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观近鉴宋朝人•261·宋人能吏之首:陈恕

 文石斋 2022-07-15 发布于河北

远观近鉴宋朝人·261·宋人能吏之首:陈恕

陈恕(945-1004),字仲言,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宋史·卷二百六十七·列传第二十六》有传。

本传记,陈恕年轻的时候在县里做小吏,后改变志趣读书。宋朝平定南唐,礼部侍郎王明任洪州(治今江西南昌)知州,陈恕穿着儒生的服装拜见王明,王明与他交谈,感觉他是一名非常出奇的人,出资让他与州衙到京城缴纳税赋、核对账簿的人一起进京,参加科考。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陈恕考中进士,受任“大理评事”官职,实任通判洪州。但陈恕认为洪州是自己的家乡,自己不适合在洪州任职,请求改任,朝廷批准他改任澧州(治今湖南常德)通判。澧州自唐朝末期就是节度使“兼领”的州,州衙中的小吏很多时候借助写账簿贪没资财,作奸犯科。陈恕到任后将小吏的奸弊全部查出、去除,州中称其强干明察,以行政能力强闻名。

后朝廷将陈恕召入朝堂,任“右赞善大夫”官职,实任国家最高财政机构三司官员“同判三司勾院”,升“左拾遗”,实任三司度支部副长官“度支判官”。期间陈恕与三司长官“判三司使”王仁赡在殿堂之上争论三司事务,证明王仁赡的观点错误,王仁赡因之被降级,陈恕则被提拔为“度支员外郎”,仍任旧职。

其后,车上再升“工部郎中”官职,出任大名府(治今河北大名)知府。其时辽国侵犯宋朝,陈恕受诏整治城池,但取于民间的器具却未能按时聚齐,陈恕当即擒来府中一名大有影响力的豪强,召集军将、官吏,准备当众将其斩首。豪强的宗族哭号着哀求,陈恕的幕僚、属官竞相上前求救,这名豪强更是叩头流血,请表示如果放过自己,第二天就完成任务,完不成甘愿就死。陈恕接受请求,但令人将豪强戴上刑具游街,老百姓看了后都为之吓得腿颤,再没有敢拖后的,几天就完成了工程。

稍后,辽军主动退去,朝廷将陈恕召回,任他为“户部郎中”,实任三司“户部”副长官“户部副使”,后升“右谏议大夫”,实任澶州(治今河南濮阳)知州。不久,朝廷派使者走驿道急速召陈恕回朝,任他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主管河北东路(治大名府)的垦田事务。宋太宗在接见他的时候向他说明以农促战的想法,陈恕回答说:“古代兵出于民,没有敌人进犯就耕作,敌人来犯就作战。现在的军兵则都是招募而来,吃的、穿的都是朝廷供给,若让他们冬天手持兵器御敌,春天拿着农具种地,万一生变,悔之无及啊!”宋太宗说:“卿先去,朕再深入思考。”陈恕走后数日,宋太宗果然有诏书下达,只让他修缮城堡、通导沟河而已,垦田的事则不再说。时间不长,陈恕改任代州(治今山西代县)知州,又入朝,任吏部选任官员的部门“吏部铨”长官“判吏部选事”,实任三司“盐铁部”长官“盐铁使”。陈恕会“心算”,精于计账,期间革除了“盐铁部”的积弊,宋太宗深深器重他,亲笔在上朝大殿的柱子上题写:“真盐铁陈恕”。

其后,陈恕升“给事中”官职,实任参知政事,成为宰执大臣。

但是,陈恕升任参知政事几个月后,宋太宗于他谈道“户部使”樊知古管理衙署混乱。陈恕与樊知古曾是同事,相处亲密,情谊身后,将宋太宗的话秘密告诉了樊知古,想提醒樊知古管好自己的部门。谁知樊知古竟直接向宋太宗报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宋太宗对陈恕泄露宫禁中的话非常生气,罢免了陈恕的参知政事职务,只让他“守本官”,担任“给事中”,很快又将他赶出朝堂,任江陵府(治今湖北荆州)知府。而陈恕到任江陵后,又发挥特长,大面积查明众多小吏不法受贿之事,很多小吏被判徒刑、流放、停职、永不叙用,一州官吏都极为害怕。

