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婚时代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当周围一些人都在抱怨自己三十多岁的儿女不结婚的时候,我想不管你愿不愿意,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就在我们的下一代社会将进入不婚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而又有其发展自身规律。我想起艾略特的一首诗:我们追求的尽头,是我们原始的开始!人类社会最初,婚姻本来就不存在,也终将走向消亡,欧洲社会已经开始实践。

原因有二:

       首先,婚姻的功能性降低。婚姻不再是改变人生的手段,传宗接代的必要途径。人类社会高度发展后,男女双方在精神上、物质上都趋于平等,不再需要婚姻的保护和捆绑,而只求两情相悦,回到男女关系的本质。萨特和波娃这对法国先锋人物,灵魂的伴侣,就提前实践了这种生活方式,对,这是一种生活方式,表面上看不流于俗,其实更符合人性,不过这首先取决于他们双方精神的绝对独立、自由、包容。有位作家曾说,大意是说女人最幸福的就是结婚前那几年,我想这句话有过婚姻生活的人都懂。我曾经好奇,学文学的女同学那么多,可学出来的都是男学者,我本来以为是女人小气,后来才发现女人没时间!灶台和孩子就够忙的。两个人的生活是为了比一个人更幸福,这是新时代男女关系的核心,如果达不到,绝不退而求其次,越来越多的女性认识到婚姻的本质才会选择慎重,怕生活质量降低。

       其次,违背人的本性。最近热播的某语言学家和学生的暧昧关系,导致学生自杀,受到舆论的谴责。我认为自杀在很多时候取决于个人性格,比如翁美玲当年和汤镇业的那段情事,翁美玲自杀了,汤镇业背了那么年沉重的道德和舆论包袱。我后来了解到翁美玲的性格和个人成长经历,她跟谁在一起可能最终都会选择自杀,和对方无关。再回到主题,喜新厌旧,喜欢年轻的生命,这是人的本性,只是大部分时候受道德和婚姻的捆绑,不能完全为所欲为,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在漫长的一生中潜意识里没有心猿意马。存在就有合理性,只是有些人不承认,有些人承认不选择,有些人承认且选择。

         去年春天,当我看见美国同学Oliver,陶醉地把课桌当鼓敲起来,哼着英文歌曲,那青春的光芒和对音乐的痴迷让我沉醉。我痴痴地凝视着他,心想时光倒流二十年该多好啊。最后一次上课的时候,我把三毛作词的歌曲《橄榄树(oliver)》翻译成英文送给他,他像美国人送别朋友一样张开双臂要给我一个拥抱,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对新泽西有了一丝牵挂。我会记得那个春天,落满花瓣的图书馆小径,Oliver在晨光中微笑,自带光环,一副阳光大男孩的样子,蓝色的眼睛像湖水一样清澈,充满磁性的声音飘荡在春风里,“hiBlueHow are you?

      不婚时代,将导致整个社会深层结构、道德评判标准、社会伦理、法律规范、宗教信仰等等一切基本范畴都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比如,在你生命最后时刻,要法律上和你有关系的人签字,和你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也许和你并不存在法律关系,不过这倒是同性恋者的福音。

        不婚时代,有利于社会前进发展,甚至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因为除了爱自己没有别的选择,爱自己,自己给自己安全感,个人才会更努力地去生活,全方位提升自己,没有婚姻,爱情的质量和保质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己给的。个人,而不是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或许不稳定,但矛盾是事物发展前进的根本动力。

如果你觉得这是科幻小说,那么我告诉你,我小时候看的科幻小说如今全部实现了,有过之而无不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