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南大学优秀课设分享:反穹顶周末住宅,丰富居者的空间体验感

 LAC_STUDIO 2022-07-13 发布于浙江

设计由地上与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下部分为住宅主体生活部份,包括客厅、餐厅等生活空间;地上部分为住宅外部辅助空间,包括外院、露台与花园。住宅场地位于三面环山、一面朝海的山洼之中,住宅主体屋顶由一个直径为 67 米的倒置的穹顶构成,穹顶本身融入周围等高线向中心凹陷,于最低洼处形成屋顶花园。

当人身处外部时,穹顶是地面,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当人走进建筑时,穹顶变成了屋顶,变化的弧形屋面会于建筑内部不同空间给人带来截然不同且丰富的空间体验。

▲ 概念鸟瞰图

背景介绍

QUESTION 1

可以介绍下<反穹顶>的背景和出发点吗?

潘晖老师于东南大学任教的第一个课题,目的是培养我们用另一种方法去进行设计,提升设计能力。不同于以往从功能或场地出发推导设计的方式潘老师希望我们从一个明确的“概念”出发来进行设计

老师开始时给了我们30张很有趣的图片,让我们从中选择一张最感兴趣、最有灵感的图片。然后我们要把从这张图片里面感受到的东西,用语言去凝练成一个想法、一个概念。之后以这个想法为出发点去做设计。对于建筑的场地、功能、尺度等等都没有限制,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想法与设计自由选择的,这为启发我们的设计灵感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 灵感图片

QUESTION 2

为什么选择了这张图片呢?

这张图片的来源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一个学生课题。我当时看到那张图片之后,就感觉它内部塑造的空间非常吸引我。

这是一个住宅空间,但是通过一个有倾斜角度的顶,使建筑住宅内部空间的高度发生了变化。发生变化之后,我们从这个这张图片里可以感受到非常强烈的保护感和包围感。当人坐在这个沙发上,由于外面的窗户是被压低了,人的视线也自然被压低。身处在这样一个空间里的包裹感是非常强烈的,人对于外部自然的感受只能通过最左边的这样一个低低的视窗看出去。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受,而人与外部自然的沟通方式也在这样倾斜变化屋顶形式下被塑造出来

▲ Valerio Olgiati <The Lake Cauma Project>

所以我的想法就是通过创造一种有或倾斜、或有弧度变化的屋顶,去尝试另一种住宅的设计,创造另一种人的感受和与自然的关系随屋顶变化而变化的住宅空间——在一个环山的自然环境中做一个度假住宅。

QUESTION 3

在设计开始之前,你做了哪些调研呢?

你出现一个idea的时候,你空手去做,尤其是作为还在学习中的学生来说没有办法把空间塑造得非常完美所以需要先进行大量的案例学习

潘晖老师给了我们包括EL、A+U等很多建筑杂志,让我们去思考并学习建筑大师是怎样利用空间的弧度或者倾斜角度的变化去塑造空间感的。就像Valerio Olgiati的考玛湖亭项目(The Lake Cauma Project),它的建筑功能是一个类似游客中心的地方。在塑造空间感的时候,屋顶利用了一个小角度去塑造空间,在保证人可以在此处进行舒适停留的前提下,给人一种亲近自然,将人推向自然的一个感受。

▲ Valerio Olgiati <The Lake Cauma Project>

在进行多轮案例学习的同时,不断地推敲不同的屋顶尺度、不同的弧度和倾斜角度会给人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概念提出

QUESTION 4

“反穹顶”的概念来源于哪里?

首先,再确定主题后我做了一个关于屋顶的研究。发现在屋顶倾斜角度发生变化之后,会使人在空间里的感受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屋顶倾斜角度提高,随着室内高度从低到高的变化,外界投进来的光影也会从暗到明的变化,空间氛围会从充满神秘感过渡到宽敞、外向感,给人一个从被保护到暴露在外界的内部空间感受

当完成研究的时候,我想有没有可能通过弧形的截面去创造一个住宅空间,让它内部空间发生一个连续的变化?我想到了以前的一个福建土楼的测绘课题。土楼基本都是在山里,外形是一个圆形的形态。在各种形状里面,圆是最没有方向性的形状。而自然环境也是没有很强烈的方向性。所以我觉得一个圆形的母题,是最契合环山自然环境的。那么关于圆形屋面,它的倾斜或者起弧形式应该如何?或者是应该有其他的变化来塑造空间?是亟需探究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一些传统建筑中,很多都是坡顶,将内部的空间高度从中间向两边降低,从而营造出一种庇护感。这与建筑起源的庇护性也是吻合的。但是在我的方案中,对于一个度假住宅来说,它并不是一个久居的住宅,人并不会在里面进行长时段居住活动。可能就是业主在每年休假时间来住居住一两周的状态。住户此时更多的是想体验一种新奇的度假感受,想与自然进行深度接触。所以最后选择了这样一种“反穹顶”的形式,可以借“反穹顶”的起弧,使人拥有被推向自然的感受。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三面环山的环境之下,反穹顶同时也可以同周边的山势进行平滑的衔接,成为一个三山环绕的山谷的中心。

QUESTION 5

一般住宅会把主体部分放在地上

为什么考虑将主体生活部分放在地下的呢?

