹嘉措,现在的呼和浩特和包头都叫土默川平原,那么土默特部到底是从哪来的,为什么东北也有土默特部,今天咱们就了解一下:

    土默特部是个源远流长的蒙古部落。她诞生于亚洲北部贝加尔湖畔的森林之中,史籍中称为“林木中百姓”的“秃马惕”部;在大蒙古帝国时被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征服,随后受命镇守过阿尔泰山12关口,被叫做“十二土默特”;15世纪开始徙牧于阴山和丰州滩富饶的土地,后定居于此,丰州滩改名“土默川”,成为赫赫有名的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

  北元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想恢复祖先荣光,成为蒙古名副其实的大汗,向西占领了归化城(今呼和浩特)

1632年(后金天聪六年),皇太极征讨林丹汗,西土默特部归附清廷。1636年(清崇德元年),清廷将西土默特部编为左、右二旗,后来设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等官以统辖旗众,成为总管旗,也称归化土默特。这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的前身。1628年(后金天聪二年)东土默特部归附后金后,1635年清廷编东土默特部为土默特左翼旗和土默特右翼旗,实行札萨克旗制,这就是现在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票市、朝阳市的前身。

  “土默特”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中期(北元乌珂克图汗时期、明成化初年),在《蒙古源流》一书中被称为“多罗·土蛮”,用以指蒙古土默特部落。“土默特”的蒙古语词义为数词“万”的意思。

 

   土默特部是一个大的部落集团,领主最初是由该集团内“蒙古勒津”部火筛统率,因此明朝文献也常常把“蒙古勒津”与“土默特”两词混用,后来统称为“土默特”部。

  统一东部蒙古各部后,北元的中兴大汗达延汗将左、右翼六个万户除兀良哈万户之外的五个万户分封给了自己的子孙。其中把右翼的土默特部分封给四子阿尔苏博罗特。

  1517年,达延汗逝世。巴尔斯博罗特继承汗位两年后也去世了。达延汗长孙博迪(图鲁博罗特长子)于1521年继承汗位,称北元博迪阿拉克汗(1490~1519年)。

      1519年,依照蒙古草原古老的传统,蒙古右翼对牧地和部众又一次进行了财产和土地的分封,年仅13岁的巴尔斯博罗特次子阿拉坦(1507~1582年),就是明代文献记载的俺答汗,分得了土默特万户的大部分(达延汗四子阿尔苏博罗特的后裔领有部分土默特牧地),成为土默特万户的最高首领。巴尔斯博罗特长子衮必里克分得鄂尔多斯万户。

  阿拉坦在执掌土默特万户后,博迪阿拉克汗刚刚称汗,北方的兀良哈万户逐渐强大起来,他们经常袭击博迪阿拉克汗的领地,对汗权构成严重威胁。

      明嘉靖初年,还不足18岁的阿拉坦,已显示出他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1524年,兀良罕部前来攻掠,他派遣图古凯诺延等率兵反击,获得胜利。从那以后的近20年里,阿勒坦汗在辅佐其兄墨尔根济农治理右翼三部的过程中,他领有的部逐渐强大起来。他与墨尔根济农率领右翼诸部南征北战,曾先后四次征讨兀良罕,两次征讨卫刺特,屡建奇勋,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因而在他32岁时,中央汗庭博迪汗赐予他索多汗之号,成为名震长城内外的蒙古族首领。

  阿拉坦汗在多次征讨兀良哈万户和卫拉特的战争中屡建功勋。博迪阿拉克汗为了表彰阿勒坦等在维护汗权和作战中所做的贡献,在祭供圣祖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前召集各万户领主举行隆重的授封仪式,宣布授予衮必里克“墨尔根汗”之号,授予阿拉坦“索多汗”之号,阿拉坦荣获索多汗封号之后,在蒙古各部众中的威望大大提高。

