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哲学史中49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 | 收藏!

 天下无双 2022-07-15 发布于山西

图片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01、泰勒斯 

西方首个哲学家、米利都学派始祖

核心思想:水是万物的始基

泰勒斯的哲学观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水。他是第一个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并开启了哲学史的“本体论转向”的哲学家,被后人称为“希腊七贤之一”和“哲学和科学的始祖”,是学界公认的“西方哲学史第一人”。

这一命题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

02、阿那克西曼德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

核心思想:世界源于无定

阿那克西曼德是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的学生,他集成了三泰勒斯有关世界本原的学说,并继续深化。

他认为世界的万物的本原不具有固定性质,提出“世界源于无定”:万物的本原既不是水,也不是那种被认为是元素的东西,而是类似于一种无定或无线的本性或自然,“无定的本性”生成全部的事物和其中包含的各个世界。万物的基础必然是“无定”,这个决定了万物生灭的“无定”以及万物通过它确定的“命运”,包含着必然性和规律。我们都要屈从于这种必然性和规律,任何人、任何生命都无从逃脱。

不同于他的老师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说不是从自然的存在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而是将这种的本原归结为更为抽象的哲学概念,而这种转变对人类认识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03、阿那克西米尼 

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位学者

核心思想:世界源于无限的空气

他继承了前两位米利都学派哲学家的传统,也是该学派最后一位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宇宙原质是混沌,是无限定的;阿那克西米尼觉得这太含糊不清,他用空气来代替混沌作为宇宙原质。作为宇宙原质的气第一次具有物理基质的含义:万物都可以归结为气,只不过密度不同而已。

这具有重要意义。在西方哲学史上,他开创了用事物量的变化来说明事物在性质上的区别的历史。密度是一个量的概念,把万物的不同归结为气密度的不同,也就是把质的差异归结为量的不同,这正是近代科学自然观的基本要点之一。

04、毕达哥拉斯

影响西方乃至世界的人物,第一个注重“数”的人

核心思想:万物皆数

毕达哥拉斯对数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的哲学思想都体现在对数的研究上。他研究越深,越觉得,世间万物,无不体现出数学、数字的魅力。他认为米利都学派找了几十年都没有找到的宇宙起源,他找到了——一切都是数,万物皆数,宇宙皆数。

毕达哥拉斯很看重“1”这个数字。他认为,1是数的根本元素,而数是万物的基础,所以,1就是构成一切的基石。他还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说:1是“点数”,2是“线数”,3是“面数”,4是“体数”,到了“体”这个层面,世界上一切东西,都可以被构成。

数学思想是毕达哥拉斯思想中最光辉灿烂的,他不仅发现几何规律,也想办法用数学手段证明,这对后来欧几里得的数学公理化产生了影响,可以说,毕达哥拉斯用智慧改写了历史。

05、巴门尼德

古希腊哲学家,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核心思想:存在是一

他认为真实变动不居,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凭感官来认识真实。他依靠抽象形象,从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范畴“存在”,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一,连续不可分;存在是不动的,是真实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他认为,没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

从巴门尼德开始,哲学的研究开始进入思辨的领域。

图片

06、赫拉克利特

古希腊哲学家,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

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07、普罗泰戈拉

古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接受了赫拉克利特关于万物流变的思想,认为变动不居的感觉现象是真实的,万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但是他从这种素朴的感觉论走向了相对主义和怀疑论,断言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万物的存在与否、性质形态都是相对的,完全取决人的主观感觉。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

他是第一个自称为智者的人,也是古希腊第一位公众教师,还是第一个收学费的人。

08、苏格拉底

“古希腊三贤”之一,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核心思想: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所说的“无知”,并不是说人处于完全无知(一张白纸一般)的状态,而是指拥有各种“臆见”(想法、思想)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当人坚信一定有一种真知的存在,然而承认自己却没有这种真知,也就是说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或者说达到对于自己无知之有知的状态。换一种说法,那是对自己的无知承认无知,不会把无知当作有知的状态。因此,“自知其无知”被称作“无知之知”或“无知之智”。人只有拥有了这种对于自己“无知”的自觉,才会孜孜不倦地探索真知,追求真知。这是哲学探索的起点,也就是说作为哲人,首先必须是一个“自知其无知”的人。

