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眉山历史:北朝眉山(中)| 古伯良

 嘉绒遗民 2022-07-16 发布于四川

    魏恭帝三年(557年)正月,掌握军事大权的宇文护废掉魏恭帝,立宇文觉为帝,建立了北周政权,今眉山改属北朝北周。

区划大调整
    北周虽然只有短短25年(557—581年),但其间,今眉州境域内州郡县的名称、范围、统辖却被多次调整变更,且涵盖今眉山市所辖的六个区县,令人眼花缭乱。
    北周明帝元年(557),复置齐乐县(县域包括今丹棱、洪雅和东坡区西南一部),属眉州。明帝二年(558),撤销齐通郡,新置安乐县(治所在今眉山老城区,或说改通义县为安乐县),属眉州。
    这样,眉州辖一郡(青城)四县(通义、安乐、齐乐、青衣)。值得注意的是,新设的安乐县距通义县仅有10公里,在这么近的距离内设置两个县,不是十分必要,或许这是后来隋朝裁撤通义县的主要原因。
    武帝保定元年(561),新置平羌郡,同时置平羌县,郡县同治在今乐山市中区,县域包括原属齐通郡的今乐山市中区、夹江、峨眉山等地。
    武帝保定二年(562),改齐乐县为洪雅县,治地在今丹棱县丹棱镇,这是洪雅县得名之始。“县西有洪雅川,以名县。”由于今洪雅“自晋迄宋,夷僚有其地”,所以,周武帝在立洪雅县之后不久,还“攘卻(却)夷僚,立洪雅镇(即今洪川镇)”并在镇中竖立起了“夷僚誓碑”。《太平寰宇记》云:“周武天和二年(567),立洪雅镇。”
    保定二年(562),北周还于青城郡治南五十步移置青城县,郡县同名,即是说,将青衣县改为了青城县。
    这样,眉州就下辖2郡(青城、平羌)5县(通义、安乐、洪雅、青城、平羌)。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保定二年(562),分眉州置青州,宣政二年(579),改为嘉州。青州领郡一,平羌郡,治今乐山市;平羌郡领县二,平羌、峨眉(579年立,治今峨眉山市绥山镇)。
    武帝建德元年(572),眉州被改回青州。之后,又恢复了齐通郡,并把安乐县改为齐通县,郡县同治一城(今眉山老城区)。
    宣帝大成元年(579,即大象元年),因北周已灭北齐拥有了今山东之青州,故又改剑南之青州为嘉州,《元和郡县图志》载:“按州境近汉之汉嘉旧县,因名焉。”“嘉州”之名由此出现。同年,又改青城称青神,依然郡县同名,即是说,青城县被改为青神县,这是青神县得名之始。这一年,还在平羌郡分平羌县西设立了峨眉县。
    这时的嘉州,辖三郡六县:齐通郡(齐通县、通义县、洪雅县)、青神郡(青神县)、平羌郡(平羌县、峨眉县)。
    需要说明的是,到周宣帝时,虽然眉州之名被改没了,下属郡县也发生了变化,但州治却依然在通义县,即今太和镇龙安村。也就是说,那时的眉山依然是今眉山、乐山的政治中心。

北周眉州青州嘉州建置变化表

时间

州名

辖郡

辖县

今地

周明帝

558年时)

眉州

 

通义县、安乐县、

齐乐县

东坡区、

丹棱县、洪雅县

青城郡

青衣县

青神县

周武帝

562年时)

眉州

 

通义县、安乐县、

洪雅县

东坡区、

丹棱县、洪雅县

青城郡

青城县

青神县

平羌郡

平羌县

乐山市中区、夹江县、

峨眉山市等

周武帝

572年时)

青州

齐通郡

齐通县、通义县、

洪雅县

东坡区、

丹棱县、洪雅县

青城郡

青城县

青神县

平羌郡

平羌县

乐山市中区、夹江县、

峨眉山市等

周宣帝

579年时)

嘉州

齐通郡

齐通县、通义县、

洪雅县

东坡区、

丹棱县、洪雅县

青神郡

青神县

青神县

平羌郡

平羌县

乐山市中区、夹江县等

峨眉县

峨眉山市等

    在仁寿,北周保留了西魏所设的陵州,但对陵州所辖郡县作了调整。一是撤销了席郡,并将籍县改属和仁郡(《元和郡县图志》:“籍县,本汉武阳县地,周孝闵帝于此置籍县,因蜀先主籍田地为名。;二是将和仁郡下辖的平井、可昙二县撤销并入了贵平县;三是于宣政元年(578),在怀仁郡蒲亭县下设置了井研镇,镇址在今在井研县南。
    在彭山,北周则于孝闵帝元年(557)分隆山县北部置新津县,自此,今彭山区的境域基本保持不变。
    保定元年(561),又撤销江州和江阳郡,改置隆山郡。由于江州撤销,所以新建的隆山郡属于陵州。之所以取名隆山,是“以境内有鼎鼻山,地形隆起,故为名。”
    隆山郡下,辖隆山、江阳、白水三县。隆山,是西魏改犍为县而置;江阳,是原寄治武阳的江阳郡江阳县;白水,是改原江阳郡绵水县而来。《清一统志》:周武帝改绵水县为白水县。

