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徽宗如果是位“贤君”,瘦金体会比现在更繁荣吗?

 悲愤的公牛 2022-07-13 发布于安徽
如果宋徽宗不是亡国之君,那瘦金体会怎么样?会更繁荣吗?学的人会更多吗?

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

历史评价宋徽宗千古一帝,宋徽宗自诩“天下一人”。

都是对其艺术高度的体现。

后世评价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可为君耳”

意思是宋徽宗干啥啥行,诗词歌赋厉害,金石鉴赏精通,曲艺花鸟,无一不精。

反正“富二代”的病,宋徽宗都有了,但是不该有的天赋,也有了。

中国历史上两个站在艺术顶峰上的人,都在宋朝,而且是君臣。

一个是宋徽宗,一个是苏轼。此二人就撑起了文人朝代的半壁江山。

图片

后来亡国了,但是瘦金体没有没落。

亡国后四五十年,一位金国皇帝也酷爱宋徽宗瘦金体,于是极力效仿,得其一二神采。

如果宋徽宗不是亡国之君.瘦金体又该有何命运呢?

图片

(金章宗学宋徽宗)

瘦金体,之所以历来学的人少,是因为太难了。

并不是瘦金体没有出路,瘦金体写的行书,草书,在宋徽宗的遗迹里也都有,而且草书千字文更是直接奠定了字颠张醉素后狂草第一人的地位。

学瘦金,是有出路的。

但是瘦金并不是谁都可以学的。

我们能了解,历史上所有的名家均有效仿成名者,唯独瘦金体,连个效仿留名的古人都没有。

第一是徽宗墨迹是国宝,毕竟是君王墨迹,流入民间太少,但是碑刻不少。

第二就是太难。

与亡国与否,关系不大。

徽宗亡国了,并不影响其艺术地位。

放第二个人,其生平事迹,艺术高度,多少会被后人诟病,

独独到了宋徽宗这,人家来了一句“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图片

(草书千字文)

因其艺术地位的成就太高,对文人文化的发展贡献太大,所以亡国这件事并不影响其书法绘画的价值。

即使徽宗没亡国,瘦金体难道就不是今天的瘦金体了吗?

徽宗22岁写出瘦金千字文,至今仍是入手瘦金体最合适的法帖。

一堆书法家,学一个22岁的人的作品。

能让人心悦诚服去规矩临写的,只因其天赋才华了。

从青年到中年,宋徽宗有20多年的时间去全国推广瘦金体,有机会,有财力,有时间,有渠道。

一国皇帝,说啥是啥,要钱有钱,要人有人。

身兼国家画院院长,天子门生一大堆,一句话就能让天下书画爱好者趋之若鹜。

但事实并没有。

图片

(行书)

瘦金体,至今在书法是都是一个独特另类的书体,独树一帜。

让别人去学,没能学到神采。

哪怕接近宋徽宗的也没有。

这就想我们看电视剧一样,唐老师演的诸葛亮,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太传神,太“本该如此”。

后人无论怎么演,都是没有那个味道。

徽宗书法也一样,任人去学,但是门槛高,成就固然不高。

即使没人学,却能在书法史站一席之地,没人遗忘,说明水平还是高

瘦金体永远是一块不会倒,不会枯,但是也不会茂盛的大树。

就这样在历史上、在世人眼里站着,常青着。

任风雨摇摆

他就站在那。

图片

这是上世纪一位画家学的瘦金体。

我记得有一位著名的女书家,非常出名的女性,也学瘦金。

不过忘记是谁了,只记得作品的样子,也能得徽宗神采一二,但是更多出了己意。

有谁知道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