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物,让很多年轻人聚集在他的周围,和他就形形色色的问题展开激辩,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和良师益友。

09、芝诺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以芝诺悖论著称

核心思想:飞矢不动

芝诺的功绩在于把动和静的关系、无限和有限的关系、连续和离散的关系惹人注意地摆了出来,并进行了辨证的考察。在哲学上,芝诺被亚里士多德誉为辩证法的发明人,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演录中指出,芝诺主要是客观的辨证的考察了运动,并称芝诺为“'辩证法的创始人”。他的论证方法及辩论技巧,是后来智者们的思想渊源,促进了逻辑和理论思维的发展。

10、恩培多克勒

古希腊哲学家

核心思想:同类相知

客观事物发出一种流射,作用于人的感官。人的眼睛内部是一团火,周围包围着土和气,形成了薄薄的帷幕,水则在帷幕四周流动(参见其“四根说”)。帷幕上有一些细小的孔道,让事物的流射可以穿过。我们的认识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我们与客观事物之间有同样的元素在对流。“我们是以自己的土来看土,用自己的水来看水,用自己的气来看神圣的气,用自己的火来看毁灭性的火;更用我们的爱来看爱(“爱”,一种使元素结合的力量),用我们的可厌的恨来看它的恨(“恨”,一种使事物分解的力量)。”正是由于同类元素在孔道中的相通,认识才成为可能。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可以说在他那里,哲学家、预言者、科学家和江湖术士等等身份经常交错出现,以至于我们无法确切地勾勒出他的形象。

图片

11、阿那克萨戈拉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

核心思想:异类相知

异类相知原则认为事物与事物相对立,因此感觉与事物相反,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他认为认识包含着感觉和思想的对立。他说:“由于感觉的软弱无力,我们就不能辨别真理。”思想可以作出与感觉相反的判断;其次,他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

作为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阿那克萨戈拉凭借自己的哲学活动和哲学思想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赢得了足够的尊重。

12、柏拉图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核心思想:物质世界的背后存在一个理念的实体世界

柏拉图将世界分为可见世界(物质世界)与可知世界(理念世界)。可见世界是物质的、个别的“现在”,它总是在流动变化中,人们不可能会对不断改变的事物产生真正的认识,而只能是对具体事物有意见;而可知世界是理念的、一般的“现实”,它需要人们运用理智来了解,惟其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爱默生曾如此称赞柏拉图:“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

13、德谟克利特

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

核心思想:原子与虚空生成宇宙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德谟克利特描绘的宇宙生成过程是原子在虚空中进行漩涡运动,从而生成万物。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

德谟克利特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4、第欧根尼

古希腊哲学家,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别挡住我的阳光

他认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须满足外,其他的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他强调禁欲主义的自我满足,鼓励放弃舒适环境。作为一个苦行主义的身体力行者,他居住在一只木桶内,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每天白天他都会打着灯笼在街上“寻找诚实的人”。第欧根尼揭露大多数传统的标准和信条的虚伪性,号召人们恢复简朴自然的理想状态生活。他从不介意别人称呼他为“狗”,他甚至高呼“像狗一样活着”。人们把他们的哲学叫做“犬儒主义”(Cynicism)。

他的哲学思想为古希腊崇尚简朴的生活理想奠定了基础。

15、亚里士多德

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核心思想: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人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

他的全部著作多达1000多卷,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

图片

16、伊壁鸠鲁

西方第一个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

核心思想: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终点

伊壁鸠鲁作为晚期古希腊的哲学家,这一时期哲学有着伦理化倾向的显著特征,哲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幸福,不再是追求智慧。关怀个人心灵健康和幸福生活为中心的个体道德成为时代关注点,哲学发生了一次由“外在”到“内在”的转变。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就是提倡关注个体,关注人生问题。

