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红馆】第十季推优作品赏评--研学中心诗人诗语专刊

 知之知然 2022-07-17 发布于北京



诗人诗语



写在卷首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诗词是融合了诗人对世界万物个人化见解的艺术,是诗人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主观创造,具有独特性与不 可复制性。那么以诗词作为评论对象的批评家就需要以个体经验去理解诗人与诗词,去揭示诗人在诗词文本中隐藏的、特有的美学密码。 

      中国红馆“诗人诗语”专辑在华夏诗坛独树一帜,已经成为一张辨识度极高的靓丽名片。作为红馆的评点者,我们深感责任在肩。

      擂鼓劲催需号角,挥毫诗赋尽由衷请各位诗友尽情挥洒如椽之笔,“巧剪秋风辞夏柳,善消冬雪化春泥”,既善于鉴赏美玉,又勇于指陈玉中瑕疵,如良医之诊断,切中肯綮,要言不烦。只有这样,诗词评论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才能与作者和读者产生共鸣,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

      诚如是,则诗评可兴,红馆日隆也!

           中国红馆研学中心诗人诗语专刊


1


主编诗评



董本鹏点评

壬寅年炎夏插秧

作者:丁燕(风雨同舟)  河南

弯身似舞手泥香,歌起陂头正插秧。

碧水蓝天霞影照,摩登退步种诗行。

诗评:董本鹏

      小诗明了轻快,“种诗行”是本诗的中心。如果从这个点考虑,承、转两句需要调整一下。首句写插秧,二句“正插秧”重复,转句和结句关系不大,有些用字不够准确,还需仔细推敲。试改如下,仅供参考:

躬身手点问泥香,绿点平池紫燕忙。

碧水粼波裁素纸,何须退步看诗行。

夏夜

作者:刘月秋(冷月)  辽宁

静坐清池畔,新荷玉朵开。

蛙鸣声寄月,香动影拂怀。

俗虑轻抛散,诗情慢剪裁。

一滴花上露,跌入梦中来。

诗评:董本鹏

     动静结合,开张自如;生情叠茂,疏密显窥;虚实有度,绵韵悠长。

夏荷

作者:王克香(南极雪)  江苏

错过春风又若何?静听蝉语作高歌。

身居浊水心如碧,任那尘间风雨磨。

诗评:董本鹏 

      脱俗入境,另辟新岐。骨健筋柔,气脉汹涌;傲然坦荡,临风峻洁。

夏日个园画竹

作者:朱卫华(朱文)  江苏

宜弄春风笔,勾描青玉章。

禅锋开合处,个字泼清凉。

诗评:董本鹏

      个园在扬州梅花岭下,中国十大名园之一,入门有“竹里”景区,作者能选此处写生,应是恰逢好处。小诗轻灵鲜活,略带顽皮,但不伤清雅。“禅锋”本意“禅机”, 张煌言有“诗律随人老,禅锋已不凡”;入诗多赞语,说己有不谦虚之嫌,建议改做“弹锋”。弹锋,书法术语,结句“个字”《芥子园》画竹术语(三笔个字),转接有序,尾句已道玄机,此处多余。尾句“个字泼清凉”蕴含深厚。“个字”既不失画竹之法,有点出诗题,更突出个园之殊,一字多为。“清凉”《华严经·离世间品》曰:“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大集经十四曰:“有三昧,名曰清凉,能断离憎爱故”。“泼”鲜活,用“个字”得宜,用“飞燕”、“惊鸦”则差矣。

郭军民点评

夏日农家

作者:秦淮

藤蔓如云展翠颜,几声犬吠落风间。

老翁三五庭中坐,笑把斜阳侃下山。

诗评:郭军民(龙山牧童)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夏日农家的描绘,反映出了人居环境的和谐、舒适和农家生活的惬意、幸福。小诗声情并茂,格调欢快。

   藤蔓如云展翠颜——起以写景。点明农家的环境和庭边地点。用简笔勾画:坐在院子里,映入眼帘的是绿色的庭边林木,舒展满架的是茂盛的葡萄藤蔓或者其它藤蔓。

      几声犬吠落风间——承以犬声。用通感法写来,落字下得好。几声犬吠声忽远忽近或忽近忽远,好似散落风中。

      老翁三五庭中坐——转以闲坐。直接转写从庭外到庭内。三五老翁在庭中闲坐。

      笑把斜阳侃下山——结以长聊。笑是神态,斜阳是时间。作者没有具写侃什么,也许是侃过往的老屋、石磨、泥路,也许是侃今天的变迁、美酒、豪车,也许是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侃吧……三五老头亲热地围坐一起,谈笑风生,一直侃到夕阳走得没了亮光,才知道要回家去了。通常说侃大山,作者却把夕阳客体融入人物主体,并与时间无缝对接,侃出了新的诗意,拓展了思维空间。

      小诗仅四句,尽管写得很朴素、很平淡,但却用白描手法把田园农家的和美、惬意、悠闲、幸福的老年人生活,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同时通过现实生活的反映,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乡村和安适的田园生活的真切感受。

山居小夜曲

作者:刘蕴之  河南

暮色淡山屏,流萤轻点灯。

一溪清韵响,十里和蛙声。

诗评:郭军民(龙山牧童)

      这首小诗,我觉得它是简笔的淡墨画,是充满着农村生活气息的一幅山居夏夜素描图。

      暮色淡山屏——画笔上绘暮色,为小夜作铺垫,着重就空间色彩的变化作静景描写。夕阳直往山下躲着,慢地藏着半边脸,一转眼,夕阳钻进了山里头,于是一屏淡淡的暮色由远至近漂浮而尽,黑蒙蒙的帷幕好似落在山村的夜空。“淡”字下得好。写出了色彩由明丽——暗淡——黑夜的变化过程。

      流萤轻点灯——铺景上写田野,以流萤特写,着重就黑夜流萤如灯的对照作动景特写。流萤是夏夜里的魂灵,是夏夜轻舞的流火,它用自己微弱的光好似为田园点一夜的灯。用流萤如灯的比喻,把山村夜空写得很美。轻点:没有夸张的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流萤飞舞在夜空的柔弱状态。

