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我应浮梁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之邀去了一趟英溪。 英溪很美。地处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上游,群山环绕,满目苍翠,一条小河自村中静静流过。虽然是初次到访英溪,但自幼就听人谈起过英溪,因而自村口踏上七星桥开始,我的心里就油然产生一种亲切感。穿行于古朴的民居之间,漫步于沿河的石板路上,伫立于国学师府遗址、青云得路坊遗址前,俯瞰着别具一格的“联珠”“合璧”双桥……我仿佛走进了一座活的历史文化博物馆。这个貌似桃花源的村庄,曾经卧虎藏龙,英才辈出,广为后人传颂并引以为荣的明代探花金达就出生于此。《英溪金氏家谱》记载了英溪的来源及金氏家族的脉络。英溪金氏的始祖可追溯到匈奴休屠部落王子金日磾。唐末,金氏四十九世祖金安任浮梁县令,率三个弟弟迁居浮梁,几经繁衍,成为当时浮梁七大姓氏之一。五代后期,金氏家族开始迁至英溪。两宋时期,浮梁金氏中先后出了十六位进士,其中仅英溪籍的就有五位。金达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有关他的资料只能从村使馆、《英溪金氏族谱》以及他的墓志铭中略知一二。金达,生于明代弘治辛酉年(1501年)7月11日,字德孚,原号桂峰,后改号星桥。金达自幼聪明好学,七岁时即过目不忘,十一岁就擅长写文章,且“下笔立就”,嘉靖甲申年(1524年)考中秀才。古代的科举制度分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相当于省考、全国统考和皇帝面试。金达青年得志,春风得意,意欲在科举仕途上一展抱负。他首次参加乡试前,踌躅满志,挥笔写下一首五言律诗《魁星赞》。诗曰:“短发若飞蓬,文章盖世雄。双眸窥北斗,一笔扫长空。蹑足登云路,翻身步月宫。来年春得意,拿定压诸公。”字里行间,清高自傲溢于言表。但乡试揭榜,金达名落孙山。次年再考,仍然落第,屡考屡败。一般人在反复的挫折面前早就偃旗息鼓了,但金达不同。他十八岁时父亲病故,他画了一张父亲的画像悬挂于中堂,以此激励自己发奋图强。丙午年(1546年)他终于在第八次乡试中名列第三,得中举人,这时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好在金达备考期间,江西督学赏识他的文采,录取其为“癝生”,加上浮梁县令爱惜他的才华,让他在景德镇私塾任教,才得以维系一家生活而不致于半途而废。清代作家吴敬梓著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范进中举》。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举一事,刻画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生活窘迫以及世态炎凉。金达连续考了八年才中举,生活困难暂且不说,需要克服多少心理压力?金达没有成为现实中的“范进”,他穷且弥坚,始终不坠青云之志,四十七岁时参加了会试,又以失败告终。多年的考场失意,他曾经有过犹豫。儿时的同窗好友汪柏对他予以开导。汪柏为兴田乡夏田人,与英溪只隔二十华里,早年与金达同在峙滩乡的阳村读私塾。与金达相比,汪柏就幸运得多了。他十九岁就中了举人,二十六岁登进士第,历任广东海道副使、浙江布政使等职。汪柏对金达的学识很有信心,劝他继续参加会试。科举制度规定,中举之后,有三次会试机会,每隔三年进行一次。金达第二次参加会试也失败了。金达五十三岁时,好不容易迎来了第三次会试,可偏偏不巧,当时他正身患疾病,难以克服长途的舟马劳顿,不得已错过了机会。直到五十六岁他以惊人的毅力参加了会试。会试的主考官们将金达成绩列为第一,拟为状元人选,但遭到内阁首辅严嵩的干扰。严嵩是江西人,身居宰相高位,专权结党营私。只因金达没有首先拜访他,而是依礼先行拜访了其他主考官,严嵩便怀恨在心,将金达降到二甲。最后殿试考国策,嘉靖皇帝折中了一下,改为一甲第三名,即探花。金达一生坎坷,却从不向命运低头,得志之后,为人为官始终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他前后向皇帝写了数万言的奏折,从无阿谀奉承之词,更不与奸臣严嵩同流合污。这在官官相护的封建时代尤其严嵩专权时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金达也就难以在官场上左右逢源。金达官运不济,有过几个闲职,最终只当到南京国子监司业正六品之职。穆宗登基后,赐予他“文绮”荣誉,以表彰他的文学才华。金达六十七岁时,向朝廷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回到了故里英溪。金达回来后,不登官府,不问朝政,一心著书写诗,著有《金达星桥文集》。同时,竭尽所能,用自己积攒下来的微薄俸禄为家乡建桥修路。英溪村口的七星桥便是金达返乡以后捐资所建,造福了子孙后代。据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金秋来先生介绍,金达一生写诗甚多,仅写梅花的诗作就达百首,目前经过多方收集,找到九十七首。金达返乡后,在村里种植了大量的梅花,寒冬腊月,梅花怒放,从村口的七星桥蔓延到村里,梅花簇拥,暗香浮动。梅花与松、竹一起号称“岁寒三友”。金达借广种梅花,歌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境界。英溪村使馆的墙上张贴着金达的五言绝句《腊梅》:“老干屈还伸,花开满树新;来年春雷动,不负探花人。”金达把老梅花树比作自己,借物咏志,树已苍老,却能伸能屈;我虽老矣,久经风霜,但精气神没有改变。来年春雷滚滚时,梅子挂满了枝头,没有辜负那些纷至沓来的赏花人啊,我金达一生坎坷,坦坦荡荡,何尝辜负过善待我的人呢?有句俗话,叫落叶归根。浮梁人家乡观念重,重读书,民风淳朴。金达选择了告老还乡,好友汪柏年老时也辞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夏田安享晚年。金达与汪柏皆为浮梁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命运是封建时代文人志士命运的缩影。有意思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地政府出于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将金达和汪柏的故居分别迁移至景德镇古窑。几百年前他们曾经同窗共读,同朝为官,同回故里,如今故居朝夕相处,这就是历史的巧合吧。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