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运河儿女作品集1》有感!|芦雅芸

 运河儿女 2022-07-15 发布于江苏













读《运河儿女作品集1》有感!

好像一切都是注定了的,高考已经结束有一段时日,因为年龄问题无法考驾照和做兼职,省内疫情也严重了些,就取消了旅游的计划,有时翻翻过去的书,整日浑浑噩噩。

空闲时和高中同学聊到高中回忆,蓦然想起恩师朱老师曾经提过他在“运河儿女”公众号发表过作品,于是关注了公众号。认识了和气可爱的主编老师,并在他忍痛割爱之下得到了这本书。



   

这是《运河儿女作品集1》

读着家乡和家乡人的故事,感慨良多。书中的故事有的尚可感同身受,有的却难以体味。虽然才疏学浅,但是仍愿意以我的一得之见表达对家乡的一片热忱。

我最熟悉的家乡,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并不了解,短暂的十八年里我从未主动地去阅读文献或是亲身走访去探寻她,但自然而然地与她亲密无间。

我出生在一个叫林溪的村庄,它是一个革命红村,过去也出过不少干部。老屋旁有一条河,其实就是生产队为了灌溉农田汇成的,没有名字。河不是很宽也很不深,那时农药化肥用的少,河水还很清澈。春日早晨奶奶总会和几位邻居老太太到河埠头洗衣,我懵懂无知地坐在石板上晃悠着小短腿,一边看着水面的泡沫乘着一弯彩虹顺着水波悠到河对岸的菖蒲丛,一边听着奶奶的歌:

“一水来走船啊,扁叶子韭菜圆叶子葱;一水来走船来啊,小妹妹好好玩啊……”

不远处的垛田长着金灿灿的油菜花,蜜蜂蝴蝶肆无忌惮地歌颂,歌颂最绚烂的生命,歌颂最美好的季节,歌颂我肆无忌惮的年岁。

“乖乖,等秋天了奶奶给你编个蒲包玩玩。”她年年都这样说,可我至今也没亲眼见过她说的小蒲包长什么样。


奶奶去世之后我掀翻了互联网也没有再听到过那首歌,小河也渐渐干涸,只有老屋还在。还有爷爷伴着青砖黑瓦,守着属于我们的家。

再有着深刻的记忆的是一个叫古塔村的地方,公路的一岸是河,对岸是定善禅寺,听说寺庙后面有六株顶天立地的银杏树。我自然是没有见过,毕竟只去过一次。那是一年清明,往常清明放的这一天假是要回老家祭祖的,可我吵嚷着要一个带着漂亮羽毛的面具,妈妈拗不过我就陪我去买了。清明这天寺里人挤挤攘攘,摊贩也很多,我们找了很久卖面具的摊子。卖香烛的大婶说就在前面走两步就到了,叮叮咣咣整理铜器的老大爷让我们顺着路走还要再拐个弯,高价回收古币的叔叔却指了指我们来的方向说:“再往前的话,集市都逛完了,你们回头找找。”我和妈妈像无头苍蝇一样转了半天也没找着,最后因为我急着上厕所就回家了。

那时还是孩子心性,胡搅蛮缠了好久一阵子,看到别的小姑娘戴着红红紫紫的面具,我嫉妒得牙痒痒。

真正看到大运河是在高中,母校安宜高中南门一出门就可以看到连接大运河的一条大河,而大运河就在它的上游不远处。每周末下午两点我都要跨过白田大桥去对面补习我那糟透了的数学,整整三年几乎每周我都会走在那座桥上,看着流淌不息的运河水,温柔又坚韧,有她陪伴我度过那段艰苦奋斗的时光,倍感心安。

校园里有两个很大的水池,也算是从运河引进来的活水。晚饭后同学们会围着水池喂锦鲤,我们常常打趣这些鱼被喂得太好,长得有男孩子们的小臂那么粗。为了我们的安全,学校和老师也是操碎了心,还流传着池水太肥了,如果不小心掉下去只能等pāng上来了的谣言。但是三年来哪怕是夏天下雨涨水,也没有人失足落水过,毕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时间在池边休闲。

最近一次想到运河是看到扬州的国家大运河博物馆对外开放了,本想约上三两好友一同去游玩。可惜询问了好几位都有事情要忙,我又不想和父母一同观展,并不是嫌弃他们,而是前车之鉴。过去一家人同游南京中山陵,我细细浏览场馆内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展示的时候,他们已经咔嚓咔嚓拍好了留念照片,催促我继续往前,很无奈。暂时只能通过读书和看视频来望梅止渴了。

“生于斯,死于斯,铭于斯,其魂气无不之也,气死而又不澌者矣。”我并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感叹故土年华,悲戚怅惘并不是我的脾性,但对家乡的赤子之心是时时拥怀的。

运河不同于江河的磅礴,不同于湖泊的静谧,不同于海洋的宽博,她清波浩荡之间流淌着的是运河沿线人民的品格,是柔情,更是坚韧。




主编将全心全意地为您服务!
 运河儿女永远是运河儿女的精神家园!

运河儿女作品集


最近精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