      一溪清韵响——视觉上写溪流,以清韵入迁想,着重取山村小桥流水的环境作动景特写。点题表明的,这是山居小夜曲之一。看到一溪静静地哗啦啦的流淌,欢腾地翻卷浪花。一溪如琴弦,好似弹唱着山居小夜曲,交汇着山乡之夜的还有十里蛙声的和唱……

      十里和蛙声——听觉上写蛙鸣,由长度向空阔,侧重取山村夏夜十里蛙声作交响特写。这是山居小夜曲之二。“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当我读着这首小绝,把我带入到了山乡度过的多么美妙童年时候。一入夏夜,蛙鸣“咕呱”,就像催眠曲一样伴我入梦入睡。小溪、蛙鸣、虫鸣,歌声构成了山村之夜的交响曲。

      这首五绝,一二句由远至近,一“淡”一“灯”,一黑一红,绘影绘色。三四句由近致远,一看一闻,一“响”一“和”,溪歌蛙唱,浮声交响。此诗饱含人与自然的一种自由和谐、生活舒畅之味。 全诗用语活泼自由、浅显简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直接抒发山居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了对美好农村社会生活的情怀。

      读着这两首小诗,感受了自然和田园带来的惬意与欢畅,感受了心灵与自然的融合与期盼,流入了读者心间的回想与共鸣。

张晓飞点评

咏荷 

作者:随和仙  陕西

根在污泥梦在天,风裳水佩望田田。

含香蓓蕾蜂环绕,出浴芙蓉花做仙。

道上观音寻宝座,船中淑女待丰年。

质心原本多纯净,抓把清风便是莲。

诗评:张晓飞

      古来咏荷作品多多,佳作比比皆是,要想出彩,殊为不易。本首七律谋篇立意别出心裁,艺术手法比较熟练,遣词造句颇为用心,堪称佳作。

      根在污泥梦在天,风裳水佩望田田。首联便不俗,开宗明义,点出荷花扎根污泥之中,却志向高远,心向蓝天。栉风沐水,亭亭而立,莲叶田田。作者巧用“风裳”“水佩”,拟人如画,又化用古人“莲叶何田田”,手法多变。

      含香蓓蕾蜂环绕,出浴芙蓉花做仙。颌联承上,精雕细摹。上句突出其嗅觉,芳香环绕,下句描写出浴,飘飘欲仙。“蓓蕾”“芙蓉”对仗颇工。

      道上观音寻宝座,船中淑女待丰年。颈联引申,上句联想到观音的莲座,下句想到采莲的淑女,翘首船头,丰收在望。

      质心原本多纯净,抓把清风便是莲。尾联点题:莲花的本质非常纯洁,何以为证?随意抓一把荷风,其清其纯便与莲花相媲美!末句脑洞大开,以清风之清纯来比拟莲花,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 之中,乃全诗点睛之笔也!

      凭心而论,本诗对仗工整,格律严谨,而炼字不俗,乃佳作也,更兼尾句别出心裁,醒人耳目,一举将诗品提升了一个档次,这就是佳句带全诗也!

      当然,金无足赤,作者尾句只想着出彩了,“风”重字却顾不得了,此一小瑕也。

山居小夜曲

作者:刘蕴之  河南

暮色淡山屏,流萤轻点灯。

一溪清韵响,十里和蛙声。

诗评:张晓飞

      此首绝句清纯 幽远,意蕴深长。作者充分调动了视觉与听觉,写活了山之幽、夜之美。首联作者一双慧眼看到了什么?暮色苍茫,一抹青山,剪影渐渐暗淡下来,远处的天际线像是一帧画屏,色彩若有若无。天幕垂下,流萤轻舞,忽明忽暗,像是一盏盏小灯笼……尾联进一步渲染:溪流潺潺,叮叮咚咚,一路欢歌,一涧清韵;十里荷塘,蛙声阵阵,流水和着蛙鸣,像一首沁人心脾的小夜曲,在夜空中氤氲、弥漫……

      好的写景就该是简洁而富有刻画力的,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你却可以清晰的从中感受到景物的轮廓,听得到美妙的和声,与全诗淡淡的气氛相得益彰。

      本诗多处采用比喻、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如梦如幻。作者笔下的色彩仿佛是活着的,流动的,仿佛就像浮现在眼前一样,清粼可人。作者笔下的声音仿佛是有灵性的,善解人意、随风飘荡。

      这首诗在遣词造景方面也别出心裁,颇见匠心。一个“淡”字,暮色的水墨苍茫感油然而生;一个“和”字,溪流、蛙鸣交相吟唱,融为一体,意境全出。“流萤点灯”画面感极强,美轮美奂,如梦似真,将流萤之微、之亮、之缥缈、之朦胧描写的栩栩如生、伸手可掬。

      作者兰心蕙质,细细描摹,视觉与听觉相得益彰,动静结合,充满了浪漫的色彩,梦幻般的心灵体验。读其诗如饮甘醴,如听仙乐,夏夜醺醺,月光泻泻,《山居小夜曲》在耳畔回旋荡漾,今夕何夕,此诗此境,足可伴君入梦了。

鹧鸪天·夏日即景(新韵)

作者:董丽

    草木葱茏曲径穿,清蝉亮嗓叶枝间。日移花影篱墙外,风送波纹柳岸边。

    彩蝶舞,锦鱼欢。蜻蜓抖翅立荷尖。儿童嬉戏追黄犬,红袖轻篙荡小船。

诗评:张晓飞

      此首《鹧鸪天》遣词造句相当精妙,写景手法纯熟,令人耳目一新。首联以“曲径”穿越葱茏的草木,以“清蝉”鸣叫在树木枝叶之间。此联乃精华所在:日移花影篱墙外,风送波纹柳岸边。花影随着太阳的运行而渐渐漂移到篱笆之外,一阵清风吹来,堤波荡漾,舔舐着长长的柳岸。“移”“送”两字极妙,将司空常见的日影、风波描写的饶有趣味、活灵活现,体现了作者不凡的炼字功力。

      下阕继续描摹夏天景物:彩蝶,锦鱼,蜻蜓三种动物一起登场。末联仍然写景,不过引入了人物:儿童追黄犬,红袖荡小船。特别是“红袖轻篙荡小船”一句色彩艳丽,画面感强,颇有“江南采莲图”之风韵。