淳化四年,宋太宗接受魏羽、段惟一两名官员的请求,在三司内部设10“道”,分管全国各州府的税赋征收,并设“左右计使”,分别任命魏羽、董俨出任,又将陈恕召回,任命他为“工部侍郎”,实任“总计使”,管理“左右计事”,“左右计使”分别管理10“道”之事,凡议论、计度,陈恕都须参与。但陈恕认为,从事10道管理业务的部门、官员各属“左右计使”,政令互出,难以经久,极力向宋太宗进言不便。一年多后,这一做法果然废止,朝廷再次任命陈恕为“盐铁使”。

当时宋太宗非常关注国家财政,在崇政殿召见三司吏员李溥等27人,咨询三司工作利弊。李溥等人说条目烦多,不可以口说,请求写成文字回奏。宋太宗派宦官把李溥等人送到宰相办公的中书门下省,限他们5日之内写成上奏。5天后,李溥等人共上奏71件建议,宋太宗下诏,将其中的44件交付有关部门执行,其余19件交陈恕等官员讨论可否实施,并派御史台副长官、侍御史知杂事张秉、宦官张崇贵监督讨论,下令中书门下省登记其事,专门检察,以不误事。同时,宋太宗赐给李溥等人银两、铜钱,将李溥等人全部录用为皇帝侍卫“侍禁”、“殿直”,掌管实施所上奏的建议,且对宰相说:“李溥等人上奏之事颇有所长。朕曾告诉陈恕等人,若论文章考古,这些人固然不可指望;但若论财政利弊,这些人自幼至长,身处其中,一定详知根本。卿等只要假以颜色,引导他们剖析陈说,必有所益。陈恕等人却刚直强硬,最终不肯屈己询问。”宰相吕端回答说:“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寇准说:“孔夫子入太庙,每有事问,就以贵下贱,在有关部门之先,就是这个道理。”

几天后,宋太宗又说:“国家每年的财政收人数倍于唐朝。唐中期以后,藩镇擅自发号施令,不服朝廷节制,税赋多数不入公家,下级欺凌上级,上级不能行使权力,管理败坏。如果前代做得好,已经实现太平,又哪用烦朕用心思虑啊!”因之召见陈恕等人,责备了他们荒废职责。陈恕等人回答:“今天下至广,事务至繁,国用军须,所费浩瀚,又遇诸州凡有灾情必尽除租赋。臣等每每建议专卖盐茶等,朝廷必会担心侵害百姓,都不施行,这样纵使汉代能臣耿受昌、桑弘羊重生,也做不到。臣等无能,只有尽心计算,但最终也不足以有助于圣上的至善之治。”宋太宗曰:“卿等清而不通,专守陈规,最终不能为国家谋划长远、规划大计,剖烦难、通滞碍。只如京城仓库,主官官员应当改职,账簿中有一处小节小目不完备,就十年五年不下结论,到致他们贫困窘乏,流落街头。这是卿等的错失,岂不伤和气吗?”陈恕等人听后赶紧给宋太宗叩头谢罪。

五年,宋太宗特意赐给三司铜钱1000官,令陈恕等人招募能进言本部门弊政的吏员,根据进言事情的大小给予赏赐,并说用尽之后可以再给。

至道二年,宋太宗想合三司所属的盐铁、度支、户部3个部门,任命官员“总判”,指示陈恕将三司下属的勾院、磨勘、理欠、凭由、支收、行帐、提点等司的业务一一条列清楚上奏。陈恕得旨后上奏认为不可,并做了详细分析,最终宋太宗下诏,凭由、理欠司合为一处,命官兼判,其余全部听从陈恕的意见。

其后,陈恕计划定立“茶法”,先召来茶商数十人,让他们各自写出现行管理制度的利弊,看后将茶商的意见定为上、中、下三等,对副使宋大初说:“我看下等固然粗疏无可取,而上等取利太深,只可行于商贾,不可行于朝廷,只有中等对公私都有利。我对中等意见加以增减,可以经久。”从此国家对茶的产销使用陈恕制定的办法管理,茶的流通、茶税的征收都很通畅。

峡路所属各州在归于宋朝之后,仍然沿习后蜀旧政,赋税轻重不均,阆州(治今四川阆中)每年正绢1匹折钱1800文,果州(治今四川南充)仅为600文,百姓到京城敲“登闻鼓”上诉,前后长达20年,皇帝也曾下诏下当地官吏纠正,但当地管理一直因循不理。转运副使张晔年少气盛,恰逢受诏审理,当即决断改革。但陈恕上奏宋太宗,称张晔擅自改变法度,导致果州一年损失上供绢1万余匹,张晔因之被削减3年资历、免职。

