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蕊,辜炳锐,段富津(指导) ,李冀 陈念祖,字修园, 号慎修, 福建长乐人。 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医学家及教育学家。 其尊崇“ 由浅入深, 从简及繁” 之旨, 对《 黄帝内 经》、 《 金匮要略》、 《 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进行注释, 且还著有《医学从众录》、 《 医学实在易》、 《 女科要旨》、 《医学三字经》等书。一览陈修园之著述, 可觉其治学本于《内经》, 尊奉医圣,其对痰饮认识及治法,颇具新意。 1 病因病机 陈修园提出“病源皆水”, 《内经》云: “三焦者, 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若三焦气化失职,水液在体内不能正常输布, 停聚局部则为痰饮。 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 卷三》中明确指出痰与饮的区别:“痰饮证乃水气上泛,得阳煎熬, 则稠而为痰, 得阴凝聚, 则稀而为饮。 此证以脾肾为主, 以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也”。可见痰饮皆生于水,其中以浓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在《金匮要略》中根据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 狭义)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陈修园还提出因寒所伤者名冷痰, 因热所伤者名 热痰。 陈修园在《金匮要略浅注》中对四饮之症候均有细致描述。 特别对“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有独到的见解。 历代医家对于“心下” 理解不一, 如唐宗海言“胸膈”, 赵以德指“心”,而陈修园则认为“心下” 即“ 胸中”。 在《金匮要略浅注・ 卷五》曰“ 背为胸之府, 水留心下, 溢于胸中,而编著于背”。 总之,各种痰饮皆是由于三焦失职,气道否涩所致。 是以气行则水行, 气滞则水滞, 惟能宣通三焦之气,则为治其本而清其源矣。 2 治则 在《医学实在易・ 卷三・ 痰饮诗》中,陈修园提出了治痰饮病七法:攻逐、消导、和、补、温、清、润。 2.1 攻逐法是用于痰饮壅盛于里, 正气未衰之实证。因饮邪旺盛,邪已入里, 急用峻下逐水之品攻逐饮邪,则邪去正安。 若仅用缓下之品, 则饮邪留恋, 缠绵难愈,正气渐衰。 正如陈修园曰: “ 然停积既甚, 譬如沟渠壅滞,久则倒流逆上, 污浊臭秽, 无所不有。 若不决而去之,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故须攻逐之剂” 。 代表方剂为礞石滚痰丸。 方中青礞石其性燥悍重坠,善攻坠沉积伏匿之老痰, 故为君药;大黄苦寒,荡涤实热为臣; 佐以黄芩苦寒泻火, 专清上焦气分之热,沉香降逆下气, 因治痰先治气, 气顺痰自 消。四药相配,泻火逐痰之力猛,故为逐痰之峻剂。 2.2 消导法是指在痰饮壅盛之时或痰饮虽盛但未成顽痰痼疾,此时误用攻下, 则药过病所, 正气损伤易变生他证。 故陈修园提出 “ 消者损而尽之, 导者引而去之也”。 代表方剂为半夏丸。 皂荚辛咸性燥, 善消痰破坚,豁痰开窍, 药力最猛故为君药; 半夏辛温, 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臣药; 佐以生姜, 既能制约皂荚、半之毒,又能助臣药化痰和胃。 2.3 和法是用于治疗脾虚痰湿, 虚实夹杂之证。 脾主运化,胃司收纳,为水谷之海, 故为仓禀之官。 或因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脾虚则运化失司,水谷不化,宿食停滞,聚而成湿,积湿成痰。 故治疗本证时,应攻补兼施,若单纯补益则痰湿愈盛, 纯用攻邪则正气愈虚。 故当寓攻于补或寓补于攻为法。 代表方剂为香砂六君子汤。 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四药均治生痰之源,陈皮、木香行气燥湿, 砂仁芳香化湿和胃,三药相配可祛已生之痰。 2.4 补法用于劳欲久病, 脾肾阳虚之证。 “痰即水也,本在肾;痰即液也,本在脾”, 水液属阴,全赖阳气之温煦蒸化运输。 若因劳欲太过, 年老体衰, 或素体阳虚,脾肾阳气不足,水液失于气化转输则停聚为饮。 故温补脾肾,方可使水液运化有度,职司其道。 代表方剂为济生肾气丸。 附子为君, 补命门之火以化气;山茱萸、山药、熟地黄补肝脾益精血以助肾阴为臣;佐以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丹皮清泻肝火; 牛膝行血分之水, 车前子行气分之水,肉桂温补肾阳。 2.5 温法是由于痰饮停凝心膈上下,胃失和降,气机不利,或痞;气逆于上, 或呕;清浊不分, 或利, 因“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故治以性温之药, 因饮得温则化, 得寒则凝。 代表方剂为本事神仙丸。 人参为君, 补益脾气;陈皮理气,半夏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丁香温脾胃降逆气为臣;佐以沉香、槟榔、肉豆蔻性温之品,善能行水化湿;使药炙甘草和中,又能助人参补气。 2.6 清法用于痰热互结胶着之时, 痰气郁结, 日久化热;邪热壅盛于里, 炼液成痰, 痰热交结不解, 相助为虐。 热伤津液,咽喉干燥;痰热壅盛,阻碍气机,或塞或壅;头目昏沉,咳吐黏痰,面红目 赤均是痰热上扰清窍之征。 因火性上炎,故陈氏认为痰随火升,治宜清热降火。 代表方剂为二陈汤加黄芩、连翘、山栀、桔梗、薄荷。 二陈汤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 黄芩苦寒,寒能清热,苦可燥湿;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利小便,使邪有出路;连翘、薄荷清热解毒;桔梗宣肺气,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 2.7 润法用于燥热伤肺, 灼津为痰。 此时性燥辛散之品易伤阴耗气, 若罔用, 则肺虚愈甚。故陈修园提出“不可以辛散,不可以燥夺。 清之则气自 化, 润之则痰自 消”。 代表方剂为王节斋化痰丸。 方中重用天门冬、瓜蒌仁。 天冬滋阴润燥, 清肺降火, 瓜蒌仁润燥化痰,故《药品化义》称其体润能去燥。 陈修园治痰饮七法之前四法乃依据邪正消长关系而立。 当正气未衰,邪气至盛之时用攻逐法;邪气较缓时用消导法;当邪盛正虚则用和法,而以正虚为主时则用补法。 后三法则是根据邪气性质而立, 寒痰停滞用温法;痰热壅盛用清法; 燥痰焦灼用润法。 临证时, 可根据邪正盛衰及病邪性质相兼运用。 |
|
来自: xiangzhihong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