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和获得快乐,快乐是人间最高的善。他所强调的快乐,是以人的精神快乐为主题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人的身体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

当有人问他什么是哲学的时候,他回答:“哲学就是一帖治疗灵魂疾病的药剂。”

17、西塞罗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

核心思想:友谊能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西塞罗的《论友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友谊是不朽的神灵赋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朋友之间德行最重要,德行是友谊的基础,也是友谊的孕育和保护者。西说,友谊只存在于好人之间。这里所说的“好人”主要是指他们所具有的德行他们的行为和生活无疑是高尚、清白、公正和慷慨的。他们有勇气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他们尽人之所能顺从“自然”,而“自然”则是美好人生的最好向导

一个人,他真正的朋友就是他的另一个自我;

友谊容不得半点虚假,它是自发的、真诚的,是一种本性的冲动,而非求助的愿望。西塞罗指出,我们把友谊看作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并不是因为日后能得到回报而对它感兴趣。只是相信,它所给予我们的东西自始至终包含在情感本身之中。

18、卢克莱修

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诗人和哲学家

核心思想:人的真正财富是拥有简单平和的心灵

他认为幸福在于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得到精神的安宁和心情的恬静。

“卢克莱修在他的时代独自进行了一场壮烈的战争,他当然是一位最伟大的哲学诗人。因为他,以及后来的卡塔路斯、西塞罗和维吉尔,拉丁文学才走向成熟。”

19、奥古斯丁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真理就居住在人的内心

他认为,人应该在自己内心深处寻求真理,不要到外部去寻找,转入你自身,真理就居住在你的内心。但是,真理并不是人的认识或思维的结果,感性经验是不能认识真理的,但真理也不是理智的创造物,理性不是创造真理,而是发现真理。人的理性只能借助于“超自然之光”的照明,认识早就存在于自己内心中的抽象概念,深入内心的结果不是导向思维着的精神,而是导向真神。真神超越任何范畴,认识在此时失去了效力。对于真神的存在和行为,人们应以信仰为满足。他宣称信仰是绝对可靠的,“如果你不理解,信仰会使你理解。理解在先,信仰在后。”把信仰说成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

奥古斯丁哲学的目的是用哲学的手段论证基督教的信仰,指引人们寻求上帝的路径。

20、爱留根纳

“加洛林朝文化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中世纪哲学之父

核心思想:信仰应当服从理性

如果说奥古斯丁提出的“信仰第一、然后理解”就是“信仰高于理性、理性必须服从信仰”的宗教原则的话,那么爱留根纳则认为哲学是探求真理的最好工具。

理性和启示都是真理的来源,具有同等的权威,因而是不能互相矛盾的。如果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间出现了矛盾,我们就应当服从理性。“即使权威产生自真正的理性,但反过来说,真正的理性却从不产生自权威。因此,一切权威,只要它没有被理性确证,就是相当软弱的,真正的理性依靠其内在的威力不需要任何权威的支持”。

黑格尔认为,在中世纪,真正的哲学是从爱留根纳开始的。

图片

21、安瑟伦

最后一位教父和第一位经院哲学家

核心思想:信仰了才能理解

他提出“我信是为了理解”和“信仰寻求理解”的口号,认为信仰高于理性,理性应当服从信仰,为经院神学“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的主旋律奠定基础。但同时又认为,如果仅有信仰而不诉诸理性,则近乎玩忽。

安瑟伦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唯实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22、罗吉尔·培根

著名的唯名论者,实验科学的前驱

核心思想:危险莫大于愚昧

最使培根著名的,是他提出了掌握真理的四种障碍,即“屈从于谬误甚多、毫无价值的权威;习惯的影响;流行的偏见;以及由于我们认识的骄妄虚夸而来的我们自己潜在的无知”。因此,为了消除愚昧,认识真理,“首先必须认清四个原因的暴行和毒害的一切罪恶,谴责它们,并将它们远远地排斥在科学考察之外”。“危险莫大于愚昧,……最有价值的事莫过于研究消除愚昧黑暗的学问,全世界的幸福都取决于此。”

