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规院村镇所专栏 │乡村活力评价支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考

 居易泰 2022-07-17 发布于山东

构建乡村活力评价体系,对于准确认识乡村发展的特征与差异、优化村庄布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乡村活力的内涵、乡村活力评价的作用、乡村活力体系构建及评价指标选取等角度,讨论了乡村活力评价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运用。 作者李亚、赵明供职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世昌供职于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欢迎分享。

乡村活力是乡村振兴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保护并激发乡村活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我国乡村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如何准确把握乡村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对村庄进行准确分类与指导,是解决乡村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构建乡村活力评价体系、量化乡村发展活力,有助于分析乡村发展的特征与差异,有助于研判乡村发展的阶段与问题,并对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乡镇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活力的内涵

“活力”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意为“旺盛的生命力”,本质上是有机体在内外因素约束下维持自身存在并有效影响环境的综合机能。在社会学领域,“活力”用于表达各类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的活动机能与活动能力,是把社会组织当作一种特殊的“生命体”,并参照一般生命体的进化规律来表达社会组织“生命体”的进化过程。同时,以社会组织“生命体”在进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存力、自我发展力和再生力,来表达其“生命机能”的强弱。
目前,关于乡村活力的概念,国内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相关研究大多围绕体现乡村发展水平的概念展开,主要包括乡村内生发展、乡村发展潜力、乡村弹性、乡村活化等,抑或是在乡村发展中伴随着乡村活力不足的“乡村病”问题研究,如乡村凋敝、农村空心化等。
而从“生命体”角度来看,乡村活力是把乡村当作生命有机体,按照生命体进化规律来分析其自身的生存力、发展力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这一视角下,乡村内部的组织架构、资源禀赋、生命周期等条件决定了其内生动力。同时,其内生动力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外部环境的耦合作用,使乡村呈现出发展、稳定、逐步衰落等不同状态,直观地反映出乡村是否具有活力。因此,乡村活力可以从内生动力和外部环境影响力两方面进行解释。

乡村活力评价的作用

科学把握乡村发展规律。乡村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扩张、稳定和空间重组的过程。科学把握村庄发展规律,精准识别村庄发展的状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活力评价是通过较为翔实的数据和科学的方法对村庄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潜力进行评价,准确区分持续发展、维持现状、收缩衰退等不同类型村庄,有效判断村庄发展前景,为科学把握乡村发展规律、开展乡村建设治理提供有效依据。
找准补齐乡村发展短板。通过开展乡村活力评价,实现乡村资源禀赋、人口变化、产业发展、基层组织与社区环境治理能力等要素的横向和纵向对比,从而识别村庄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村庄有效补齐发展短板、科学配置资源、不断增强发展潜力和韧性提供依据。
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村庄分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不同类型的村庄将承担不同的任务、对应不同的政策以及空间调整模式。乡村活力评价按照统一的尺度和定量标准,通过对村庄自然禀赋、人口变化、产业用地、基础设施、基层治理等多维度信息的量化,科学判断乡村发展潜力及不同区域乡村发展阶段特征,能够为村庄分类、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提供依据。
促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目前,我国正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其中涉及农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居民点整合可行性、政府与社会资本参与等要素。乡村活力评价对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选择可以起到较好的参考和支撑作用,其中可将试点选取的相关影响因素与乡村活力评价因子进行对比。如,根据高标准农田数量,可初步判断农用地整治潜力;根据村集体组织凝聚力高低,可判断村集体行动能力;根据农房空心化、房屋利用程度等情况,可判断农村居民点优化和建设用地整合潜力。

乡村活力评价体系的基础

乡村活力评价体系的内容。乡村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地域系统,是由地理区位条件、自然禀赋以及相关范围内的经济基础、人力资源、文化传统、风俗习俗等多方面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复合系统。从乡村地域系统的结构及活力分析,可将乡村分为内核系统和外缘系统。乡村的内核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持续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其中,内核系统可以理解为乡村的内生动力系统,由乡村的组织架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特色文化等若干个内在因子构成,客观决定乡村发展程度的高低和乡村活力的强弱;外缘系统可以理解为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由乡村所处的外部环境、政策制度、市场条件、技术水平等若干个外在因子构成,可能直接推动或者阻碍乡村的发展,影响乡村的活力。因此,乡村活力可分解为内生动力和外部影响力,以及在两者耦合综合作用下表现出的综合生命力(图1)。 

