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名、朱自清:120银元/月 →第九名、王国维:150银元/月 →第八名、钱 穆:250银元/月 →第七名、胡 适:300银元/月 →第六名、赵元任:360银元/月 →第五名、李大钊:420银元/月 →第四名、梁思成:450银元/月 →第三名、蔡元培:500银元/月 →第二名、陈寅恪:580银元/月 →第一名、鲁迅:1000+银元/月 民国时期,谁是当时最有钱的人?毫无疑问是教授们了!一等行政科员月薪100元,一般中学教员为100多元,公立中学教员200元以上,清华、北大的教授们起步月薪400元,好一点500元甚至更高。 1917年,胡适刚到北大任教时,一个月就有280块大洋的工资,再后来涨到了380块,甚至400块。这一年胡适才26岁。在当时胡适也是年入百万的大佬了。 胡适从1917年9月进入北大到1925年离职,扣除1923年病假一年,胡适在北大的执教时间近八年。八年时间,光靠工资,胡适应该赚取了好几万大洋了。 高额的收入,除了支撑胡适体面的教授生活外,胡适的工资之后还不断增长。凭着高薪,再加之当时劳动力很廉价,不到40岁胡适家里就不仅有庭院、汽车间、浴室、卫生间等富人家才有的基础设施,还雇佣了门房1人,厨子2人,女佣1人,打扫杂役2人,司机1人。 其他开支中就包括资助他人。林语堂留学美国时,留学经费出现了相当大的缺口。境况窘迫时,他不得不接受他方的资助。这些资助人中就有胡适。 据了解,林语堂曾经收到了北京大学数目可观的款项,而这些款项其实就是胡适自掏腰包,以北京大学名义汇给林语堂的。至于胡适掏了多少钱,说法不一,但总体数目应该在1500美元至2000美元之间。在当时,这也是一笔大数目。 那时候北京的教授们,谁家里没几个厨子、几个佣人、家里没有包车,出门简直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的。由于知名教授数量不多,各大学校愿意兼聘,所以很多教授身兼数校教职,每月薪水达到了比较恐怖的一两千元。 鲁迅,就是拥有大把兼职的佼佼者,他的月收入就比较恐怖了,基本每月都有千元以上的收入!为什么说鲁迅先生的收入比较恐怖,因为校长蔡元培的工资也才600大洋。 列一份同时期北京其他职业的月薪来说明:保姆月薪3-6元;厨师8-12元;黄包车车夫16-20元;小学教师30-70元。 同期北京的四合院瓦房,每间售价100余元,普通平房一间用不了100元。鲁迅先生每月的薪水用来买一座一般规模的四合院,还是可以实现的,简直是人生赢家啊。 1块大洋的购买力是多少呢?很多人用大米来定价,其实不对的,种植产量增加之后,大米价格不适用于古今购买力对比。我们用当时的消费水平来计算:当时北京6个人去东来顺涮羊肉,差不多花1块大洋。 1块大洋去上海的饭店可以点4个大荤菜,比如牛肉一盘+卤鸭一盘+烤火腿一盘+红烧鲫鱼一条。 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每个月大约可以攒8块大洋的左右。而这个收入已经很高了,农民受雇于雇主,日薪是0.1元,一个月3块大洋。一个小康之家的四口人,一月生活费不超过十二块钱。 相对来说收入比较低的李大钊1918年任北大图书管理室主任,薪水也有120块大洋。到1920年李大钊任政治学教授,1921年改任历史学教授,月薪200块大洋。1928年,李大钊任北大校长办公室秘书,月薪250块大洋。 这么一算教师的收入真是太高了,普通劳动人民累死累活一月能挣到10元就不错了。 据统计,每年中央汇往北京的教育文化经费达到400余万,加上清华、燕京、协和其他经费来源和学政机关,每年合计不低于1000万元。 以上文字,出自《南渡北归》,这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的史诗,带我们了解一个特殊的时代和一群了不起的人。全书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整部作品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 《南渡北归》里有我们熟悉的蔡元培、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费孝通、胡适、傅斯年、辜鸿铭还讲述了陈寅恪、王国维、朱自清等等名家大师如何在战火纷飞中做学问、做人的故事。读完才知道,什么叫做文人风骨,什么才叫大师风范! 《南渡北归》中也描写了很多让人泪目的场景∶李历丧失两女之痛依旧在西南联大辛苦办学。陈寅恪于王国维墓碑留下'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作者岳南,历经十年,整理大量史料,引用了亲历者的真实采访资料,对每位人物的人和事皆有凭证。正如封面所说,'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个年代。 最近,俞敏洪把《南渡北归》作者岳南请到了直播间,推荐这部知识分子的史诗巨著,吸引了超过上千万人观看。如果你也爱看书,这部《南渡北归》你值得拥有,戳图片下方链接即刻拥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