      整体来看,作者紧紧围绕“夏日即景”这一主题,不惜笔墨,浓墨重彩,不厌其烦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盛夏风物图,且手法细腻 ,妙语迭出,可见其匠心也。

      然则其病也在此:通篇写景,堆叠景物,未见转圜,未见点题,未见升华。上阕写景备矣,下阕应该转而抒情或说理。末联应收束全篇,点题升华,则前片摹景就有了落脚之处,寄托之地。

      通篇写景、一景到底,为写景而写景,这正是初学者的通病!本心而论,此首《鹧鸪天》写景很有功力,作者应该不是泛泛之辈,甚至可以说是写景高手。可惜的是,用力过猛,一景到底,忘记了起承转合,令人遗憾。窃以为,以作者之功力,稍加润色,必能化璞为玉,熠熠生辉。


1


诗友互评


卜算子·雨荷

作者:王睿元(天凉好个秋)  河北

细雨落清池,露润芙蓉面。珠玉晶莹佩绿裙,滑动成银链。

风送淡香来,蒲苇相依恋。不屑凡夫执手牵,心系云天半。

诗评:吴树叶

      词作晶莹剔透,雨荷之美之香之高洁,直抵人心。上片起拍写景入题,“露润芙蓉面”,是景语,亦是情语,“芙蓉如面”,白居易以此写绝代佳人,这里以美人喻荷叶,芙蓉之美不言自明,更兼一个“润”字,用得非常妥帖,因为荷叶太美,雨舍不得打,舍不得落,只是轻轻地滋润。歇拍继续缘情写景,“珠玉晶莹佩绿裙,滑动成银链。”用“珠玉”喻水珠,用“绿裙”喻荷叶,把水珠滑动比喻成“银链”,连用三个比喻,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结合到一起,使美好的事物相映生辉。下片过拍不再停留在写荷叶与雨珠之美,另辟蹊径,写荷叶之香,用“蒲苇相依恋”引出荷叶之超凡脱俗,这样水到渠成地引出结拍,“不屑凡夫执手牵”,不屑与凡夫俗子牵手,“心系云天半”,直抒胸臆,凸显芙蓉之高洁,词作到这里,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就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评二:杨玉巧(白杨)

      卜算子这个词牌适合各种感情的描写、议论、抒情、咏物,曲婉哀怨而略带几分激切。王老师这首《雨荷》以述事为主描写一个雨天的景点。起拍“细雨落清池,露润芙蓉面。”以实景描写眼见之境,雨入清池点点滴滴涟漪漫溢,和珠露伏在荷花上灵动炫彩的意象。“珠玉晶莹佩绿裙,滑动成银链。”晶莹的水珠,碧绿的荷叶,形成了视觉冲击,让人感觉到雨水在荷叶上滑动形成的曲线美(成银链)。下片以“风送淡香来,蒲苇相依恋。”带出“风”送“香”,“蒲苇 ”绕的嗅觉感和视觉感。风吹“蒲苇”的缠绕离合引出来“不屑凡夫执手牵,”这比拟之笔,把蒲苇比拟成“凡夫”,因为不管它怎么缠绕牵扯也系不住清荷的不凡与幽雅。“心系云天半。”笔者把心态和荷的高洁融合在一起,眼底的清池倒影着高天,高天映衬着荷花,“雨”“天”“荷”三者为一体,一个画面,动静呼应体现笔者的以意象烘托意境,虚笔推出题旨。

雨中登游子山

作者:任云霞云小朵)  江苏

风拨山林雨诵经,道逢石佛侧身听。

尘泥且共溪声去,涧外流云落地青。

诗评:杨玉巧(白杨)

      任老师这首小诗含有禅意,用词新颖,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回味无穷。起句“风拨山林雨诵经,”直入主题,用“山林”、“雨”呼应主题的雨中登山,以比拟手法开篇,一个“拨”字生动形象,体现了作者不凡的笔触,音韵在外,让读者自己去品、去联想风入山林是壮阔,还是轻柔。“ 雨诵经”的点染,让人感觉大自然魅力无限和韵味。承句“道逢石佛侧身听。”承接起句延伸意境,以眼见之景“道逢石佛”推进意象,“逢”字用的精妙,“人”“佛”都在侧耳倾听大山的心声、风的丝弦、雨的禅韵。转句“尘泥且共溪声去”弹开一笔描写眼前之景喻内心之境,转的自然和谐,使人感觉禅意十足, “尘泥”(烦恼)随溪远去,内心安然静怡。结句“涧外流云落地青。”呼应转句延伸意象,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心中情,“流云”消散,留下的是满目青翠,一路走来,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很喜欢任老师这首诗。

盛夏山居(通韵)

作者:浦生红

盛夏山居我不孤,赊风拾韵笔来书。

池塘柳影眸中戏,远谷禽音耳里浮。

一碗清泉能作酒,几棵野菜也成厨。

浇花弄草农人乐,放下镢头便赏图。

诗评:李红

      这是一曲恬静怡然的田园赞歌。用赋笔层层递进,田园之美、农人之乐溢于言表,缓缓吟来,不觉意驰神醉。

      “盛夏山居我不孤”,盛夏山居,扑面清凉,山居与盛夏真是绝配,一涉景就觉舒爽怡然。“赊风拾韵笔来书”,夏日山居,自然少不了凉风,凉风也说来就来,这风,不仅添了凉意,也助了诗情。起得绝自在,似乎自然间就有此诗。

      再来看承句“池塘柳影眸中戏,远谷禽音耳里浮”,池塘柳影,远谷禽音,一近一远,一形一声,一视一听,诗心缜密如此。

      转句“一碗清泉能作酒,几棵野菜也成厨。”清泉,野菜,还是摄景,但与承句又绝不相同,能作酒,也成厨,几字微微勾勒,一个陶然自乐、无忮无求的逸士形象破纸而出。而由承句的看柳闻禽至转句的酌酒行厨,感官层层推进,滋味也逐层加深。

  “浇花弄草农人乐,放下镢头就赏图。”真让人不乐不行。自然、原野、生活诚美,唯有诗人看得见,说得出,又能陶醉其中。乐享清福,就是如此吧。

  