图片

图1 乡村活力分析框架

乡村活力评价体系的维度。根据省、市县、乡镇不同层级中乡村活力评价的深度和侧重点的不同,通过增加或调整评价指标,形成乡村活力评价体系的三个维度。三个维度分别是指全国与省域层面的宏观维度、市县域层面的中观维度及镇村层面的微观维度,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全覆盖,使整个评级体系更加全面和系统。考虑到市县域层面的乡村活力评价具有较高的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其评价结果的应用及指导意义更强,因此中观维度应是乡村活力评价的核心维度。

乡村活力评价体系的特征一是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乡村活力评价可以服务于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农业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并通过指标的选择适应不同的应用目标。二是评价体系的整体性。乡村是由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体,评价体系应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确保评价要素的完整性。三是评价体系指标的主导性。在保证目标导向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评价体系的指标应力求简洁,确保主要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四是评价体系指标的系统性。评价体系应在确保指标涵盖显示性因素和解释性因素的同时,还能反映静态性因素和动态性因素。五是评价体系的成长性。评价体系不仅要能体现村庄的当前发展水平,还能从动态角度反映出这种增长的潜力与发展后劲。

乡村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乡村活力评价框架。基于乡村是有机生命体的认识,可以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分解为组织凝聚力、土地承载力、特色资源潜力三个方面。其中,组织凝聚力主要考虑政治方面,反映村集体、党支部对村庄发展的领导带动能力;土地承载力反映乡村的人地关系,是乡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要素和刚性约束;特色资源潜力反映乡村地区独有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是构成该地区长远发展的重要动力。
同时,将内生动力和外部环境综合作用形成的乡村综合活力分解为人口吸引力、产业发展力和设施支撑力三个方面。其中,人口吸引力可以表现为乡村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两个方面;乡村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从本质上决定乡村人均收入、人口聚集程度;设施支撑力主要涵盖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图2)。

图片

图2 乡村活力评价框架

乡村活力评价指标的选择。按照具有代表性、可获取性、可比较性原则遴选评价指标,可选择村党支部领导能力、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积极性、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年龄结构、农房空置率、区位条件、户籍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村建设用地年均变化率、高标准农田占比、生产经营性用地面积、农用地流转率、人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人均快递订单量、公交通达度、人均年用电量、市政自来水供应情况、小学设立情况、垃圾集中收集转运率、物质文化资源评分、非物质文化资源评分等 20个具体指标,构成乡村活力评价的基础数据库。

乡村活力评价支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考

乡村活力评价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在联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下,运用现代化的理念和手段,在特定区域内为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利用潜力、优化空间布局、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格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而开展的全域全要素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治理活动。而乡村活力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判断确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基本依据,支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开展,搭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空间优化的联系。因此,乡村活力评价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通过乡村活力评价识别整治重点区域及内容。乡村活力评价可以对不同用地潜力及村集体行动能力进行综合判断,初步分析整治潜力与难度,并依据活力评价结果,科学构建土地综合整治体系,推动村庄规划建设。其中,对于活力指数较高的村庄,可给予一定建设用地空间安排,并布局满足配套要求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对于活力指数一般和较弱的村庄,则主要引导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对组织凝聚力高、治理能力好的村庄,可采取自主型模式开展整治工作;对于治理能力一般或者较差的村庄,则可采用政府主导型或者企业带动型模式开展整治工作等。

注:文章发表在《中国土地》2022年第四期,是《中国乡村活力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部分章节内容。
《中国乡村活力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由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组织编写。该书围绕国土空间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和政府公共资源配置绩效等目标,对国内外乡村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布局、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治理实践需求,创新性地构建了中国乡村活力评价理论与技术方法,并经过实证分析,形成的观点、方法和路径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