罗吉尔·培根可以说是旧时代最后一位具有科学思想的学者,也是新时代最早的一位科学思想家。

23、托马斯·阿奎那

中世纪哲学家、神学家,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核心思想: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埃及教父哲学家奥里根曾明确声称:“如果俗界智人的儿子们说,几何学、音乐、文法、论辩术、天文学是哲学的婢女,那么,关于哲学和神学的关系,我们可以说同样的话。”这可谓是“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的最早提法。托马斯·阿奎那则继承了这一点,明确提出了“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他说:“神学可能凭借哲学来发挥,但不是非要他不可,而是借它把自己的义理讲的更清楚些。因为神学的原理不是从其他科学来的,而是凭启示直接从上帝来的,所以,它不是把其他科学作为它的上级长官而依赖,而是把它们看成它的下级和奴仆来使用。”

他一共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形式,这五种形式被简称为通向上帝的“五路”。

24、艾克哈特

德国新教、浪漫主义、唯心主义、存在主义的先驱,也是“密契主义”的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神和神性有天地之别

艾克哈特关于神和灵魂的思辨无疑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德国哲学的思辨精神。他把灵魂与上帝的契合纯粹看作个人的事情,看作是内在世界的一个过程,也为即将到来的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他的神秘主义思想体系也与近现代神秘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谢林、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思想家都曾给予艾克哈特的思想以很高的评价。

25、邓斯·司各脱

中世纪盛期英国哲学家、教育家

核心思想:完善的知识是个别的知识

司各脱意识到了理性对信仰的威胁,并力图通过放弃理性对信仰的证明,限制认识,为信仰保留地盘。但这种作法,在客观上却为哲学摆脱神学束缚创造了条件。

图片

26、威廉·奥卡姆

中世纪最后一批学者之一

核心思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在哲学史上,这个命题被称为“奥卡姆剃刀”,即“简单有效原理”。它的意思是:大自然不做任何多余的事。如果有两套理论都可以解释一件事情,用那个简单的理论。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但现在大家提到“奥卡姆剃刀定律”,更多是取它的延伸含义: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两步可以做成,不要三步。也就是“简单有效原理”:抓住本质。

27、库萨的尼古拉

首批打破了托勒密的地心系观点的人之一

核心思想:认识是有学问的无知

所谓有学问的无知,绝不是正统神学家鼓吹愚昧无知的蒙昧主义,而是指人们通过对知识的探求,而后达到对自己无知的认识。

人的智能同真理的关系,好比一个多角形同外接圆的关系:随着角的增加,多角形与圆相似的程度就越大,但是不论它的角增加多少,它也不能全等于圆。这说明,人能够不断接近真理的认识,但是却不能达到绝对的终极的真理。所谓有学问的无知,意味着“有学问”和“无知”这两方面总是联结在一起,是对立统一的。

这里包含有认识中相对与绝对、有知与无知的辩证思想因素,对于正统神学的独断教条是一个有力的批判。

28、布鲁诺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西方思想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核心思想:宇宙是太一

布鲁诺继承赫拉克利特和库萨的尼古拉关于“一切是一”的思想,批判地利用新柏拉图学派的“太一”概念,提出了“宇宙是太一”这一基本原理。他认为,宇宙是囊括一切的统一体,在它自身的存在中包含着一切存在,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同它像对立、相比较,它不是这一个或另一个,而是唯一的同一个。

他依据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哥白尼学说,形成了自己崭新的宇宙论。他提出并论证了宇宙无限和世界众多的思想。他认为整个宇宙是无限大的,根本就不存在固定的中心,也不存在界限。而地球只是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太阳也只是宇宙中无数恒星中的一颗。在无限的宇宙中,有无数的“世界”在产生和消亡,但作为无限的宇宙本身是永恒存在的。布鲁诺不仅抛弃了地球中心说,而且也跨过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而大大前进了一步。他还提出天地同质说,认为物质是一切自然现象共同的统一基础。布鲁诺的宇宙同质说终结了亚里士多德的等级宇宙论,成为现代宇宙学的宇宙结构均匀分布和各向同性理论的先导。

“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懂得我的价值的!”

