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方证分析

 我爱看金匮伤寒 2022-07-18 发布于江西
  五苓散载于《伤寒杂病论》,涉及《伤寒论》第71~74、141、156、244、386条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1条。依据条文,五苓散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表现为脉浮、微热,或发热、汗出、头痛、身疼痛。此系邪气袭表、正邪交争、营卫不和、经气不利所致;
第二类表现为脐下悸、小便不利,或小便数、消渴,或渴欲饮水,或渴而口燥烦。水饮流动不居,动于下焦故脐下悸。水饮内停,不能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水饮下注膀胱,而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开合失常则小便数。水饮阻滞气机,津液输布障碍,无法上潮润泽口腔,故口渴、口燥,或渴欲饮水;
第三类表现为心下痞、水入则吐、吐涎沫而癫眩。心下痞是因误下后水饮伴冲气逆迫于心下。水入则吐,吐涎沫而癫眩,皆由水饮随气上冲引起。
据上所述,五苓散证的整体病机可概括为太阳表虚、水饮停滞兼气冲饮逆,与此相对应,治疗上应予解表利饮、平降气冲。
五苓散集合猪苓、泽泻、白术、茯苓诸药,侧重利水逐饮,泽泻用量独重,取其甘寒之性,为方中主药,以解除烦渴,并与猪苓为伍而兼清里热;佐以桂枝不仅解外,而且降气冲,促使水饮不致上逆而下行。五药相配,表里双解,共奏解外降冲、利饮清热功效。通过以药测证,可知五苓散证还有一类由里热引起的脉证表现,其热主要源于水饮郁而化热,其临床可见发热、不恶寒、尿灼热、脉数等。(作者:曾纪发、丁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