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荫贵:盛宣怀——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工业化的推手|建投读书会·江南经济史第六期回顾

 小熊家228 2022-07-21 发布于江苏

自第一季“上海史”系列、第二季“大师传承”系列后,紧承2018年的“走进江南“系列,2019年,我们将从“江南经济”的宏观角度继续深挖江南史,配合“流动的江南”主题展,为各位提供一种新的观看视野,探寻江南在中国历史上的位置,为其勾画一个更清晰的轮廓。

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所带来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开始了自身的变革。19世纪中叶出现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开启了社会转型和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盛宣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诸多中国新式工商企业的重要人物,对盛宣怀这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使我们深入和透彻地了解这段史实,并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国国情。建投读书会第四季“江南经济史”系列第六期,我们邀请到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荫贵老师,为我们讲述《盛宣怀——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工业化的推手》

以下回顾内容据现场速记稿整理:

“盛宣怀是提到洋务运动就无法绕过的一个复杂人物,他对中国早期工业化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对他的评价从当时到现在一直是褒贬不一。这样复杂的人物,正好契合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复杂性。”

——朱荫贵

时代背景介绍

近代中国面临着几千年没有遇过的挑战,李鸿章将其概括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过去中国面对的外敌是从北方陆地和西部过来的,挥舞的是大刀,中国可以修长城阻挡外敌入侵。而现在的敌人是从海上来的,有热兵器,一段时期内几乎无可阻挡,中国屡战屡败。战败的后果之一就是签订不平等条约,条约允许他们的商品进入中国,允许他们在中国开设通商口岸,1895年后允许他们设工厂制造。此后,大批外来商品进入中国,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用低廉的商品价格冲垮了中国万里长城,这是外国商品冲击导致和形成的商战。

一面是军事战争,一面是商业战争,这是近代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变局。

在这种变局之下,清政府为了维持统治,不得不进行变革。变亦变,不变亦变;变也变,不变也要变。因为外来商品进入中国后,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都被改变了,这种改变带来的冲击是挡不住的。例如,外国轮船最先进入中国,在上海设立了一家美国旗昌洋行,成立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从上海沿着黄浦江进入长江开到武汉,来回一次赚的白银相当于这条船成本的80%。再例如,外国的洋纱、洋布大量进入中国,价格甚至比中国自己纺的纱还便宜,土纺纱理所当然地失去了市场。

这是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斗争农业经济结构必然要向工业经济结构转变,这是近代中国面临的大变局中国要想主动向工业经济转型,需要有经济要素支撑,包括资金、技术、设备,但最关键的是人才。推动中国转型和变局的人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有官方背景,能够在官商之间周旋;第二通晓洋务,对商业和外国都有了解或有兴趣;第三有一定的野心,渴望通过洋务青史留名,或赚钱发家。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有这样的需求就必然会有这样的人才,这是时势造英雄。而变动的时局需要有相应的人站出来引领和应对,决策层到具体施行者均有相应的位置;这些人的活动综合起来会进一步推动“变局”的进展和深入,进而形成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改变,这就是英雄造时势

洋务运动兴起

两次鸦片战争中,清军面对洋人毫无抵抗之力,因为双方的武器悬殊实在太大了。我们必须要造船、造炮,引进军事工业,军事工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到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期间三十几年被称为洋务运动时期,在具体推动近代中国变革和近代转型的“洋务运动”中,兴办洋务企业取得成效最典型的代表性人物就是盛宣怀。

盛宣怀生于1844年,恰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四年后,1916年在上海去世,他是清末的政治家、企业家,也是福利实业家。他的一生褒贬不一,争议很大,称赞他的人称其为“中国商父”,反对他的人贬他为“中国第一大奸臣”。客观地评价,盛宣怀不仅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更是中国近代工业史的代表人物与缩影。只要提到晚清历史,一定会与这个人物有所相联。

盛宣怀创造了很多个第一:

1872年拟定中国第一个集商资商办的《轮船招商章程》;参与设立中国第一家新式民用机器企业——轮船招商局;

1880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 在首先架设津沪电线后,苏、浙、闽、粤、湘、鄂、赣、鲁、东北、西北、西南等二十余省区的电线,基本都是在他的主持下架设的;

188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

19世纪70年代在湖北成立“湖北煤铁开采总局”勘矿,经营大冶、广济煤铁矿务;

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1908年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19世纪90年代后期修筑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卢汉铁路;

1897年建成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1895年创办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

1896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是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的前身;

1897年在南洋公学首开师范班,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高等师范学堂;

1902年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勘察全国各地主要矿藏;

1904年在上海创办红十字会并于1907年被清政府任命为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

1910年创办私人上海图书馆。

为什么盛宣怀能成为“洋务运动”的推手?