僚人大动乱
    北周之时,今眉山境内还发生了几起僚人暴乱。
    虽然经过齐梁的不懈努力,今眉山境域得以“开拓夷荒,稍成郡县”,但僚汉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依然存在。在政权频繁更迭、朝廷统治不稳的时候,僚人为了反抗政府的横征暴敛和繁杂徭役,常常发生暴乱。北周为加强对巴蜀地区的控制,多次对巴蜀地区的少数民族用兵,开置州郡,使得僚人动乱更是四处不断。
    《周书·陆腾传》载,魏恭帝三年(556)陆腾平定陵州木笼僚不久,“世宗(周明帝)初(557―558年),陵、眉、戎、江、资、邛、新(治今三台县)、遂八州夷夏及合州民张瑜兄弟并反,众数万人,攻破郡县。”这次暴动,不仅只有僚人,其中也有汉人,称得上是僚汉联合起义。暴动不仅使今眉山全域(眉州、陵州、江州)陷入动荡,还席卷今宜宾、资阳、遂宁、邛崃、三台、合川等地,真可谓声势浩大,波及面广。经陆腾的奋力征讨,暴动得以平息。
    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居住在今仁寿、荣县、威远接界处的铁山僚又反,控制了内江路,陆腾又进军讨之,“一日下其三城,斩其魁帅,俘获三千人,招纳降附者三万户。”可见参与动乱的僚人之众。
    由于自晋以来,僚人就开始居住生活在今洪雅,所以保定二年(562)北周改齐乐县为洪雅县,必然引发与僚人的利益冲突。史料说,天和二年(567),武帝“攘卻(却)夷僚,立洪雅镇”,这个“攘却”,就是驱逐、抵御,其背后,必然有一番反抗与镇压。且当时的洪雅镇,必然是一个军镇,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和抵御僚人
    《隋书·杨素传》:“(杨素)从叔(杨)文思,天和(566—572年)初,治武都太守,十姓僚反,文思讨平之,复治翼州事。党项羌叛,文思率州兵讨平之。进击资中、武康(今简阳)、隆山生僚及东山僚,并破之。”可见,在天和年间,居住在今彭山区的僚人也曾暴乱。

玉女配山神
    《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光绪仁寿县志》等史籍,都记载了一件趣事。
    故事说,自张道陵在今仁寿开凿盐井后,当地人便在井内奉祀了一位玉女,由于玉女无夫,所以每年都要选取一名少年掷于盐井之中。如若不送,盐井卤水就会枯竭,以致无盐可采。而在仁寿县城西边的山上,则有一条吃人的大蟒蛇,山上还有一座西山神祠。每年,当地百姓都要挑选一名美少女,给她画好妆容,将她放在西山神祠的旁边,作为奉献给西山神的妻子。美少女一放在祠旁,就会被大蟒蛇吸去。如果不这样,大蟒蛇就会出来胡乱伤人。
    北周平蜀后,许国公宇文贵出任益州总管,为革除这一陋习,就决定改为送玉女像以配西山神。他先是修书一封给西山神,言明将会为他做媒,选佳人与他婚配。然后,选了个良辰吉日,敲锣打鼓,将画好的玉女像喜气洋洋地送到西山神祠,并为山神玉女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自此之后,不仅再没有无辜的少男少女遭受无妄之灾,盐井生产、百姓生活也平安无事。
    王仲荦先生说,宇文贵此举,虽不及西门豹惩治邺城巫妪,“然亦可以抑当时佞神之风习矣。”
    据《周书·宇文贵传》,宇文贵是在魏废帝三年(554)“代尉迟迥镇蜀”的,随后担任都督益潼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孝闵帝践阼(557),进位柱国,拜任御正中大夫。若真有此事,当在西魏末北周初。


参考文献
1.王仲荦《北周地理志》
2.《元和郡县图志》
3.《周书》卷二十八·列传第二十·陆腾传
4.《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三·杨素传
5.《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宇文贵传
6.1991年版《彭山县志》
7.1992年版《眉山县志》
8.《太平寰宇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