29、弗朗西斯·培根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核心思想: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并不是培根的原话,而是后来人们把培根在《培根论人生》这本书中的两句话浓缩的结果。这两句原话是:“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力是深藏在知识和技术之中的”,另外一句是“人的知识和人的理论是合于一体的”。后来给书写序的人就把这两句话浓缩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知识就是力量。”

在培根看来,知识源自实践和经验,而不是源自理性的推理,由此,培根也开创了西方近现代两大哲学流派之一的:经验主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本质问题是探讨知识的来源问题,而“知识论”是近代哲学思想讨论的主要领域。

30、霍布斯

英国政治家、哲学家,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指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

核心思想:自由与必然是相容的

霍布斯继法朗西斯·培根之后,发展了必然与自由的学说。

他肯定物质是唯一的实体,物质的生灭变化是哲学与科学研究的前提。物体的运动是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结果,即使是人有目的的活动,也脱离不开各种利益的支配。所以,物体的生又变化都是外部作用的结果,要认识自然运动的必然性,就必须根据物体的因果联系去逐步探索。人们必须遵循物体运动的必然性,才能控制并利用自然。在人能够认识和控制客观必然性的范围内,才有自由与意志,所以,必然与自由又是可以相容的。

霍布斯还将必然与自由的概念,具体应用到国家理论中,创立了国家起源的契约论。

图片

31、笛卡尔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解析几何之父

核心思想:我思故我在

作为哲学家的笛卡尔,是公认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他第一个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哲学上,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笛卡尔认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从这里他悟出一个道理:他必须承认的一件事就是他自己在怀疑。而当人在怀疑时,他必定在思考,由此他推出了著名的基本公式——“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将此作为形而上学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从这里他得出结论,“”必定是一个独立于肉体的、在思维的东西。

32、斯宾诺莎

近代西方哲学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

核心思想:心灵的绝对德性就是理解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正是思想的真理性并获得自由,求得人的最高的善和最高的幸福。

斯宾诺莎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预定的,是必然的。人之所以会有痛苦、茫然、空虚等不幸福感,是因为人类还没有足够的知识认识到这个必然性。如果有了足够的知识,他就能够明白自己身处生活链条的哪一个环节,知道什么事情他能做,什么事情他不能做。这样他的行为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不至于徒劳。外在必然的因素也不再是限制自由的条件,反而为个体的自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他的行为更加自由。“只要心灵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那么它控制情感的力量就越大,而感受痛苦的情感就越小。”他认为人类的情感是必然存在的,但假若一个人被他的情感所支配,其“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宰割”,也就没有自由可言。

斯宾诺莎还认为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依靠理性。在理性的支配下美人们可以十分明确正确与错误,合适与否,从而趋利避害地加以选择。理性可以让人们认识必然,获得自由。

33、洛克

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

核心思想: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

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

洛克将“自我”定义为“会以意识思考的东西,这种东西是可以进行感觉的,会感觉到快乐或痛苦、幸福或不幸,而其意识延伸的程度,便是其自我所关心的程度。”但洛克并没有忽略“本体”的重要性,他写道:“肉体是构成人的一部分。”因此洛克认为“自我”是一种在体内的自我察觉、以及自我意识的反射。

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解释了这种意识灵魂的发展过程,他批评了圣奥古斯丁派所提出的人生下来皆带有原罪的理论,也批评了笛卡尔提出的人生下来皆带有基本逻辑知识的理论。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块“白板”,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只有在经验在上面留下印痕之后,我们才形成了观念和知识。

34、莱布尼茨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核心思想:单子并没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户

他认为,不论是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还是笛卡尔、斯宾诺莎、培根、洛克等人,都没有解决“一”与“多”这一哲学家们始终面临的问题。