壬寅年炎夏拾韵

作者:石秀霞(言蹊)  山东

太上老君开药炉,腾腾热汗乱流珠。

宁随山水留花貌,不愿楼台藏雪肤。

撮嘴惊飞枝下鸟,提裙撩拨涧中蒲。

红莲羞卧碧盘醉,似问邀杯小酌无。

诗评:高存广

      该律塑造了一位虽面对酷暑,仍崇尚自然、醉情山水、追求自由的旅者形象。首联直接切题,以“太上老君开药炉,腾腾热汗乱流珠。”描写夏日之炎,想象丰富,也为下文立意作了铺垫。

 颔联,面对夏日炎炎,诗者宁可把花貌留给山水,也不愿把雪样肌肤困于楼台。亮明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态度。

  颈联描写,俏皮形象,真实生动。“撮嘴惊飞枝下鸟,提裙撩拨涧中蒲”,看似虚笔,实合常理。闲行中,每看见树上的鸟儿就常吹起口哨以和鸣,每遇到水边的蒲草,也要划拉触摸以惬怀,这也是大多数人经历的事情。作者在这里形象地使用“撮嘴惊飞”、“提裙撩拨”等动词,把我们寻常经历的行为动作,赋予了诗意,表现出鲜活的动态美。

  尾联以拟人手法描写红莲的羞怩与醉态,而针对此景,游者不禁要轻声相问,何以如此?是才被应邀小酌过?诗句中写的虽是红莲,实是作者醉心自然的心理反映,收到了前呼后应的效果,即“宁随山水留花貌,不愿楼台藏雪肤”。

 全诗,以比喻、拟人手法和生动俏皮的语言,把诗境描写得别有情趣,提升了诗的画面感,丰富了诗的韵味。

 有待商榷之处为,个别字词尚需推敲,比如第五分句的“枝下鸟”、结句的“似问”,私下以为用“枝上鸟”、“试问”更恰当些。

山居小夜曲

作者: 刘蕴之  河南

暮色淡山屏,流萤轻点灯。

一溪清韵响,十里和蛙声。

诗评一:刘占才

      这首五言绝句,紧扣题目“山居小夜曲”,形象地描写了山间之夜的静谧清幽。

      前两句状其色。启句“暮色淡山屏”,写出暮色降临,青山隐隐。承句以“流萤”的微弱光亮,反衬夜色之蒙胧。后两句状其声。一溪清韵,十里蛙鸣,构成了和谐的小夜曲。

      全诗选取山中夜色的典型意象,采用白描的手法,以寥寥二十字,把山中之夜写得有色有声,使人如临其境。

诗评二:李同军

      刘老师这首绝句,以简捷的笔法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山村夜景。

      首句“暮色淡山屏”,一个“淡”字用得是非常机巧,一下子就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当暮色将临,山不是一下子就被夜色吞噬了的,那种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昏暗的感觉惟其一个“淡”字恰如其分。同时,萤火虫在这个时候也飞起来了,而它的光亮是随着日光的逐渐暗淡而逐渐明亮起来的,所以,这里的“轻”字用的也是那么自然和准确。

      我是从小在山村里长大的,于我而言,读了刘老师这首诗,就好比回到了过去,回到了以前曾经生活过的小山村。炎炎夏夜,月高风轻,淡淡的萤光是我们一群孩童追逐嬉戏的对象,有的还会捉来几只放到玻璃瓶里、放到火柴盒里,那可是很好的炫耀资本啊。而“一溪清韵响,十里和蛙声”,则是完成了远近之景和画与音的转换,让我们从看到听,实现了空间上的自然移位。有水就必有蛙唱,蛙鼓连天的画面,现在想来当然惬意得很,可如果是扰了你的清梦,是不是也会心生躁怨呢。

      总之,刘老师这首《山居小夜曲》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文学上的造诣我不敢妄评,但仅从表现生活表现自然美这个方面,我是崇敬有加。最后,谈一点不足:诗中“屏、灯、声”三个韵字若依平水韵则不在一个韵部,若依新韵则应标注,这也算是一点微瑕吧。

诗评三:党秀梅

      《山居小夜曲》这首佳作,温婉、柔和、可人。诗人仅用二十个平仄音符,就将一幅夏夜里动静相衬的迷人画卷置于读者面前。

      “暮色”、“流萤”、“溪”流和“蛙声”,虽然都是人们熟悉的自然物象,但诗人的高明在于将它们巧妙地布列在特定的场景中,起承不着痕迹,转合浑然洒脱。        “暮色”使“山屏”变“淡”,飞动的“萤”火虫给夜幕“轻”轻“点”上了“灯”,门前的“溪”流,送来了婉转的“清韵”,“十里”的“蛙声”也一起跟着和鸣。夜景迷人,夜曲醉心。“淡”“点”“响”“和”这四个看似信手拈来的词语,实则更显蕴藉,尤见匠心。

      反复吟读诗人笔下盈盈脉脉的文字,现实世界中如我等这些身被尘嚣所困、心被浮名所扰的凡夫俗子,有谁对“小夜曲”相伴的“山居”不会产生由衷地向往之情,有谁对“山居”中的“小夜曲”不会产生殷殷地追寻之意呢?

      因此,必须要感谢诗人,是她让读者在炎炎夏日感受到了宁静“山居”里的那种别样的和谐,感受到了恬美的“小夜曲”给人心灵送来的那种无上的清凉。

诗评文丽君  

      常言道,格律诗最难写的就是五绝。而刘蕴之老师对五绝的驾驭堪称一绝。字数虽少,作者往往从结构上巧夺天工,出其不意,惊叹之中。

      《山居小夜曲》也是如此。起句:暮色淡山屏,五字交待时间地点,一个“淡”字的选用,十分别致。承句:流萤轻点灯,一个“轻”字巧妙地引出了《山居小夜曲》中的第一个撑开场面的点灯的小动物:流萤,夜幕下准确而生动的视觉空间展开了。并且,起、承二句中一“淡”一“轻”的对称,格外地轻灵了这首小诗,这也正是作者所拥有的一颗灵秀之心。成就了一篇篇灵动之作。转句听觉出现了:一溪清韵响,这才是本首五绝的着力点。有了这个着力点,结句:十里和蛙声,才能喷薄而出。这是和声也是最重头的《山居小夜曲》里的大戏。