首先,他有官方背景。盛宣怀的祖父盛隆,举人出身,当过浙江海宁州知州,父亲盛康,进士出身,当过布政使,与李鸿章有来往,编过《皇朝经世文续编》120卷。盛康将盛宣怀送到李鸿章的淮军里给他做秘书,获得了李鸿章的信任。

其次,他留心洋务。盛家是书香门第,但祖父和父亲两人都比较注重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对孩子的“学历”教育抓得不是很紧,盛宣怀有时随父亲居住官邸,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有时回到老家盛氏府第,攻读经书,接受传统教育,其间,他也并非心无旁骛,而是经常参与设义庄、增祭田、建义学、修宗谱等具体事务的规划。成长于这样一种环境下的盛宣怀,八股文章了了,应试能力平平,所以他在1866年考中秀才后,乡试三次不中。然而,盛宣怀落榜不落志,慨然以匡时济世自期,从此绝意科举,积极致力于“有用之学”,对天下之事,“事事研求”。

1905年奉谕:着加恩在紫禁城内骑马

推动社会经济变革的人,为什么必须要有官方背景?

一是当时的中国,朝野间还弥漫着强大的封建守旧势力,这些顽固势力死抱着祖宗成法不肯改变。兴办新式企业的困难不仅在于清政府的中央实权相当部分掌握在顽固派手中,还在于社会上存在着广泛的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偏见。在这种状况下,如无“官为之倡”,就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和支持,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新式企业。

二是与洋商进行商战,必须有官方支持。以招商局为例:在当时外商轮船公司已经垄断了中国江海航线,又依仗不平等条约撑腰享有种种特权的情况下,如没有清朝政府的支持和扶助,中国自己的轮船公司即使诞生了,要想生存下来也是困难重重。这一点,正如李鸿章在向总署的奏折中所述:“且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本钜用繁,初办恐无利可图。若行之既久,添造与租领稍多,乃有利益。然非有熟悉商情,公廉明干,为众商所深信之员,为之领袖担当,则商人必多顾虑。自有此议,闻华商愿领者,必准其兼运漕粮,方有专门生意,不至为洋商排挤。”

李鸿章考虑得很周到,现在必须找老百姓相信的官员出来牵头,为之领袖担当,同时还要给他特权,让他兼运漕粮。当时北方多种小麦,大米不够,需要将安徽、江苏等地生产的粮食运到北方,这叫漕粮。要国人成立的船运公司有收入,需要给他们专门的生意,让他们运送漕粮。

盛宣怀经管洋务企业的成效

盛宣怀与航运业

1872年盛宣怀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公司的利润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被李采纳,李委任盛办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这是盛办理轮船航运的开始。1873年1月, 轮船招商局正式挂牌营业,盛宣怀被李鸿章派去担任会办,从此他开始正式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李鸿章听取盛宣怀的建议,聘请了上海的两位买办,一位是怡和洋行的总买办唐廷枢,一位是宝顺洋行的徐润。在盛宣怀与买办商人唐廷枢、徐润的努力下,1977年,成立5年的招商局收购了在中国领水中横行的最大外国轮船公司——美商旗昌洋行的轮船、码头及一切财产,使招商局的船队从头一年的11只11854吨猛增一倍多,达到轮船29只30526吨。并使各通商口岸进出中外轮船吨位的对比数从1872年前中国的空白,一跃增加到36.7:63.3。当时《申报》评论说:“从此国家涉江浮海之火船,半皆招商局旗帜”。

数年后,李鸿章和太常寺卿陈兰彬曾分别奏明办理招商局的成效,李鸿章称招商局设立“九年以来,华商运货水脚,少入洋人之手者,约二三千万两”。“所关于国体、商务者甚大”。李鸿章并指出:“该局船不时驶往东、南两洋,今且骎骎开驶赴西洋之先路,直、晋、豫等省旱灾之时,该局船承运赈粮,源源接济,救活无数灾民。往岁台湾、烟台之役,近日山海关、洋河口之役,该局船运送兵勇迅赴机宜,均无贻误,洵于时事、大局有裨。”

陈兰彬从与洋商争利、增强军事实力、人才培养、开拓发展商战和杜绝洋商要挟等七大方面总结了招商局成立后带来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他认为,招商局眼下即可协济江防,储备水师。

招商局早期照片

宣怀与电报业、纺织业、钢铁煤炭工业

招商局取得成效后,1879年盛宣怀建议李鸿章建立电报事业,李采纳之,又命盛督办。1881年盛宣怀被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线的总办,从此进入电讯业。1882年为了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沿海建立电报网,李委任盛建立上海至广东、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电报线。

1892年起,他又开始在上海督办纺织业,1894年开办华盛纺织总厂;又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名义,控制大纯、裕春、裕晋诸多纱厂。

