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偶得——散落的群星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偶然间看见谭邦和对明清易代之际作家廖燕的研究,我顺手拿起文学史课本一阵狂翻查找“廖燕”的名字,终于在清初散文的一个角落里才看见他的名字,仅此而已。可谭邦和把廖燕放在历史和文学纵横的参照系中,勾勒出了他继往开来的地位。他说,廖燕散文中的见识与李贽、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完全一致,且他的年龄在李贽、黄宗羲之后,又在吴敬梓、曹雪芹等人之前,因此其人、其文是一个重要且独特的存在。正如廖燕写的《金圣叹先生传》,那个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的金圣叹,难道不是作者自己吗?拒绝功名利禄,拒绝进身之阶,傲然独立于世狂狷不羁,哪怕一生潦倒。

我想起之前读到南开大学李治安教授《忽必烈传》,书中大量引用了宋末元初汪元量的诗歌,李治安并没有着意去评说汪元量,而是利用文史互证的方法把汪元量其人其诗放在一个历史见证人的位置。阅读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汪元量诗歌的诗史价值,他的诗歌甚至刻意模仿老杜。同样,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文学史地位。为此,我思考了很久,我想是因为不够“思政”,毕竟他变节了,其实也算不上变节,只是没以身殉国。“正潮打孤城,寂寞斜阳影里。听楼头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这是亡国后汪元量的故国之思。

同样是由宋入元的赵孟頫,虽然深受忽必烈赏识和宠遇,可他最爱写的是王羲之的《丧乱帖》,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官登一品,名高四海,而处之恬然若寒素”,生活恬然自适,无欲无求,正是内心孤寂的一种外化。生活在易代之际人的复杂心理,虽然我们现在难以探寻,其实更痛苦更苦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