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对生活质量和自己身体的健康有追求的人,慢慢的开始接触道医,对学习道医来讲《黄帝内经》是必读的经典,但《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名词对于现代人来讲是不能理解的,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会把《黄帝内经》中涉及到的名词和《易经》《道德经》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一个通俗的讲解,因为文字比较多,此章节文字可能会分为多篇。现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都有其核心观点,无论正确与否这里不做考究,只为我们自己多学习一点健康知识,还我们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 说起来阴阳关系,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比如男女,正反,东西等都是阴阳关系的一种表现。对于我们所学的国学来说,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万事万物生长、运行等现象的观察总结,把宇宙间的万物分为阴阳两大类,并且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运动的表现。《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宇宙万物是在阴阳二气的互相作用中而产生的,这是我国古人对于宇宙万物创生过程的认知。 《系辞》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的意思是太极就是道,就是宇宙中万事万物是基于道而存在。太极然后就分成两部分,一半是黑(代表阴),一半是白(代表阳),并且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在《易经》《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二气也就是两仪,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太极图”。(见注,太极图的来历) 在《道德经》《易经》中揭示了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宇宙的运转需要“道”来维持,而阴阳二气就是道的具体体现。在《系辞》中的“四象”又是阴阳二气的具体体现,如“四象”在时间上代表是春、夏、秋、冬四季,在方位上代表东、南、西、北等。我国古人以“阴阳”“四象”为纲,总结出宇宙万物运转的规律,把宇宙万物又分成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个“类象”,这八个“类象”就是先天八卦。 随着古人对自然现象认识的加深,对宇宙运行规律更加的了解,通过观察记录太阳正午时土圭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圭表测影法),再结合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天象变化(主要是观察北斗星)等现象做出了简单的历法——干支历(以上古天皇氏一姓名十三人定天干地支。《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兄弟十三人继相治。乘风雨,夹日月以行。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共治一万八千岁。) 再根据阴阳二气把十天干分为阴阳两类,根据其属性分为五种,即金、木、水、火、土五类。《三命通会》中:“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者……是生成之数皆五以合之。”根据宇宙万物的属性(炁),五行中金克木由火来调和,水克火由土来调和,木克土由金来调和,火克金由水来调和,土克水由木来调和,宇宙中的万物属性从五行变化中得到显化。(即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也是“四象”中的太阳到少阳,少阳到太阴,太阴到少阴,少阴到太阳之间的转化过程)古人又根据自然节律变化(有说法是汉朝按照北斗七星旋转到不同的角度制定的),使用天干地支确立每个季节的属性第一个月(即月令),将一年分为十二节(阴阳二气变化为节)和十二气,(阴阳二气变化出的现象)来判断自然气候的变化,同时也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规定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做什么事情,比如在芒种后小麦就开始逐渐成熟了,就要准备为收割小麦做准备了,还有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等,通过二十四节气就把我们农耕文明中的所有的农事都讲的明明白白,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注:太极图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主流的说法有两种,最早的一种是《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上的太极图,这个太极图是根据64卦象的阴阳变化而得来的,最能体现阴阳二气的变化,也是最契合《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说法,也被称为是先天太极图,也就是现在命理学中摇卦所用的太极图,在先天图中是没有阴阳眼的说法,只有阴阳二气的关系变化;另一种是体现天象变化,就是记录地球在二十四节气时和黄道之间的距离变化而画出的来的太极图,这个被称为后天太极图,和先天太极图不同的是,后天太极图上有阴阳两点,就是我们常说的“阴阳眼”。《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在古人用土圭测日影的时候发现有两个奇怪的现象,日圭上有两个地方都是无论什么时候土圭的影子都是恒定不变的,这两个地方就是“地中”。《周礼·大宗伯》中: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周朝认为地中的是阴阳所和之地,必然会国泰民安,这也是我国关于风水命理学的最早记录。(上下两个太机图分别是用二十四节气和八卦画出的,其中的阴阳部分是一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