1875年李鸿章又委托盛宣怀办理湖北煤铁矿务,从此盛开始办理矿业。1896年,盛宣怀接手张之洞办的汉阳铁厂,将经管体制从官办改为官督商办,开始招收商股。1898年,盛为解决汉阳铁厂燃料问题开办萍乡煤矿,1908年进一步改变成股份制企业,将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成立中国第一家钢铁煤炭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使钢铁、煤炭、铁路、银行有机地连接和结合起来。张之洞评价汉冶萍煤铁公司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钢铁煤炭联合企业。这家企业兼采矿、炼铁、开煤三大端,集勘探、冶炼、销售于一身,“创地球东半面未有之局”。

汉阳铁厂旧照

盛宣怀与新式银行业

1897年5月27日,他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先后与比利时、英国、美国签订铁路借款合同草约。

盛宣怀认为,因“铁厂不能不办铁路,又因铁路不能不办银行”,“铁路之利远而薄,银行之利近而厚,欲银行铁路并举,方有把握”。他在给清廷的奏议中,强调办银行可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制”。果然,外国人一听说中国要办银行,纷纷阻挠,不希望中国开办自己的银行。但盛宣怀坚持要办,绝对不让外国人垄断。

中国通商银行旧照

盛宣怀办实业的动因

我们举了很多例子,招商局、汉冶萍、电报局、银行,那么盛宣怀办这些实业的动因是什么?动力又是什么?1886年底,盛宣怀在当上招商局督办后给李鸿章的禀帖中有所透露:“竭我生之精力,必当助我中堂办成铁矿、银行、邮政、织布数事,百年之后,或可以姓名附列于中堂传策之后,吾愿足矣。中堂得毋笑我言大而夸乎?职道每念及督抚姓名得传后世者有几人哉?遑念其下,是故做官不如做事多矣……”

从中透露出他的想法:其一,他认为即使官做到督抚,姓名得以流传后世者也没有几人,因而“做官不如做事”;其二,要做事不能像唐廷枢、徐润那种纯粹的商人,不能要求摆脱清政府,而要依靠清政府特别是李鸿章的保护扶持,要“竭我生之精力”“助我中堂”,这样才能够达到“姓名附列于中堂传策之后”的目的;其三,不能只局限于经营招商局,还要进一步办铁矿、银行、邮政、织布等事,这样才能扩大势力基础以及影响,达到“姓名得以流传后世”的“做事”目的。

在他给李鸿章上的另一封禀帖中,他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步骤。他认为,按照他的计划进行后,1888年左右招商局可以达到“洋债填足,招足商股,收回垫款”的目标。做到这几点后,“届时如果立足牢稳, 即可提出保险存款及各省存款一百数十万,附以华商股份,做一小小银行。” 这样可以达到“ 不必仰鼻息于户部”的目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要把招商局办好,“将招商局翻过脸来”,不然,“暗者必谓中国独不可为,明者必谓中堂用人不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因此,“职道电禀枢老,谓必须将已成之船、电两事办好,方能扩充商务,以致富强,似颠扑不破”,这是他办实业的动因。

盛宣怀任招商局督办后成效明显

盛宣怀当督办以后十年左右,招商局蒸蒸日上,资金十分宽裕。招商局运营良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唐廷枢和徐润前期扩大招商局,购买最新、最好的船,开辟航线,奠定了基础;李鸿章帮助申请清政府优惠措施如减免运漕回空船税、减免茶税、缓拔官款等;盛宣怀与英商签订“齐价”合同,每条航线的船按比例分款,招商局在多条航线具有优势,分到的钱更多,同时也避免低价竞争带来的亏损。当然,这也少不了盛宣怀本人功劳。

1895年除去开销外,招商局净余103万余两,1896 年也有60多万两结余。洋债官债均按年拨还。到1891年底,官债“悉已还清”,1895年所借洋债也“至本年还清”。股商官利每年均按一分发给,1896年在结余甚多的情况下,除官利按二分派给外,“又每股提派历届公积三十两,连官利余利共五十两”。仅这一次发给的股息,就占当时每股股本200两的四分之一。另外,局中办事人员从1886年起,还每年从净结余中提取一成作为奖赏分配,各年也有数千至一、二万两之多。

此时,清政府注意到了招商局的利润,开始以报销的名义勒索招商局。1890年“江浙赈捐”报销二万两;1891年“由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在公积内提出官款免利报销银十万两,指定作为预备赈济之用”;1894 年,慈禧生日“报销银55200余两”外,又因“中日战争发生”,“军费浩大”之故,而由“户部向招商局息借规银四十一万一千两”;1896 年起,每年捐助学堂经费八万两。这时,因甲午战败,清政府筹措浩大的赔款正四处罗掘,曾享有清政府漕运、官款免税等特权优惠,此时又“ 获利颇丰”,“经济非常宽裕”的招商局,必然成为当局猎取的对象。对此,富有官场经验的盛宣怀不可能无所察觉,也不可能不采取相应的对应措施。