  16世纪中期阿拉坦汗还曾经四次西征青海。虽然阿拉坦汗西行之后回到土默特,但他还是把儿子丙兔台吉及部分部众留在了青海,他的侄孙、鄂尔多斯的宾兔台吉则占据了甘肃北部松山地区。从此,以青海湖为中心的广阔草原成为蒙古的新牧场。右翼蒙古人长期留居青海,活跃了七十余年,后来逐渐与当地各民族融为一体。阿拉坦汗在青海的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的成果是沟通了蒙古与西藏中断了二百余年的联系,为藏传佛教进入蒙古地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揭开了蒙古介入西藏各派政教势力纷争的序幕。

  土默特蒙古人长期以牛羊肉食为主,因阿拉坦汗鼓励内陆汉人入边,汉人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土默川原本土地肥沃,易于消化的粮食成了土默特蒙族的主要食粮。随着蒙汉百姓交往的加深,土默特蒙古人逐渐由牧转农,过上半农半牧的定居生活。阿拉坦汗也感受到定居生活的好处,积极组织各种工匠、手艺人,建起很多手工作坊,主要有冶炼、铸造、烧砖、造纸、毛皮加工、木器制作、白酒酿造等行业。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明朝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促进了整个蒙古地区的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1572年,阿拉坦汗做出一项重大决策,要在土默川的大青山以南和大小黑河之间仿照过去元大都(现在的北京城)的风格修建一座草原都市。1575年,经过近四年的建设,草原城市呼和浩特(史书称“库库和屯”意为青色的城)拔地而起。1581年阿拉坦汗还续建了周长20里的呼和浩特外城,并兴办草原手工制造业,使城市人口逐年增多,这座草原城市具备了更大的规模。因建造城池阿拉坦汗的福晋三娘子做出很大贡献,所以也叫“三娘子城”。

  阿拉坦汗从青海回到土默川后,于1579年(明万历七年),在库库和屯城内修建了蒙古地区的第一座藏传佛教黄教寺庙,伊克图召,俗称大召,从此以后,土默川地区召庙林立,有七十二免免召之称,从此僧众云集,并逐渐扩展到整个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盛行,使得蒙藏两族文化相互交融,也为蒙古人带来了藏族的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医药、文学、哲学等艺术门类和知识。

     16世纪中叶,右翼蒙古土默特万户阿拉坦汗的势力迅速壮大,在东边,是朵颜兀良哈人的牧地。当左翼的察哈尔部南下控制了兀良哈人的北部诸部时,南部的朵颜兀良哈人便归附了右翼的阿拉坦汗。为了管理归附的朵颜兀良哈部,阿拉坦汗的长子辛爱黄台吉携其子孙、率部分土默特部众,从土默川地区向东迁徙,到达宣府边外、独石、蓟州的满套儿一带,与东南部兀良哈人共同驻牧。

  1581年(明万历九年),阿拉坦汗逝世,其长子辛爱黄台吉返回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继承彻辰汗号和顺义王位。顺义王,明朝所封。他在东土默特的领地则由其子噶尔图统率,并继续同兀良哈人驻牧在一起。

  17世纪初期,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不服后金统治,图谋重新统一蒙古各部,对东土默特部发动了兼并战争,东土默特部的鄂木布楚琥尔联合喀喇沁等部参加了抵抗,由于不敌林丹汗而失败。迫于这种情况, 1628年(后金天聪二年)噶尔图之子鄂木布楚琥尔率部归附后金政权。1630年夏末,鄂木布楚琥尔举部从原驻地满套儿起程,沿长城以北开始东迁到现在的居住地朝阳、北票、阜新一带游牧。

  这时的东土默特部在鄂木布楚琥尔带领之下,迁徙到现在的东土默特地区(朝阳、北票、阜新一带),然而在其部属中有相当一步分属于原来土默特部落联盟中的蒙古勒津部人,“蒙古勒津”一词又在东土默特部中突显出来,以至于后来阜新地区的蒙古勒津部人又恢复使用了他们原来的“蒙古勒津”一称。土默特部来到北票、朝阳、阜新地区以后,继续与兀良哈人密切接触,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姻和政治关系,使兀良哈人首领成为黄金家族的 “塔布囊”(驸马)。

