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爆火!人才培养“大变革”,席卷中国高校

 王大根 2022-07-17 发布于上海
本文来自软科荐校,软科旗下专业高考择校服务公众号,提供有深度的院校指南,推荐关注。

高考录取如火如荼,高校培养方案也在不断翻新。

2022年5月,广东工业大学启动微专业项目建设工作,计划每个学院至少开设一个微专业,充分利用科研与企业资源,打造一批“小而美”的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其智能建造微专业,使土木建筑类的学生可学习自动化、计算机、机械电子等学科知识,也使计算机、自动化类的学生可学习土木工程的建造知识。

不止广东工业大学,6月,青岛大学公布了首批6个微专业建设项目立项名单;7月,中国计量大学一次性开设了5G通信与自动驾驶、新能源与碳中和、无人驾驶技术等38个微专业。此外,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在陆续开设微专业。

微专业究竟与传统专业有何不同?微专业热潮又是如何掀起的?


  

多校微专业,来袭!

微专业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开设一组核心课程,旨在提升专业培养与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专业素养和从业能力,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近年来开设“微专业”的高校至少有30所。

翻阅大部分高校微专业的培养方案,可以发现微专业一般由多门相互关联的课程构成,聚焦某一特定领域或专业技能,课程开设6-10门,学分一般为12-20学分,学制不超过2年,主要面向校内大一、大二学生。课程设置往往将跨学科基础知识浓缩一体,小学分、精课程、高聚焦、跨学科是微专业的鲜明特征。

与传统专业相比,它教学精炼。微专业将跨学科基础知识浓缩于有限的课程群中,课程设置更为灵活,紧密结合新技术、新经济以及国家战略,提炼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核心知识,可使修读学生快速、便捷、有针对性地掌握实际应用要点。

图片

图片

截图自论文《化工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华东理工大学化工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情况以及化工微专业课程群设置情况,可以看到其微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精炼。华东理工大学要求修读化工微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数理化基础以及工程基础,在此基础上,华东理工大学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条毕业生能力培养要求,按照课程内容筛选化工专业核心课程,形成微专业课程群。

与跨学院选修课程相比,它课程系统。微专业聚焦某一领域,或是主专业的延伸,或是跨学科专业,通过高校严格的论证和开发,打造一系列课程体系,配置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配”行业、企业、专业相关专家,部分高校还有赴企业实际操作环节,而非学生通过自由选课、抢课而完成的课程组合。

微专业建设的重要资源之一便是在线课程,减少与主专业课程的时间冲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此外,多数高校微专业修满学分者,可获得微专业课程证书。


  

从互联网平台到高校育人实践

总体而言,“微专业”的出现就是为解决“传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而提出的实用性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和企业均在“微专业”概念上做出了尝试和探索。正因如此,微专业亦可划分为平台主导型、高校/平台合作型和高校主导型三类,早期的“微专业”几乎全部基于小而轻的互联网课程野蛮生长。

在高校层面,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建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2013年,微专业的概念首次被引入edX,即针对某专业或职业岗位,确定5-10门核心课程,为相应的专业或岗位人才培养提供合适的课程体系。在企业层面,2015年,网易云课堂上线首个“微专业”《iBA:经济通识》,由清华经管学院立课教育提供课程资源,同样是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课程所对应的相关工作,帮助学习者构建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桥梁。

2014年,浙江工商大学依托创业学院平台,面向全校学生推出“创业管理”微专业,采取慕课(MOOC)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线学习微专业的相关课程。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选择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和适应新经济与新工科发展的专业,建立了首批14个微专业,拓宽学科交叉融合的通道,培养复合型人才。

如今,随着学科融合、交叉的脚步加快,复合型人才、跨学科人才成为社会所需,高校微专业建设进程势如长虹。

2022年1月,中国传媒大学启动了12个微专业的校内招生,2022年春季学期,微专业首轮招生共录取校内学生近400名;6月,青岛大学公布了首批6个微专业建设项目立项名单,数字智慧医学、社会机器人、知识产权管理与实务、标准化与社会治理、人工智能、智能金融等微专业建设项目获得立项建设;7月,中国计量大学一次性开设了38个微专业,将于2022年9月份开始招生。此外,中国农业大学数字经济与贸易、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有机农业、智慧农业、低碳能源工程、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等微专业项目的申报及建设已提上日程。


  

打破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与滞后性

正是由于微专业相对迷你、灵活、精炼,能够切实打破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与滞后性,紧跟科技前沿发展与产业市场需求,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一方面使学生本科学习期间捕捉国家战略前沿、迅速而系统地把握相关知识,以应对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为学生兴趣开辟实现和发展的通路。

如在“双碳”战略领航之下,不少高校确定了“双碳”领域微专业建设项目。2022年7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确定“双碳”领域本科教学微专业项目,包括绿色能源与低碳动力、储能科学与工程、碳金融与碳市场、工程与项目低碳管理4项微专业。浙江农林大学环资学院创办“碳中和与农林固碳减排”微专业,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化、高强度、高水准训练,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碳中和专业领域能力。广东工业大学紧跟国内外双碳时政热点与人才需求,成立“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微专业,帮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碳交易市场及绿色金融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而对于拥有较高学习门槛、甚至在高考时有批次差异的专业,高校微专业也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个性化、多样化的专业选择。

中国传媒大学融媒体影像创作微专业,为非艺术生系统指导影像创作的相关技能;计算传播微专业,在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培养传媒后备军运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媒体技术,科学地收集、处理和分析信息,解决和探索新闻传播领域涌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剧本创作微专业,依托中国传媒大学一流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的环境资源、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师资资源,选拔富有文化创意潜质的学生,成为学生走上剧本创作征途的引路人。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融媒体影像创作微专业负责人所言:“在完成微专业学习后,我们希望你能够点亮融媒体影像创作的诸多技能,帮助你在未来的个人表达和职业选择中更加游刃有余。当然,如果你在此学习过程中发现,这正是你的天赋和兴趣所在,我们也期待你能以此为起点走向更深更广的专业创作学习和从业领域。


  

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衔接点,人才培养的意义就在于使更多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得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尤其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的当下,微专业的探索既顺应了产业发展需要,又为学生把握时代机遇、探索职业规划与发展方向提供更多可能。

微专业虽“微”,其意义却不“微”。这盏引路小灯,莫要看轻。

注:本文表格为不完全统计,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发布为准。


[1]吴艳阳,宗原,魏永明,彭阳峰.化工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21,38(05):11-16+51.

[2]胡佳诗. 网易云课堂“微专业”公关传播策划方案[D].浙江大学,2015.

南航微专业来啦!技能1+1!

https://new.qq.com/omn/20220506/20220506A08H7W00.html

[3]广东工业大学首个微专业开班

http://m./rmtzcg/xwy/wzxw/202206/t20220602_695696_wap.html

[4]华东理工大学: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开设本硕博贯通培养通道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22-06-08/doc-imizmscu5732841.shtml

[5]为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置微专业

https://edu.gmw.cn/2022-06/16/content_35813836.htm

[6]微专业改革蓄力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6501331306429894&wfr=spider&for=pc

[7]高配版微专业!青岛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再添新途径

https://mp.weixin.qq.com/s/cKtN0ZUt4Glr8ht0ALEI_A

[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院2项微专业、5项微课程 获批校“双碳”领域本科教学建设项目立项

https://mp.weixin.qq.com/s/a-HuaWNerPqQPEc1ktTR2g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