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七十二家房客》到《上海的声音》,在滑稽戏中“申声入耳”笑一夏

 wolaofan 2022-07-16 发布于上海

历经大半个世纪依旧堪称票房保证的滑稽名剧《七十二家房客》,展现上海笑的土特产——独脚戏非遗魅力的《申声入耳——滑稽作品展演》,以及展现上海弄堂时代变迁聚焦普通人喜乐哀愁的大型原创滑稽戏《上海的声音》……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创建70周年暨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晋五之喜演出季将于8月下旬登陆天蟾逸夫舞台,用笑声伴随老观众们度过快乐一夏。

文章图片1

图说: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创建70周年

风雨70年,始终扎根群众土壤


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的前身是久负盛名的上海大公滑稽剧团,1952年2月,滑稽泰斗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邀请绿杨、张利音等艺术家组建上海大公滑稽剧团。剧团成立之初就备受瞩目,推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糊涂爹娘》《苏州两公差》《阿Q正传》;独脚戏《算术》《不怕鬼》等口碑票房双赢之作,至今让戏迷津津乐道。

1966年,剧团被迫解散。1978年,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恢复建立了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独脚戏”的传承、保护单位。2018年,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与上海市青艺滑稽剧团合并重组,成立了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

文章图片2

回顾风雨兼程的70年,王汝刚很是感慨:“独脚戏、滑稽戏作为上海的土特产,江南文化奇花异草中独特绚丽的一支,它的土壤始终是最广大的群众。我们的艺术素材汲取自他们的生活,我们的创作灵感源自于他们的喜乐,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也仰赖他们的掌声和自掏腰包的一张张戏票。”

新旧交替、世代更迭,没有哪一次“交接班”是容易的。回想38年前,李九松还不是家喻户晓的老娘舅,王汝刚也不过就是看着脸熟的“小保姆”,但那一年在常熟的小舞台上,这对后来红透半边天的组合却要艰难地接下滑稽泰斗杨华生、绿杨的那一棒。

文章图片3

“记得两位老师(杨华生和绿杨)退休时,我们恰好在常熟演出,他们演完两场就要坐绿皮火车回去,剩下的场子要李九松和我来撑。”王汝刚说,送他们上火车时,真是不舍也彷徨,他们没有过多的嘱咐和交待,我们也知道临门一脚要靠悟性。

依然清晰记得登台前的忐忑,王汝刚躲在侧幕看观众反应,六点半观众陆续进场,听说杨华生、绿杨都不演,立马就有人坐不住了,但最终也是观众的信任和包容给予新人信心:“来也来了,舞台总要有新人,看看再说嘛。”王汝刚说:“现在轮到我们交接班,也希望观众给予滑稽青年演员多些鼓励和期待。”

五天六场,老中青三代同台


此次,演出季将延续五天共六场,阵容包括王汝刚、姚祺儿、方艳华、郭明敏、毛猛达、沈荣海、龚仁龙、张小玲、林锡彪、张定国、陶德兴、杨一笑、傅子明、周益伦、钱懿、潘前卫、陈靓、曹雄等老中青三代演员。

文章图片4

8月18日和19日公演的大型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是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的看家之作,这部作品虽然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但因其独特的海派气质和鲜活的人物塑造,在当下依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常演常新,经久不衰。不仅成为了众多老观众逢演必看的经典,也成为了年轻观众的滑稽戏入门首选。

8月20日公演的《申声入耳——滑稽作品展演》则是更多表现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脚戏”的传承。在那些令人捧腹的段子背后,是本土方言和滑稽艺术在上海这座城市交织孕育的成果,是接地气的时代观察,也是贴近生活的轻松调侃。整台演出将由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一同带来,他们将以一贯诙谐幽默的风格与现场观众爆笑互动。

8月21日和22日公演的是大型原创滑稽戏《上海的声音》,故事展示了上海小弄堂里几个普通家庭的世代变迁,剧中四条故事线巧妙融合,通过演绎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来反映时代的众生相。

“对于老上海人来说,滑稽戏是一种情怀、一种记忆;对于新上海人来说,则是打开城市内核的一把钥匙,通过上海各种各样的声音,来感受独特的海派文化。”王汝刚说:“前两年,我们还在感慨,上海小囡不会讲上海话;这两年,不免要担心,随着上海中老年人普通话水平提高,上海话也不太说了。”

所幸,如今网络上涌现了不少本土风情视频,都以沪语为特色,他直言:“在越来越趋同化的世界里,方言是你来自何处的证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是乡音也是乡情,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烙印,一份牵挂。”(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