  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后金封鄂木布楚琥尔为札萨克,札萨克,蒙古语,意为“执政官”,把他所管辖的部众和驻牧之地编为土默特右翼旗(朝阳、北票)。同年,鄂木布楚琥尔逝世,由其子固穆承袭札萨克一职。在这之后,从满清到民国,札萨克一职又传袭了15代,直到解放前最后一任土默特右翼旗札萨克王爷沁布多尔济为止(在北京有棍王府)。身为“塔布囊”的兀良哈人莽古尔岱,率所部从喀喇沁部徙居东土默特驻牧地东(约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带),并统领了徙牧于此地的东土默特部“蒙古勒津”蒙古人。1629年(后金天聪三年),莽古尔岱之孙善巴部归附后金。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后金将善巴部驻牧地编为土默特左翼旗(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封善巴为旗札萨克。到解放前的最后一任札萨克王爷云丹桑布为止,也传袭了十四代。云丹桑布的儿子巴特尔参加了革命,解放后任内蒙古自治区计委经济协作办副主任。

  1632年(后金天聪六年),后金皇太极率领大军西征林丹汗。林丹汗裹胁土默特部分民众和大量牲畜远走青海。后金大军轻易占领了呼和浩特。

  后金认识到土默特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以北控漠北、漠西,统御蒙古,南可逐鹿中原进攻明朝,另外土默特部是蒙古的大部落,在阿拉坦汗时曾称雄一时,后来虽为林丹汗所征服,但在蒙古各部中仍称强部,其地位仅次于蒙古宗主部察哈尔,具有号令其它蒙古部的威势,因此必须把土默特部牢固地掌握在手中,于是留下大将岳托驻守呼和浩特。

  1636年(清崇德元年)4月,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继皇帝位。岳托代表清廷按八旗制度将土默特部3370余丁编为10队,分作左右两翼,每翼一旗,清廷任命古禄格、杭高为土默特两翼首任都统,分领土默特左右二旗。古禄格、杭高二人并非阿拉坦汗后裔,只是俄木布下属。这样,清廷就铲除了蒙古黄金家族对土默特部的统治权,为清廷驾驭蒙古诸部、南下攻取明朝解除了后顾之忧。从此,土默特两翼成为直隶于清朝理藩院的内属总管旗,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分属左右翼,仍称台吉,但是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权力和辉煌。

  土默特两翼编旗初期,其管辖的范围包括大青山、乌拉山前后至喀尔喀蒙古南境及蛮汗山以东直至京冀以北广大地区,大约相当于北元时期土默特万户的全境。清朝统治者为了更加牢固地控制这个战略要地,进一步压缩土默特部的活动空间,并隔绝土默特与喀尔喀诸部的联系,从清顺治到康熙初年,致使土默特辖境不断缩小。1646年(清顺治三年),清廷在土默特北境安插了原驻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四子部落,建立四子王旗(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1648年(清顺治五年),在土默特西境安置了原游牧于呼伦贝尔一带的乌拉特三公旗(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旗);1653年(顺清治十年),喀尔喀土谢图汗部本塔尔率领属民投附清朝,被安置在土默特北境,称喀尔喀右翼旗(达尔罕贝勒旗);1664年(清康熙三年),清廷将原驻牧于呼伦贝尔的茂明安部迁置于土默特西北境,称茂明安旗(今包头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清廷平定布尔尼反清事件后,在土默特东境安置察哈尔八旗。(今乌兰察布市察哈尔旗)至此,土默特两翼旗境面积大大缩小,地域被划定在南北205公里,东西175公里的范围内。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内陆汉族农民开始大规模移民,开垦土默特两翼草场,呼和浩特(归化城)的商人、手工业者逐渐增多,纷纷开办商号和手工作坊,城郊附近也出现了种植蔬菜的农户。清廷从1736年(清乾隆元年)开始,陆续在土默特地区设置了管理汉族民事的归绥道、萨拉齐厅、托克托厅、和林格尔厅和清水河厅,使这些道、厅逐渐成为一级政权并归属山西衙门管理,蒙古人受土默特两翼旗管理,一个地区出现两个政权,从而构成了清廷对土默特地区蒙汉民族分治的局面,这就大大缩小了土默特两翼旗的权力,乾隆二年(1737年),又开始兴建绥远城,设绥远将军,使土默特两翼旗的势力范围进一步缩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