陈恕每次在便殿向宋太宗奏事,宋太宗有的不能深刻理解,必会怒形于色,讥诮责备,陈恕则压低手中的笏板,畏缩退却,直到退到殿壁,靠墙站立,好像没处可逃的样子。而当宋太宗怒气稍平,却又上前,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也不改变,一时之间往往后退、前进三四次。宋太宗因为他的这种忠心,多数时候都会听从他的意见。

后陈恕升官职为礼部侍郎。

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去世,宋真宗继位,加升陈恕官职为户部侍郎,命令陈恕上奏朝廷、地方的积存钱款,陈恕很长时间都不上奏,宋真宗屡次催促,陈恕说:“陛下正在青春,若知道国库充实,恐怕会生侈靡之心,所以臣不敢进奏。”宋真宗听了很高兴。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辽国侵犯宋朝,宋真宗北上迎敌,陈恕受任“行在转运使”,负责后勤保障。时间不长,陈恕以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辞职,宋真宗改任他为吏部侍郎,实任知通进银台封驳司、审官院。

五年,陈恕出任科考主考官“知贡举”。陈恕因为自己是洪州人,为了避嫌,将所有参加省试的江南举子全部未予录取,又援引处理举子不合格的规定,录取的进士很少,但录取的省试第一名王曾,在廷试即殿试中又得第一,成为状元,当时人们议论起来都很称赞,陈恕每每因之自叹:“我录取的王曾,是能闻名于世的大才,不愧于知人矣。”

陈恕侍奉母亲孝顺,母亲去世,哀痛过甚,很长时间不吃荤,以致羸病瘦弱。后宋真宗让他“起复”履职,升他的官职为“尚书左丞”,实任开封府知府,当时陈恕已经生病,但犹自勉强工作。几个月后,陈恕的病情突然加剧,于是给宋真宗上表,请求改任轻闲的“馆殿之职”,以不失去俸禄,过贫穷生活。宋真宗说:“卿找一个人可以替代的人,就让卿离开。”其时恰好寇准北罢免枢密使职务,陈恕举荐寇准,宋真宗听从,任命寇准为三司使,陈恕为集贤院学士、集贤院长官“判院事”。

寇准到任三司后,即检寻陈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分类装订成册,以及所出榜文改用的新版,亲自到陈恕府中请陈恕画押。陈恕也不推让,一一画押,从此三司使无不遵循陈恕的旧规,直至李谘任三司使,开始改革茶法,陈恕定下的规矩才逐渐废除。

陈恕有病,宋真宗又问看重陈恕,下诏太医为陈恕诊疗。陈恕请假在家治疗100天后,有关部门向宋真宗报告,应按照规定停止为陈恕发放俸禄,宋真宗“不许”。时间不长,陈恕去世,享年59岁。

陈恕临终,口述了给宋真宗的“遗奏”,对自己的后事进行了安排,送终之具,无不周到。宋真宗对陈恕去世很是哀悼、可惜,为之停止办公,赠予他“吏部尚书”荣誉职衔,并录用他的儿子陈执中为太常寺“太祝”,执古为“奉礼郎”。

本传最后记,陈恕颇涉猎史书,多识典故,精于行政之理,严峻苛刻,对人少恩,人们不敢向他请求私事;前后掌管国家财政十余年,强力干事,吏员畏服,有称职之誉;善于谈论,听者忘倦;一向不喜佛教,曾上书请求废除“译经院”,言辞很激烈、切直,宋真宗对他说:“三教之兴,其来已久,前代毁之者多矣,但存而不论可也。”

但陈恕性情吝啬,对儿子陈淳私自用钱很生气,在病重的时候向宋真宗上言陈淳不听教导,所交之人多非善类,而且经常练习武艺,希望将陈淳派到外地做军校。宋真宗说:“军校管辖驻兵,不是尚书丞、侍郎家子弟所当的官。”任命陈淳为滁州(治今安徽滁州)司马。陈恕去世,宋真宗将陈淳召回朝堂,恢复了他的旧职,但后来陈淳竟因受贿毁败。

陈恕的另一个儿子陈执中后来则官至宰相,《宋史》中另有列传传;其他3个儿子陈执古官至“虞部员外郎”,执方、执礼同为“太子中舍”。

《宋史》传后之“论”说,陈恕取士得王曾,举荐替代自己的人得寇准,都可谓知人之明,但他做科考主考官为了避嫌刻意不录取江南举子,“非君子所为”,而陈恕为“宋人能吏之首,很值得称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