莱布尼茨认为,万物由原子构成,但不是德谟克利特的物质原子(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实体),而是精神原子,莱布尼茨称之为“单子”。他认为,单子才是万事万物真正的原子,因为单子没有部分,不占空间,是绝对不可分的,这样的原子才是终极的实在。他认为“单子没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户”,也就是说单子与现实世界没有实际的联系,同样,单子之间也没有物理的相互作用,但却有着理念上的联系,它是由上帝确定的。莱布尼茨将这种理念上的联系称为“前定和谐”。

不过,莱布尼茨的哲学在其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形式中,也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的确猜测到了无限与有限、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因此,他认为他的这一思想已经解决了哲学家所面临的一与多、个别与一般的问题。

这位对古老的中国充满敬仰和好奇的学者,就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

35、贝克莱

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

核心思想: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宣称物质就是“虚无”。贝莱克的“非物质论”,认为世界上存在的只有能进行思考的心灵和不能进行思考、只存在于心灵中的观念。

贝莱克认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就是“观念的集合”。然而,观念本身并不能独立存在,要有一个能感知它们的实体,这个实体就是“我所谓的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无论哪种观念都只存在于有感知能力的能动实体,即心灵之中。所以,他认为事物就是观念的集合,观念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

这一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肯定了主体、精神的能动作用,对其后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片

36、孟德斯鸠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核心思想: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孟德斯鸠犯规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他公开承认上帝是世界的始因,认为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保养者”,但又认为世界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上帝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它的活动同样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孟德斯鸠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本性所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37、伏尔泰

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核心思想:幸福是由若干快乐感觉构成的一种抽象概念

伏尔泰认为理性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即“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发扬理性,就是推动历史;蒙蔽理性,就是阻碍进步”。伏尔泰在对人的理性备加推崇的同时,批判和否定压抑人的理性的封建专制和基督教神意史观,还否定了上帝在人类历史领域中的主宰地位。

他赞同洛克的经验论原则:“一切观念都通过感官而来。”批判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坚持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人心里根本没有天赋观念”,我们最初的观念乃是我们的感觉,复杂的观念亦是从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得来的,它保存在我们的记忆中,由我们的大脑对这些观念和直觉再进行加工、整合、整理,从而产生出全部的知识来。所以,如果没有感觉知觉,也就不可能有观念和知识,感觉是我们的观念和知识的唯一来源。伏尔泰也不同意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和灵魂不朽的思想,认为灵魂和肉体是统一的,人们的“感觉和思想的能力与他们的器官一同成长,一同衰退,一同消灭”。

他有一系列桂冠和荣耀:“法兰西最优秀诗人”、“高乃依和拉辛的继承人”、“欧洲思想界的泰斗”、“凡尔那教长”、“法兰西学院院长”

38、拉美特利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核心思想:人是一架机器

“凡是真正的哲学家都会同意,从动物到人并不是一个剧烈的转变。”

拉美特利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的物理学,但抛弃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他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实体,人和动物一样,也是机器。拉美特利在其著作中论证物质本身包含运动能力,有感受性,所以构成了动物和人的心灵。他认为,在物质的运动、分解和组合中,经过数不清的配合,会创造出有生命的物种, 并由此发展为能思维的人。他主张用有感觉、有精神、活的机器这一新概念来说明人,认为人的身体状况毫无例外地决定人的心灵状况,人的机体组织则是类似钟表那样纯粹的,由物质的机械规律支配的自动机。

39、休谟

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为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核心思想: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休谟不赞同大多数人都相信的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的思想观点。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经常连结”,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

休谟主张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都有一种信赖因果关系的本能,这种本能则是来自我们神经系统中所养成的习惯,长期下来我们便无法移除这种习惯,但我们并没有任何论点、也不能以演绎或归纳来证明这种习惯是正确的,就好像我们对于世界以外的地方一无所知一样。

40、卢梭

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核心思想:在我们的生命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在死亡和诞生

卢梭在认识论上是一个经验论者。卢梭和洛克一样,认为我们的身外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物质世界,它的生成、发展、灭亡都不以我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我们的认识从感觉而来,经过反复经验就能得到初步的认识,及感性认识,并且经验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是自己。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图片

