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952】写对联 河南南阳 吴元梅 旧社会我曾祖父是远近闻名的牛兽医,因此有点家底能够让我爷多多少少读些书。爷爷的姐姐(我们的姑奶)嫁到了城里,姑奶的孩子们都在南阳书院读书,因此我父亲和大姑也都进城读书学习。父亲在南阳书院念书,大姑在女子中学念书。再往后我们兄弟姊妹都上到了初中高中。所以村子里就我们家识字的人多,过年时全村里的春联和平时的结婚喜联大都是我爷、父亲和哥哥他们帮忙写的。 对联包括春联和喜联。喜联又分结婚喜联、生日喜联、开业喜联、乔迁喜联和金榜题名喜联。 我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大人们写春联我在旁边打下手,他们把红纸裁好,蘸墨写字,我在旁边帮忙扶正了纸,把写好的放一旁晾干,再铺好新纸。写春联总要从小年二十三开始写,陆陆续续直到除夕很晚,有的人家年三十晚上才送过来红纸,再晚我们都要给人家帮忙写好,贴春联可是过年时每家人的头等大事啊。 邻居们只管买张红纸就够了,丢下红纸不论写啥,反正春联都是红纸上写大字咋看咋喜庆,也许认得字,也许不认得,不用嘱托,他们都相信全是美好祝福。母亲这边要打扫卫生,备年货,炸过油菜,蒸馍……再忙母亲也不拖这边的后腿,母亲为全家忙,我们为全村人忙,再晚再累我们都乐意,写春联本身就是过年热热闹闹的一部分嘛。 贴春联都是各家自己搅面糊,用滚开水搅匀打成一盆浆糊,用刷子贴门框和门心上。不光门上贴对联,只要能表达期盼和祝福的地方都可以贴上写字的红纸条。猪食槽和牛槽上贴“槽头兴旺”,生产队的牛车上贴“一路平安”“一路顺风”,院子里墙上贴“幸福人家”、“四季平安”、“好运连连”等。到处都洋溢着春节的热闹、吉祥和快乐。 谁家结婚,这家的院子、门上都贴喜联,洞房的门上更要贴上喜联,祝福新婚的快乐,期盼今后的日子和和美美,早生贵子。“囍”字前一天就沿着迎亲的路线贴在树上或墙上,从院门口一直贴到村外,引导着新娘和迎亲队伍。 时代发展了,对联却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展现出其应有的光芒。这不能怪对联本身,只能说是强大的经济利益让广告挤占了对联的生存空间。尤其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免费送客户春联,手写的春联自然随之无用武之地了。即使会写毛笔字的文化人家也不会亲自写春联了。因为写春联用的红纸已不容易买到了。 如今过年不放鞭炮已减了不少年味,唯一体现热闹的春联也批量印刷出来,没有了墨香,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情味。 不只春联,同样喜联也不见手写的了。比如结婚的囍字不是带着墨香的纸字,而是用化纤材料做成带明星星的粘贴字,更缺少送祝福的对联。寿诞喜联也不见了,生日蛋糕取代了手写的祝福。开业喜联倒是偶尔会见,个别企业开业时,会找名人来写字以附庸风雅,抬高身价,大多数的开业喜庆方式是用花篮取代了对联。 前些天,在淯阳桥南头的河边,有一个老先生,用大毛笔蘸水在铺地的大理石上写字,他的书法非常漂亮。他说,“人送祝福天增寿,写对联就是人们亲手写字来送祝福。”他说的非常好!每副对联都寄托着写字人的祝福,每一副都有每一副的不同含义。可你看现在的对联,都是印好的,千篇一律,一模一样,失去了人情味。手写的对联,即使谈不上书法艺术,那怕歪歪扭扭,那也是饱含情义的祝福啊!想想看,我爷的书法能好到哪里啊,可村里人拿对联时都是喜笑颜开啊,不论认得不认得,都摊开看看,眼角眉梢都挂满幸福的微笑!红红的对联本身就是吉祥如意、红红火火的象征,再加上更深的祝福含义在里面,不用想,回家直接贴呗!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概十几年前,临近过年还能看到街边有人支摊写春联,现在已难觅踪影,甚是遗憾。 我想,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她代表着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高度,她以独特的方式寄托着亲人友人的美好祝福,她承载着汉字的书法艺术,她迟早会重新被人们以敬畏之心发扬光大,闪耀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光辉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