因为这个设计是从idea出发的,而我的idea是关于屋顶的一个“反穹顶”建构,这跟普通的建筑认知本就不同。

一般的建筑主体都是在地面的,人在经过的时候,我们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但在我的设计逻辑下,这个建筑外部的设计理念是融入自然。当人站在远处去观看这个建筑的时候,其实他没有办法意识到这个建筑的内部空间在哪?是怎样的形态?他只是可以感受到在这样一个山谷的环境下,有一个像大碗一样的存在,跟山势连接在一起。当他走近站在外台或花园中时,这个穹顶对于他来说是脚下的地面,可以看到屋顶花园跟旁边的自然融为一体。但是,当他再继续深入到达室内,穹顶就会变成他所处空间的屋面。这样的一个反差会给人造成更强烈、更有冲击的空间体验感,同时也造就一种完整连续的体验过程。


方案深化

QUESTION 6

在推敲建筑形态的过程中

做了哪些方面的尝试?

首先是建筑的尺度。最开始穹顶的半径是 33 米,选择了一个比较保守的尺度。但是跟潘老师讨论之后,觉得在这个尺度下,穹顶下部空间的方向性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所以就尝试把下部空间再拉长,将纵深的感受做到最强,从而强化内部空间轴向的体验感,创造内部空间从客厅到卧室不断深入的线性序列。同时上面的穹顶也相应拉大之后,跟周边环境的融入可以做得更好也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最后穹顶直径确定为67米。

关于穹顶的角度,也做了非常多的尝试。花了近两周的时间,不断地调试,不断地试错。从最初的就是最极端的 60 度,一直试到15 度,最后确定了 24 度的总体倾斜角度。达到了一个既符合空间氛围塑造需求,又能很好的与周边环境相结合的形态

QUESTION 7

设计如何将反穹顶空间

与住宅不同的功能需求相结合?

我们知道在一个住宅里面,它的不同的功能对于空间开放性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说住宅里面最私密的部分肯定是我们的卧室,其次是餐厅,最开放的功能区则是客厅。根据这样一个功能空间从开放到私密的逻辑,在穹顶的倾斜变化下去进行布置,就自然形成了一条动线,也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当人处于客厅的时候,这样一个屋顶高度不断升高的形式,会有一种把人通过一个景窗推向外部景观的感受。

当人不断深入到达餐厅的时候,开放度没有客厅那么高,会通过一个趋于线性的天窗与天空进行连接。同时通过一缕天光的形式将人引向最私密的卧室空间,也为卧室空间创造了一种神秘感。

最后,当人最终深入到卧室的时候,它内部的屋顶形式是中间向两边降低的,跟我们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一样,会给人更多的庇护感。

QUESTION 8

可以就设计中的几个主要空间做一个介绍吗?

首先是这个由外部进入建筑的门厅,希望给人一个很震撼的感受,在进入建筑的一瞬间,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是集中在穹顶上,而不是自然的环境。利用人视野的收放逻辑,在门厅跟自然之间做了一个高墙,让人的视野只收缩于门厅空间里。同时,将人的视线吸引到右边的这个非常雄伟的穹顶。

当人走过穹顶之下,通过一条小径到达露台,视野才会突然打开,纵览整个穹顶花园。从视野非常闭塞的前厅,再到视野突然向自然放大,就会给人更加豁然开朗的的感受。

人可以继续深入到地下空间,会到达位于“反穹顶”中心的前厅,这是在整个建筑里面构建出来这样一个空间挤压感最强一个地方。当人进入这个前厅的一瞬间,就可以感受到非常强烈的挤压感,清晰的认知到这样一个“反穹顶”的存在,也可以非常强烈感受到这个穹顶由脚下的地面变成头上的屋顶这样一个存在

同时,由于这个中心位置的低点的存在,人在前厅就可以感受到建筑整体的轴线逻辑,人会通过穹顶的高度变化的趋势,被推向两边的主要功能空间。往右边看,视野可以非常通畅地通向外部的自然空间;往内部去看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内部是不断深入的这样一个逻辑。

为了强化中心点的挤压感,对地面标高进行了抬升,只在穹顶低点一侧保留了一条满足2.4m通行高度的通道,将“反穹顶”屋顶的感受做到极致。这个台地也形成了一个“观景台”,人可以坐在这里,或读书,或憩茶。视线穿过客厅,通向外部的自然景观。

总结

QUESTION 9

本次课题对你的设计思维有何影响?

我感觉影响很大。这是整个大学生涯,我做下来最开心、也最能体验设计感觉的课题。虽然设计还极为不成熟,但确实很纯粹的表达了我想表达的东西。

之前在东南大学做的设计,它的落地性都非常的强,锻炼了我们将来作为职业建筑师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和专业能力。先进行场地调研,不断地熟悉场地环境和所需要具备的功能属性。然后再通过庞大的前期调研,一步一步确定建筑形体、置入功能,再到空间、流线布置,再到空间优化这样的一套逻辑做下去。当我们按照着这一套逻辑进行设计的时候,得到的效果可能和最开始的想法存在出入。对于各种限制因素的妥协,让我们自身的想法不断削弱。当然作为现实的职业素养的训练,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课题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可以真正地围绕自己的设计理念,把它一条线做到底,不受外界的影响,去做出一个非常纯粹的设计。你不需要向别人解释你的理念,可能就是拿出一张效果图,人一看就可以非常明确的意识到这个空间可以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这样的练习,对提高我们的设计能力,还有精炼自己的设计想法,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这样的不同的设计训练影响下,我们才能在将来就职接触真实项目设计时,能够妥善应对多样的现实因素,在现实和设计理想中做出正确的权衡,做出既满足实际需求,又丰富观者体验的好建筑。

图文来源:Jia Tianxi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