41、狄德罗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戏剧家、作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迈向哲学的第一步,就是怀疑

他把人的认识活动本身看作是一个系统观察(感觉)、思考和实验三种方法缺一不可一一观察是认识资料的来源,思考则把这些资料整理为知识,实验的作用在于检验这些知识。

所谓观察的方法,就是通过感官或借助于感官的辅助工具和仪器以收集各种事实材料。狄德罗十分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它才能使我们收集到足够的事实。而唯有事实,才是哲学家的真正财富,为此“观察应该专注”。但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收集事实,而且要对事实进行联系、整理,也即对事实进行思考。这是因为,事实材料只告诉我们事物是怎样的,而要知道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即事物的原因,就需要进行思考,而且“思考应该深刻”狄德罗认为,通过观察、思考而形成的概念、知识,仍然具有主观性,它们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这种认识只有在和外界的东西联系起来,正确反映客体时,才是可靠的。在他看来,能够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桥梁就是科学实验活动,通过实验才能判明我们的认识真伪,证明它是否与外界的东西相符合。为此,“实验应该精确”。

狄德罗把科学采用的实验手段作为认识的方法之一,是检验真理的手段。这就使它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广泛性。这是狄德罗的杰出之处。

42、爱尔维修

18世纪著名法语作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

核心思想:利益是我们的惟一推动力

在西方哲学史上,爱尔维修的独特之处,就是以利益为核心的功利主义伦理学思想。他认为,从古至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在于利益。利益是法律的基础,道德的准则,社会前进的动力。个人的利益支配着个人的判断,公共利益支配着各个国家的判断。所以利益是我们唯一的动力。如果说,自然界是服从运动的规律,那么精神就是不折不扣服从利益的规律。那么什么是利益呢?就是包括人类所必须的吃喝、爱情、荣誉、权利等等。他把认识论中的“肉体感受性”引入社会观之中,人们总是趋利避害,认为人们总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43、霍尔巴赫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核心思想:一切正直和诚实的心灵都倾听理性的声音

认为物质及其运动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不但无生命的东西如此,就连人也是“一个由不同物质组织而成的有机整体”。物质是不能被消灭的,同样它也不能被创造出来。因此在物质世界之上没有、也不能有一个精神性的本原作为世界的创造者。精神不但不能创造物质世界,而且它还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由各种不同物质组织起来的人的肉体的功能。

霍尔巴赫的认识论继承了洛克感觉论中的积极一面,他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如果离开感觉经验,堵塞反映客观外界事物的通道,从主观本身是不会产生出任何认识的。因此,人的一切观念都是从后天经验中获得的, 即使象“全体大于部分”一类的公理,也“永远是获得的”。

霍尔巴赫在重视感觉经验的同时,也给理性认识以一定地位。他已看到感觉虽然是认识的基础,但感性认识还是浮浅的、表面的,只有上升为理性认识,人才能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他克服了经验论者只重感觉,唯理论者只重理性的片面性。

44、康德

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核心思想:人为自然立法

康德被认为德国唯心主义和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的作品试图调和18世纪两大主要的哲学派别: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主张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我们的感觉经验,而理性主义则主张知识通过独立于经验之外的先验理性获得。

康德的结论是我们通过感觉,知识的对象只是被给予,然后通过先验知性的处理将它们联系统一起来,构成某种规则,最后通过理性将知性的规则纳入我们的思维和知识。这样理性就不直接涉及对象或者经验,所以就不能获得真正的客体知识。康德将之称为“批判哲学”,主张理性不能超越经验的界限。康德的这种认识论将世界分为表象和物自体两部分,其中只有表象世界能被我们所认识,而物自体则超越理性之外,无法被认识而只能被信仰。

在他看来,带有普遍性、因果性的规律并非客观世界所固有,只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知性不是从自然界抽引出规律,而是为自然界制定规律。康德提出要根本推翻过去的一切认识都必须与对象一致的假定,而应该假定对象必须与我们的知识一致。这是用先验唯心主义的观点去解释人的认识,把自然界和人分隔了开来。特别是,康德限制知识的范围和贬低理性,为信仰留下了地盘。但是,在历史上,康德的认识论对于推翻过去陈旧的形而上学、驳斥宗教神学的一切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来说,起了积极作用。他提出的一些重大的认识论问题,对后继者也富有启发性,推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

