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条路,不是往上走就是往下走,前者很难,但后者看似容易,其实更难。毕竟,忍受无所作为、不如意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为痛苦。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是奋勇向前,芝麻开花节节高。 古人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就是告诉人们要不断进步,通往更高的人生境界。 我把这里的“新”理解为迭代,更新,进化,这也正是世界和生命永恒的主题。 那么,人生如何做到一个“新”字,通往更高的境界呢?主要就四点。 首先是明事理。 “明”是明白,“事理”是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则。在《道德经》中,这种规则被称之为“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就是说,人生要知道戒骄戒满,刚不可久,做事要能够适可而止。如此,才能安然无恙。 实际上,不管工作、事业,还是生活、人际关系,皆有其“理”。人生在世,我们只要坚持站在客观规律这一边,求真务实,实事求是,那我们就能持续进步。 其次是通人性。 人是社会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在这个世界,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那生活和工作就难办了。 古人说得好,“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就是这个道理。 人性是复杂的,多变的,我们既不要觉得懂得了自己,也不要认为懂得了别人。比如,你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明白自己是谁吗? 鲁智深临终之前才大彻大悟,这说明一个人真正有自知之明是非常难的。自知难,知人难,因此我们要有敬畏心,不要用固定的、过去的眼光看自己和别人。为人处世,要能够对人性通透一些。 然后是懂人心。 不懂人心的后果就是容易受骗,容易得罪人。如果你不知道别人的心思,不知道别人的诉求,那你身边可能就处处都是荆棘。 我在进入中年阶段的时候有个领悟: 古今中外,那些最聪明、最能干的人往往不是赢到最后的人,或者说聪明能干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事实上,真正的大赢家往往都是那种沟通能力强,是最能够团结人的人。 比如刘邦这样的人,肯定不如项羽武功高,甚至道德人品也不如项羽很多,但他懂人心啊,他能够感召人,凝聚人,团结人,做大事带队伍,有这点长处就够了。 最后是品人情。 人情如水,水是变化的,难以捉摸的。但如果我们通人性、懂人心,那对人情就能有深刻的洞察和把握。 我们知道苏秦是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他在没有发达之前,家人厌恶,连饭都不愿给他做,而等苏秦做官后,衣锦还乡的时候,“兄弟含笑出户迎,妻嫂下阶倾己顾”,这就是人情之变。 所以,我们对于人情要能“品”,要懂得自己怎么做才能顺人情,而不是处处违逆人情。亲情、友情、爱情……种种人情,都是人生的滋味,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总而言之,明事理,通人性,懂人心,品人情!人生就是修行,人这辈子只要修炼好这四点,就能通往更高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