      这台小夜曲,在刘蕴之老师的笔下,仅用了二十个字却充分地展现了山乡里夜晚中即幽远又壮阔的意境,大自然中的幕、灯、琴声、合声。前两句搭台,后两句唱戏,小夜曲小吗?十里合蛙声,热闹吧!我仿佛看到了也听到了这台小夜曲的寅出与奏鸣。难忘的一首五绝,好听的小夜曲,久久回荡。

诗评:段安仁

      人言绝句难写,五绝犹甚。欲在短短二十字内绘景抒情,非高手莫能为也。而作者则成竹在胸,挥洒自如,将山间夜景描绘得有声有色。“暮色淡山屏,流萤轻点灯”句写色,或入夜不深,或天气晴朗,故暮色淡。因其淡而流萤若灯。“一溪清韵响,十里和蛙声”句写声,一溪流水淙淙,十里蛙声和鸣,使静谧的山乡充满了生机。然细思之,作者则用了反衬手法,以流萤轻点衬托暮色之淡,以溪响蛙鸣衬托山夜之静,可谓用意之深也。

炎夏拾趣

作者:甘重新

山野平畴拥碧青,池塘蛙鼓伴蝉鸣。

犁田灌水栽秧子,打麦榨油忙稼情。

芒种至时宵夜战,秋收育处汗珠生。

恰逢梅雨随人意,六月熏风慰热诚。

诗评:周明舫

      这是一首描写炎夏农忙时节的律诗。标题是炎夏拾趣,作者选取了众多农村农忙时节的情景作为趣材,选入诗中。请看首联:山野平畴拥碧青,池塘蛙鼓伴蝉鸣。诗人把我们带到一片山野平畴面前,眼前呈现的是碧绿葱茏的田园风光,池塘的鸣蛙与树上的鸣蝉相伴欢歌,这种天籁之音便成了相映成趣。犁田灌水栽秧子,打麦榨油忙稼情。颔联写在这诗情画意的风景之中,农民却正在辛勤地耕种在田间,忙碌在院场。这里诗人用了几组动宾词组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农忙画卷,显出生机盎然之趣。颈联芒种至时宵夜战,秋收育处汗珠生。芒种,忙种,这时是没有闲遐的,必须抢时抢种,这是实写。秋收育处汗珠生,这是虚写。诗人看到农民们在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便联想到他们今天飞洒的汗雨,必定获得金色的秋收。这种一实一虚的衬托手法,又为一趣。尾联恰逢梅雨随人意,六月熏风慰热诚。恰逢,写出天顺民意的喜悦。梅雨犹如甘霖,滋润久旱的大地,熏风更似爱心,抚慰辛勤奉献的人们。梅雨熏风相得益彰又是一趣。至此,我们掩卷沉思:这是一幅幅多么美丽的农村炎夏意趣图啊,有青山、有绿水、有蛙鼓、有蝉鸣、有人、有事、有雨、有风,山水相连,蛙蝉相映,人忙于事,雨风慰人。真是饶有情趣,美不胜收。充分表达了诗人炎夏拾趣的快乐和喜悦。

鹧鸪天·苦夏

作者:贺乃梅   江苏

苦夏心清近树凉,溪桥荷岸唱蛙藏。薰风习习霞云染,鸟语悠悠翡翠翔。

舒望眼,转回廊,青娥写意向天长。经年妄念消除尽,一座莲台一柱香。

诗评一:王志洋  江苏

      通读全词,为作品严谨的构思、巧妙的转换、白描的手法所折服。开篇用苦夏统领,突出文眼字,并以此为情感主线一线串珠,让全词紧凑有力。树凉蛙藏风熏云染鸟语等景点的白描,富有生活气息,看似白话却能凸显苦夏人对凉爽气息的迫切需求,更突出的氛围。接着词风转换,用描摹人们心情的转变,让饱受夏日之的人们的心境变得开朗明亮起来,望眼回廊写意细腻地刻画出心情转换时的画面交替,更增加了词的动感。青娥女神意象的出现平添了几分清爽和高雅,更让人们的苦夏心情变得沉静清爽起来。而全词最为经典之处在于结句的匠心独运:妄念消除,寄意莲台,心香一柱,焉有不凉爽之理哉。结句的妙处在于明理,揭示出忘记各种妄念和烦恼便能变得心静,心静则生凉,还有什么苦夏之恼呢?而一座莲台一柱香化用观音的传说,让人联想到莲的圣洁和菩提水的凉爽和清净,这就从精神层面超脱出苦夏的烦恼,揭示了全词的主旨。可以说,末二句给全词增色几分,推介此作理由充足。此作可以成为人们写景、抒情、明理完美转换的佳品。

评析二:杨淑琴  陕西

      "苦夏心清近树凉"首句以议论入词,点明时间,围绕"心清"这个主旨,描景抒情。"唱蛙""翡翠"听觉与视觉交融,""一合一开,动感十足。营造出了历夏而非苦的美丽景致,突破了世俗苦夏观念。体现了作者热情拥抱大自然,乐观对待人生的淡然心态。"舒望眼,转回廊。过片自然,对仗工整。"青娥写意向天长力扫古人的悲观忧怨情绪,与明代诗人张嗣纲巜苦夏》中的瑶琴欲奏孤鸾曲,无奈炎蒸不可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新时代女诗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艺术手法独到,值得用心玩味!

蝉鸣

作者:萧凤菊(柔光)  湖南

不问人间今几何,每逢酷暑倍消磨。

无知褒贬和扬抑,该唱歌时还唱歌。

诗评:李依莲

      这首诗写的是蝉鸣,表现的是人生。起句直接,承句顺畅。不问人间今几何,每逢酷暑倍消磨,写出了蝉鸣的季节及率真个性。蝉在地下生活了漫长的四年,只有在酷暑时节这一个月才能伏在碧绿的枝头活动,它自然知道一个月后它的生命将走到尽头,它却敢于面对现实,加倍努力地珍惜时间。无知褒贬和扬抑,该唱歌时还唱歌,这两句进一步表现蝉的精神,并自然顺结。蝉的生命短暂,但它却不管外界怎样褒贬,怎么扬抑,努力唱响生命的赞歌。它善待每一天,从不懈怠,它是为自由呐喊,为光明歌唱,正如鲁迅借但丁名言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而我们人类呢,许多时候却会因名利、因流言蜚语、因种种外界因素而干扰内心,使自己的生命失去光明与厚度。所以,我们也要学习蝉的精神,善待自己,善待生命的每一天。此首诗章法老练,开阖有度,心态淡然自若,超然物外。合句该唱歌时还唱歌自然顺接,借物抒情,余韵悠悠,富有禅意。整首诗笔法简练,于平凡中见新颖,欣赏。

