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山走水】崂山几多仙人桥

 行者老鱼 2022-07-16 发布于山东

崂山的仙人桥,最有名的在太平宫。

太平宫,在晓望村南三里,为宋处敕建道场,初号:“太平兴国院”,又简称“上苑”。古时太平宫入宫古道是由二龙山起,再到塘子观、白龙洞,过仙人桥而入,故仙人桥相当于太平宫的入宫桥,仙人桥下的深涧相当于太平宫前的护宫河。

周至元记此桥曰,在太平宫北,有大石横亘涧中,面平成桥。水自石隙中流,涧之两岸皆长松奇草。人自桥上过,山光海色,松响水声,真有仙人过境之感,故名“仙人桥”。

桥是数块横亘涧中的天然巨石所组成。现在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桥面上有石凿的石孔(黄志记为张果老驴蹄印迹),想来当年古人曾经在桥上搭建桥廊以防风雨,若桥廊不倒,则意境更足。

此桥特纯属天造,不加人工,蓝水有诗:“密排盈涧石如砥,到此人尽意欲仙。王道无偏桥荡荡,闻声不见水潺潺。回头碧霭隔尘世,踏步青云入洞天。华盖开山经过路,风光荏苒已千年。”

后由景区进行了人工改造,此桥意境全无,更为奇怪的是后来太平宫入宫之路改了门,此桥被铁丝网挡在景区之外,成了一处莫名其妙的鸡肋之地,仙桥或成凡地。

石门山也有仙人桥。石门山,在华楼山南,巅有数峰峙立如门,因名。石门山是崂山西北诸峰的最高峰,周边都是逶迤的村落,人文气息浓厚。

石门山南数里,有寺曰:“竹子庵”,以板桥画竹得名;西南为卧狼齿山,山似恶狼卧地,故名。山顶西南石上有泉,坑形似马蹄印,名“饮马泉”。山西麓山谷中,明嘉靖年间即墨黄氏在此设立私塾,被称为“上下书院”,今下书院村有其旧址;山北有华楼山,山中有华楼宫。

另外,据周至元《崂山志》记载:“石门山前有石门庵,附近有皇姑坟、千华顶、仙人桥诸胜”,对于石门山仙人桥,又在“桥”条目中记为“智度桥”。

石门山仙人桥具体位置在何,不得而知。黄宗昌曾记石门山那罗崮曰:崮“横担两石条,宽不盈尺,厚半之,亦如磨砻,方如井口,天成也。”

也许那罗崮上的宽不盈尺,厚半之“横担两石条”就是石门山上的仙人桥也未可知,故此桥存疑。

第三座仙人桥在华阳书院。华阳书院,在华楼山南麓。明司寇即墨蓝章所筑,子北泉增修。前有紫云阁,上有文昌阁,背岩俯溪,颇擅胜致。至清道光中,其裔孙希文又增皆山楼一座,民国后全废。

书院南溪中有谈经地,过了谈经地,沿涧再西行半里,有仙人桥。深涧上忽有巨石横出如掌,下临深涧,数人可共坐。此桥形状地理与庐山仙人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为涧上伸出的巨石。若涧中流水潺潺,石上围坐,当更明“仙人”之妙。

另在扇子石附近也有仙人桥,此为山友所名。有峰突起,峰顶有巨岩横亘在两石之上,犹若仙桥。不过此桥在山巅,其下既无深涧,亦无流水,更像一座聚仙台。

正所谓:仙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仙人桥。仙人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杳杳。不管在何处的仙人桥,桥下流动的是千年的流水还是偶尔飘过的云彩,桥上来来去去走过的,没有神仙,而是络绎不绝、绵延生息的山中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