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伏日历如下: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今年7月16日开始就将进入三伏天,虽然还有十几天才到三伏天,但是大家要提前做好准备哦! 为什么要在三伏天贴三伏贴? 因为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这段时间,是全年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同时借助自然的阳气,可以助力身体的阳气,所以也是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就像我们夏天晒被子,古代时候人们也会选择在这时候晒书,就是那些身体里积压久了的寒湿浊气,趁着这个阳气最足的时候拿出来好好晒晒,驱寒祛湿的效果就会加倍的好。所以在每年的六七月份采用恰当的方法晒书,可以去除纸张中的潮气,驱除书中的蠹虫,使图书保存更加长久。 三伏贴有什么功效呢? 三伏贴的治疗作用,来自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有慢性病史的人,可能体会会多一些,就是一到冬天或者天气凉的时候,病情就容易加重,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慢性腹泻等。但是,这类容易遇寒发作的病人,我们去详查,往往都是一些虚寒性疾病,属于阳气不足。也就是说身体的火力不够旺,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 三伏贴呢,一方面借助自然的“阳”,另一方面借助药物的“阳”,通过对穴位、经络的刺激,使得体内的寒邪得以温散,经络得以疏通,同时为身体储备能源,以此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夏天是一年四季当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三伏天又是夏天阳气最旺盛的时段,属于阳中之阳,所以我们要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尽最大的努力把寒邪彻底击垮,让寒邪对你望而生畏,再也不敢来找你。 三伏天贴三伏贴就是最佳的抗击寒邪的方式。 三伏贴所用的材料都有什么? 三伏贴所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一些温热的药物,能够温经通络,祛湿散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比如:白芥子、干姜、艾叶、三七、细辛,甘遂等 大辛大热,特别善于化常年积累下来的老寒痰,所以能够治疗咳喘。延胡索活血化瘀,益气止痛,能够化瘀血,保持血脉畅通。甘遂可以通水,而其气直透达所结处。细辛善于解表,善于走窜,有一股细腻而辛烈的芳香,温经通络的作用比较强。 三伏贴贴敷时间 根据下表中标有“贴”的对应日期,贴敷三伏贴。贴敷时长为白天6-12小时 三伏贴的贴敷日期(标橘色日贴敷): 三伏贴贴敷方案 调理脾胃消化系统:脾胃虚弱、功能性消化不良 调理呼吸道:咳嗽、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 调理骨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以及各种寒湿型痹症等。 调理阳气增强免疫力:阳虚体质(畏寒怕冷)、气虚体质(气短懒言、体倦乏力)、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等。 调理妇科:月经不调、宫寒、痛经、体虚腰痛等。 贴敷方案穴位 调理呼吸道: 肺俞穴(2贴)命门穴(1贴)脾俞穴(2贴)天突穴(1贴)膻中穴(1贴) 共7贴 调理脾胃消化系统: 脾俞穴(2贴)胃俞穴(2贴)上脘穴(1贴)中脘穴(1贴)下脘穴(1贴) 共7贴 调理骨关节: 足三里(2贴)命门穴(1贴)肝俞穴(2贴)大杼穴(2贴)共7贴 调理阳气: 足三里(2贴)身柱穴(1贴)命门穴(1贴)中脘穴(1贴)膏肓穴(2贴) 共7贴 调理妇科: 肾俞(2贴)腰阳关(1贴)三阴交(2贴)中脘穴(1贴)关元穴(1贴) 共7贴 2022年三伏天长达40天,养生营的小伙伴,根据计划需要完成16次穴位贴敷。 从三伏贴开始贴敷的第一天,老师会在群里准时提醒训练营学员,在繁忙的工作中不要忘记按计划和方案贴敷。一年365天,老天爷就三伏天“宠”你40天,全程坚持下来,不要错过好机会!用坐月子的心态好好宠自己度过三伏天,深层排寒祛湿正当时。 要提醒大家的是,要客观看待“三伏贴”,相信合理的应用三伏贴可以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帮助的同时,不能一味把它当作治疗一些慢性病的特效药,更不能因为贴了三伏贴就停用一些治疗药物等。 贴三伏贴期间的注意事项 1、贴敷的药物多属通经走窜之物,故孕妇、局部有瘢痕者、过敏体质者以及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而皮肤有疮疖、破损,患肺结核的活动期,患肺癌有咳血以及患支气管扩张、急性咽炎喉炎、高热性疾病的患者,不宜进行贴敷。 2、按照定制化的贴敷方案,从头伏开始,每隔一天贴敷一次,贴4——6小时后取下,因人而异,以皮肤耐受程度为准。尽量选择白天敷贴,有利于控制时间及观察敷贴反应。 3、婴幼儿因皮肤娇嫩,不能耐受药物刺激,不宜贴敷三伏贴。 4、在贴敷期间,要少吃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贴敷当天,尽量饮食清淡,少食用肉类及辛辣刺激食物。 5、初次贴敷或皮肤敏感者,可先试一试对胶布是否过敏。贴敷当天可以洗澡,但是要在贴敷完成(撕下贴敷)后2小时再进行。 6、在贴敷过程中,若出现发热、腹泻等急性感染,或所贴穴位处出现皮肤破损等情况时,应暂停贴敷。敷贴时尽量减少大量出汗,以免敷贴滑落,也不要让电扇、空调直吹贴敷部位,否则皮肤毛孔遇冷收缩会影响药物吸收。 7、有人贴敷后局部会出现小水泡,一般不需处理,只要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即可恢复。若起泡严重应及时就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