夏夜

作者:刘月秋(冷月)  辽宁

静坐清池畔,新荷玉朵开。

蛙鸣声寄月,香动影拂怀。

俗虑轻抛散,诗情慢剪裁。

一滴花上露,跌入梦中来。

诗评:李九香

      试看到这个题目,我马上想象到一个静谧、祥和、而富有诗意的夜晚。那么作者是如何开展想象的呢?且看她的五律《夏夜》。开头一个字就把我们投入到一个寂静深沉的夜色里。静坐清池畔,新荷玉朵开。读到这两句,我突然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作者也是把自己设置到这样一个背景,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如此这般,作者的思路可任意驰骋,来头入题自然,使下面的诗句水到渠成。蛙鸣声寄月,香动影拂怀。作者用蛙声打破寂静,但又离不开夏夜字用的巧妙,既点名夏夜,有不失诗意;香动影拂怀作者时刻把自己投入诗中,诗中有作者的影子,显得真实亲切而有意境。这一让夏夜有了生气,也让诗活起来。因为作者在诗中,自然地就会诗兴大发。俗虑轻抛散,诗情慢剪裁。这两句不仅对仗工稳,且富有灵性,把作者坦荡胸襟和满腹诗情表达出来。拋散剪裁用动词性的联合词组表达作者率性和诗意。一滴花上露,跌入梦中来。这样的结尾,耳目一新。让人不禁想到:诗人在中宁静的夏夜里,踏着月色,欣赏美景,不仅如诗如梦,就连花上的露珠,也随诗人进入梦中,难道这样的夏夜不值得留恋吗?给人无限的遐想。总之,这首五律,对仗精彩,用字准确,构思巧妙,是一首好律。提一点建议:一;应注明新韵;二;俗虑轻抛散,诗情慢剪裁中,字,如果改为字,是不是更好些。

壬寅年炎夏插秧

作者:丁燕(风雨同舟)  河南

弯身似舞手泥香,歌起陂头正插秧。

碧水蓝天霞影照,摩登退步种诗行。

诗评一:李九香

      读完这首小诗,一幅稻田劳动的画面便展现在我面前,明晰、快乐、浪漫而又赋予内涵。开头两句弯身似舞手泥香,歌起陂头正插秧。为我们描绘了农民插秧的情景,有歌有舞,生动形象活泼。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进行写实,但实中有虚。手泥香,这一虚写,更能体现出农民苦中作乐的心境。然后作者移动画面,把这一劳动场面放在一个大背景里,碧水蓝天霞影照,不仅转折自然,而且意境开阔,虽然是虚写,但又有实实在在的碧水蓝天红霞映照,虚中有实,让读者的思路也豁然开朗;而摩登退步种诗行。更是神来一笔。摩登一词与前面的弯身似舞遥相呼应,退步正是插秧的形象步骤,种诗行其奥妙之处,是把小诗推向高潮,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把农民种田的境界提高到了极致。总之,这首小诗,语言优美,结构紧奏,虚实结合,恰到好处。我喜欢这首小诗,但由于水平有限,不知能否把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出来,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诗评二:李敏

      作者从小处落笔,细节蕴深意。捕捉寻常插秧的劳动场景。亲切自然,令人读后悦之。

      诗来于生活,高于生活。作为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到插秧的时候,天不亮就下田,头上烈日当空,腿上蚊虫叮咬,猫腰赤脚泡在水田里,机械枯燥的插着秧苗,非常辛苦。尽管如此,作者却善于观察生活,把握尺度,把插秧表现得美好浪漫,抒发了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怀。读罢,不禁对辛勤劳动者肃然起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开篇愉悦。弯身似舞手泥香,歌起陂头正插秧。弯腰插秧变成了水田里的舞蹈,慢四步,仰或华尔兹;手中的泥巴不是一般的泥,是带着香气的泥;坡上陪伴的当然是歌声,是美声、是通俗。语言表达别具一格,令读者心情愉快。碧水蓝天霞影照,摩登退步种诗行。如此心境下天更蓝,霞更灿,退步也更快且是摩登的,媲美国内的服装秀的大舞台和巴黎星光灿烂的T型台,田地诗笺,摩登着写下千行绿,摩登着种下万种情。此绝文词好,立意高。歌颂人民劳动的光荣,种诗行升华了主题,点亮了全篇。

鹧鸪天·夏日即景(新韵)

作者:董丽(茉莉清香)  山东

草木葱茏曲径穿,清蝉亮嗓叶枝间。日移花影篱墙外,风送波纹柳岸边。

彩蝶舞,锦鱼欢。蜻蜓抖翅立荷尖。儿童嬉戏追黄犬,红袖轻篙荡小船。

诗评:杨彩芹

      这首夏日即景,不仅把盛夏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更是融入了人的肢体动作,令人遐想、心怡。语言质朴无华却自然舒畅。构成的场面别开情趣。上片:在草木郁郁葱葱的曲径中穿梭,凉荫处处;枝叶间更是有金蝉亮嗓鸣唱。举目欣望,日光将花影漫洒在篱墙外;薰风荡起细小的波纹堆送在柳岸。日移花影,巧妙化用,此处有贴切之感。下片:续写景色。彩蝶翩舞,锦鲤游欢,蜻蜓抖翅点立在粉色的荷尖上。美呀,真美。这时作者笔锋轻转,词句活泼畅开。儿童追逐着黄犬,红袖飘然的姑娘轻摇竹蒿荡着小船。鲜活和真切,一下引起读者的共鸣。正是作者我笔写我心,在平凡的烟火里,追寻诗意的美好的真实写照。全词既有色彩明丽,又有声韵和谐。上片三四句,下片两个三言句,对仗工整;尾句拟人。笔法巧妙,词境致雅,言简意明,甚为欣赏。