45、费希特

德国作家、哲学家、爱国主义者,古典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核心思想:学者就是人类的教师

费希特不同意康德的物自体的论述,以绝对自我的概念取而代之,这一绝对自我统一了经验和理性,也就是认识论的最高起点。

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费希特建构了自己以“自我”为起点的哲学体系,他称之为“知识学”。

他反对康德把思维和存在割裂开,而主张思维创造存在,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二者的统一。按费希特的说法,哲学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注意你自己,把你的目光从周围收回来,回到你的内心,因为哲学所要谈的不是在你外面的东西,而只是你自己。因此,费希特把“自我”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他的“知识学”的第条基本原理就是“自我建立本身”。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它是唯一的实在,不依赖于任何别的东西,而是自我产生、自我肯定的;第二条基本原理是“自我建立非我”。与“自我”相对而言,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是“非我”,“非我”以“自我”的存在为前提,归根结柢是“自我”的创造物;第三条基本原理是“自我建立本身和非我”。它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而达到了某种完全无条件的、不受任何东西决定的绝对主体、“绝对自我”。在这个阶段,“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得到了解决。这样,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就被理解为由“自我”本身产生的对立,最后又在“绝对自我”中得到统一。费希特用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论克服了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

图片

46、谢林

德国哲学家,被海德格尔评价为德国唯心主义的顶峰

核心思想:人类能够而且应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在哲学上,谢林把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转变为客观唯心论,把主观辩证法推广到外部世界,从而为后来黑格尔建立哲学体系创造了条件。

谢林开始是费希特哲学的信奉者,但随后转而对费希特采取批判态度。谢林反对康德在思维和存在之间划下不可超越的界线,但他认为像费希特那样把“自我”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至高无上的原则,主张一切从“自我”出发,把“非我”看作“自我”的产物,是一个错误。因为“自我”不能离开“非我”而存在,不能说“自我”产生“非我”;同样地,“非我”也不能离开“自我”而无条件地存在,也不能说是“非我”产生“自我”。

他说,要真正解决“自我”与“非我”的关系,就必须寻找一个超出于二者之上的最高的原则,它既不能是主体,也不能是客体,更不能同时是这两者,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在这种同一性里,“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都融合为一,没有任何差别;只有这种原始的无差别的同一才是真正的绝对。这就是谢林所提出的“同一哲学”。他企图用“同一哲学”去超越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实际上他所说的“绝对的同一性”仍是一个精神实体,带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的因素。

47、黑格尔

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核心思想: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了完成。

他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哲学思想,建立起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对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作了他自己的回答。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把所谓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说成是第一性的永恒的本原,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从精神中派生出来的。绝对理念由于自身的发展而外化为自然界,又通过进一步发展克服了外化,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回到自身,最后在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绝对精神中认识了自身。他用这种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论,驳斥了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由于他对康德的批判贯彻了辩证法,因此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48、费尔巴哈

德国哲学家

核心思想:哲学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本质

“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当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与黑格尔相反,费尔巴哈提出,“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这样,费尔巴哈就从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立场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费尔巴哈还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同对宗教的批判紧密地联系起来。他认为,黑格尔的 “绝对理念” 就是从虚无中创造世界的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无非是转化为哲学的神学,是“理性化了的有神论”。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虽然击中要害,但却把它连同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一起抛弃了。他自己的唯物主义学说也带有人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他认为只有自然和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正体现为人的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他的哲学以人作为核心,称为“人本学”。但他所理解的人主要是生物学、生理学上的自然的人,是脱离具体历史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仍然未能摆脱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

49、马克思

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核心思想:革命的、批判的实践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辩证法从他神秘的哲学体系的束缚下解救出来,同时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吸取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他们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哲学史上的新纪元。德国古典哲学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编辑:楚小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