夏日个园画

作者:朱卫华(朱文)  江苏

宜弄春风笔,勾描青玉章。

禅锋开合处,个字泼清凉。

诗评:尚庆学

      这是一首清新雅致的小诗,读来亲切愉悦。一二句宜弄春风笔,勾描青玉章,直接扣题,暗示画竹。不过作者的画竹与众不同,以春风为笔,描绘的是青玉般的篇章。一个字,语气肯定,这幅画,非春风不能为之。这哪里是诗人在画,分明是一个更高明的作者。三四句禅锋开合处,个字泼清凉,描写画竹的过程和结果。画的是开合自如,随心所欲。禅锋点得透彻,于宁静优雅中参悟出人生。竹子的青翠在于它个字形的竹叶,一丛丛,一撮撮,流淌着绿色的血液,营造出一个清凉宜人的世界。一个字颇为精当,淋漓尽致地画出了竹子的茂盛,具有生命的冲击力。全诗看似诗人画竹,实是春风画竹,画出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境界,表现了大自然勃勃生机。这是否也暗含了诗人春风得意的心态?

小区夏日晚景

作者:王玉玲(玉黍)江苏

灼灼炎日少行人,玉璧清辉夏蕊馨。

竹韵廊前观起舞,合欢树下品弹琴。

乐园童稚欢声闹,长椅翁婆软语亲。

盛世民居无冷暑,一窗灯火满庐春。

诗评:尚庆学

      该诗取材小区晚景,亲切有趣,富有生活气息。首联以对比手法点题,烈日下少清爽,月光下多温馨,暗示晚景美好。颔联拉近镜头,描写人们的娱乐活动,琴韵飘渺,舞动月影,神仙境界,人间妙趣。颈联将镜头贴得更近,用生动的细节来表现小区夜晚的欢愉祥和。天真的孩子嬉戏打闹,自足的老人互道衷情,天伦之乐,人间大幸。让人想到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里的镜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尾联点睛,从小区生活场景升华到盛世如春,感情自然真挚。虽是盛世之歌,却无空洞说教,因为作者以小见大,着笔真实、朴实、充实,收到了理想的表达效果。

巫山一段云·大明湖拾韵

作者:高存广(别梦依稀)  江苏

杨柳垂湖碧,芙蕖映日红。轻舟幽径探芳丛,恍见雨荷踪。

花蝶闻香至,翩翩西复东。风光占尽有无中,真个像乾隆。

诗评:赵梅红

      该词读来,颇有风趣,作品的意格和韵度上,上下阕开合呼应,结构紧凑,熟练运用情景布设法,这是诗人填词手法之妙处。下阙融情于景,借相映带,一个传说故事呼之欲出。词牌《巫山一段云》,本就充满浪漫色彩,作者配合曲调,借用故事生香真色,把作品内容和表现方式紧密融合起来,使得上下阕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众所周知,大明湖畔的夏雨荷,源于琼瑶小说《还珠格格》中的角色。传说当年,乾隆在济南大明湖畔遇到了雨荷,二人相恋。但因为政治关联,乾隆离开雨荷,并信誓旦旦承诺,会回来找她。此后,雨荷却有了乾隆的骨血,她的女儿,就是夏紫薇。这部电视剧中的一句最经典的台词——“皇上,您还记得十八年前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此话一出,相信一定会引起众多观众的共鸣。那么,夏雨荷究竟是何许人也?就是作者诗中恍见的雨荷,虚虚实实,曲折腾挪,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回味,可见诗人功力与其之浪漫情怀了。我国古典诗歌理论中,主张自然平淡、朴实无华,已成为许多诗词作家的共识。古代诗词评论家主张诗词创作要平淡,对诗词的总体要求是:诗词语言应通俗浅近,简明易懂,自然天成而无人工之迹,清新淡远而无雕琢之弊。本词作者一反堆砌词藻,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诗词之语表达出来,让读者读来感觉无比亲切气畅,这正是诗词家们在创作中,值得提倡、学习之处。

仲夏雨中谒游子山真如禅寺

作者:荀德麟  江苏

掌伞来登积翠山,潇潇法雨伴潺潺。

巍峨宝殿长生篆,对仗楹联总绕禅。

金塑原无家国累,尘心偶似朵云闲。

真如意境真难得,俯仰淋漓一畅酣。

诗评一:陈玲静

      一起来欣赏作者首联“掌伞来登积翠山,潇潇法雨伴潺潺。”作者通过“掌伞”告诉我们时间是某个下雨天,自然雨中的游子山看去一片更加地翠绿又生机勃勃。第二联“巍峨宝殿长生篆,对仗楹联总绕禅。”作者用“巍峨”、“对仗”写出了真如禅寺的雄伟和庄严。这首律诗最吸引我们的就是对仗,“巍峨”是高大耸立雄伟的意思,给我们的感觉是端庄正方。“对仗”就是平平仄仄,凹凸不平的意思,从字面延伸来看,和巍峨形成反对,在楹联中,最上乘的对仗就是反对。可见作者是一位在对联上造诣颇深、功底深厚的高手。再来欣赏第三联“金塑原无家国累,尘心偶似朵云闲。”,第三联是律诗中最关键的一联,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更肩负着奇峰突起、拔高全诗主题的承重联。一起来看作者是怎么写的:依据一、二联的精心构思铺垫,作者在此联开始转折,笔峰突起,将饱满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感受,再依托景物抒发出来,然而收笔时掷地有声,反弹跳起由对句稳稳接住。并且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恰到好处,更为尾联的顺理成章埋下伏笔。“金塑”之前我们在很多诗词里看到的描写都是说泥塑木雕,但是作者与众不同,用“金塑”说明如今佛门的奢侈。意思就是说“您老好,吃得好、住得好、穿得贵”坐在这里逍遥自在,还心安理得接受芸生的膜拜,却可以不为“家国累”,反衬“偶似朵云闲”的作者炽热的家国情怀。再来欣赏尾联“真如意境真难得,俯仰淋漓一畅酣”作者从内心里发出感慨,与其说是作者对远离城市喧嚣生活的厌倦,还不如说是作者对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世外桃源生活的羡慕和往,整首七律给我们最大的感觉就是无论在构思,主题思想营造,遣字造句,特别是对仗和情感抒发上,创作手法别具一格,敢于避开古典诗词传统的写作方法,另辟蹊径,不入俗套,给我们焕然一新的惊喜感觉,真正做到了既继承发扬前人的精髓,又大胆破旧,值得我们广大诗词爱好者推崇和学习。只是我个人觉得起笔“掌伞来登积翠山”这个“掌”字用得生硬些,如果谱成曲调的话,唱出来恐不好听,如改“撑”字是不是好一些。只是个人所见,仅供参考。

诗评二:任云霞

      荀先生的诗文,文风豪放雄逸,如在厚实的文化高原上绽放的瑰丽花朵,深深吸引读者。这首《七律.仲夏雨中谒游子山真如禅寺》是山水寄情诗,写了作者冒雨游览南京市高淳区游子山胜境的一次采风活动,抒发了作者对胜境美景的喜爱以及悠游闲适之情。

      首联"积翠、法雨"两词交代登山时间与伴雨而入的诗意之美。颔联承接,重点描摹真如禅寺大雄宝殿檀香袅袅,门联禅意十足,告知我们作者已入境参禅。颈联转折生发,由金塑无累到尘心云闲,由物及心,表优游之闲适。“原无家国累”,更反衬“偶似朵云闲”的作者依然炽热的家国情怀,并侧面衬托作者平时案牍之累,本次闲游之机会难得。尾联"俯仰淋漓一畅酣!"以力结,干脆利落直抒胸臆,痛快!七律之法,起承转合,先生此文,可以为范。

喝火令·畅想麦收季

作者:段安仁

烈日当头照,南风扑面吹。垄田千顷泛金辉。芒穗送香清远,醇味醉心扉。

忆昔镰陪月,弓腰汗湿衣。现今机械展神威。畅想苗青,畅想麦成堆。畅想袤原如锦,梦趁彩云飞。

诗评:姜继强

      这是一首言近旨远、即景抒情的词作,也是以麦收为题材的应时应景佳作。作者通过对“麦收季”的生动描写和情感抒发,表达了令人陶醉的丰收景象和农业机械化无比优越和强大威力的真实写照。

      上阕,头两句“烈日当头照,南风扑面来。”是渲染之笔,对仗工整,正面描写炎炎夏日景色,为下文烘托铺垫。“垄田千顷泛金辉”,既是承接之笔,也是伏笔。“芒穗送香清远,醇味醉心扉。”描写丰收麦香味幽远,似美酒醉人,令人陶醉。为下阕麦收过度。

      下阕,“忆昔镰陪月,弓腰汗湿衣。”两句是转折之笔,忆昔时人工收割之苦,用“陪月”、“弓腰”、“汗湿衣”等词足以说明农人收麦的辛苦程度,“镰陪月”比喻贴切而又委婉幽默,形象生动感人。紧接“现今机械展神威”一句与上两句形成对比,衬托如今农业机械收割比手工收割无比优越。接着写“畅想苗青,畅想麦成堆,畅想袤原如锦。”叠加用“畅想”一词摊作三句,既表现了本词格式的艺术特点,又进一步描写丰收场面喜人,颗粒归仓。最后“梦趁彩云飞。”一句抒情作结,展开联想,正是麦香遍地胜黄金,喜庆歌声慰农人,如梦般飞翔。

      本词作,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敞开思路,尽情想象,从渲染铺衬到承接过度,从层次转折到收合情结,布局合理,条理清晰。是一篇反映麦收繁荣景象主题的佳作。

清平乐·南国炎夏

作者:张伦(子虚)  河南

恹恹困倦,只把清风盼。夜夜蟾华怜辗转,无计瑶池浅浣。

云朵飘过红沙,骄阳光泼新芽。米酒茶烟轻袅,人生处处为家。

诗评:段安仁

      张伦老师这首小令,以南国炎夏为题,仅用寥寥数语,通过对夏日夜晚与白天的描写,表露了自己由厌倦到心安的心路历程。

      上片写夜晚。“恹恹困倦,只把清风盼。”写夏夜之热,昏昏欲睡而不能眠,唯盼清风速来。然而只是“夜夜蟾华怜辗转,”却“无计瑶池浅浣。”慵倦、烦困、无奈之情纷涌纸上,烦闷之态令人堪怜。

      下片写白天。天气依然炎热,但当作者看到“云朵飘过红沙,骄阳光泼新芽。”这样的景色,精神却为之一振,心情也随之好转。“米酒茶烟轻袅,人生处处为家。”既然身处南国,那就要在欣赏其美景的同时,也要接受其炎热的现实,随遇而安,以此为家了。苏东坡先生曾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想必作者与此翁是同一心境。

      能够在一首小令中借景寓情,毫无痕迹地完成自己由厌倦到心安的心路转换,也足见作者对词作的驾驭能力之高超,表现手法之娴熟。



中国红馆


《华东卷》编委会

主编:林建华

执行主编:封学美 潘承勇 李传芬 谢洪英

副主编:王来宾 王勤 虞通达  叶芹芹 吉洪花 徐泮珍 和志红 梁周泉

终审:潘承勇

《红沙果诗韵》编委会

主编:张相奎

副主编:曹富民 浦生红

制作:胡云琦

《长江诗词》编委会

主编:陈琳

副主编:卓荣谦

审核:周祥凤 于若兰 邹德安

终审:韩晓光 刘占才

推广:陈世军

《东方诗词》编委会

主编:高存广

执行主编:刘忠芳  杨巧玲

副主编:杨彩芹 朱向青 赵梅红 王广义 陈宗照

监理:卢忠霞 葛庆军


研学中心轮值主编
田成明 张晓飞 郭军民 董本鹏 王伟 张学祥 胡宁

外宣部长
陈业秀 虞通达 王勤 李洪伟 张相奎  陈琳 高存广

总编

胡   宁

执行总编

彭凤霞 陈小青 吴艳芳 余新 任云霞 林建华 田成明

副总编

姚成华 朱宪华 冯锦娜 严行慈 吴国荣 林巧儿 封学美 潘承勇 吴戌 卓荣谦 王荣炳 张晓飞

总编室主任

庞艳荣 马艳红 李草儿 李传芬 谢洪英 王媛 吉洪花

副主任

高淑珍 赵学艺 张小红 张军霞 袁海英 高存广 杨玉巧  庄兰香 吕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