1896年,盛宣怀提取招商局资金80万两投资通商银行;1897年,在投资上海华盛纺织局32万两的同时,又把200万两的保险及公积基金填为股票发给股东,使招商局股东的股本在该年突增一倍达到400万两;1898至1903年,还连续向湖北铁厂、萍乡煤矿等投下多笔巨资。应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在这里,抽提招商局资金向外投资是一种架空招商局,逃避官方勒索的手段;化公积为股本,转积余为私股则是隐产、逃避官方勒索的又一个手段。但无论如何都可以肯定,向外大量投资和内部扩股都与逃避清政府的勒索有关。

同时,这些投资活动客观上推动了其余企业的兴办。

盛宣怀的才能

盛宣怀是资金经营方面的高手。招商电报、铁路银行,皆属笼罩之中,不必真有商股,自可统筹兼顾。当时人评论说:“凡轮电两局,每岁支拨动辄巨万,京卿(盛)专主为之,一纸札下,速于敕令,不闻商之于各股商也。”盛宣怀根本不与股东商量,常常是自己做决定。经元善的看法则更为典型,他认为盛宣怀是利用投资进而独揽轮船、电报、铁路、煤矿和纺织诸大政,达到“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的目的。盛宣怀则自称:“臣兼管之上海纺织总厂、汉阳铁厂、萍乡煤矿、通商银行所集商股,即是船电两局之华商挹彼注此,盈虚酌剂。”独揽大权使他得以在铁厂、煤矿、银行之间调剂资金。

在他经营手段之下,盛宣怀营造了一个美国学者费维恺所说的“经济帝国(语自费维恺《中国早期工业化》一书)。

盛宣怀是官而能商的典型代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使得兴办机船路矿为代表的机器大工业,注定将成为晚清社会逐渐展开的事业。但是,对于中国传统官员来说,绝大多数人都缺乏承担这种事业应有的能力和条件,无法胜任。因此,本质是官而能经办洋务之人必然成为晚清社会经济舞台上的主角,这是由晚清中国社会环境的过渡性决定的,是社会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盛宣怀的才能还在于善于寻求清廷高层的支持和保护。1885年盛宣怀整顿招商局时给李鸿章所上禀文写道:“职道所筹局势转机,请勿明告他人,盖欲合中外诸人力以成我之力,中堂一人扶持之全力也。使天下皆知招商、电报两局,有利无弊……”翻译过来就是:我正在烦恼局势转机的办法,中堂请勿告诉他人,大家的力量合起来成为我的力量、成为中堂的力量。言外之意即他和李鸿章关系不一般。

李鸿章也不失时机的给与鼓励:“招商、电报两局,均系执事倡始,今电局有利无弊,举国皆知,而商局绵绵一线,不绝如缕。足下往年且曾因此得谤,现当整旧重新、抽帮换底之际,所冀振刷精神,破除情面,以廉静寡欲为体,以综核名实为用,做成铁板模样,使来者确不可移,庶商务蒸蒸日上。执事既雪前耻,而鄙人维持斡旋之苦心亦可无负。”盛宣怀和李鸿章形成利益共同体,而且说我就是你的心腹,我是你的亲信,一次一次地表明态度,让李鸿章保护扶持他。

盛宣怀不会满足于只有李鸿章作为他的后台。从现有档案资料中,可以看到大量他与朝野各方面势力联络交往的资料。特别是对朝廷中势力强大的人物,他更是施展各种手段进行结交和亲近,他与李鸿章、张之洞、翁同龢等朝廷大员保持紧密关系。这些手段和活动的结果,为其在晚清社会中活跃于官商两界奠定了广泛的人脉基础。

评价盛宣怀

慈禧太后评价盛宣怀为“不可少之人”。李鸿章评价他“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职敏瞻,堪资大用”。张之洞称其为 “可联南北,可联中外,可联官商”。孙中山评价他“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

188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评价:“盛宣怀于揽载借款,无不躬亲,而又滥芋仕途,于招商局或隐或躍,若有若无,工于专营,巧于趋避,所谓狡兔三窟者。此等劣员有同市侩,置于监司之列,实属有玷班联,将来假以事权,亦复何所不至!”刘坤一抨击了盛宣怀的道德品德,但对他的能力却没有置疑。

我们今天看来,他是新旧商人之间的过渡人物,种种因缘和际遇成就了盛宣怀,使得他在晚清社会中成为重要人物他最大的成就是成为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中国现代企业的主要推手。他的特点是兴办的是新式事业,主导的是旧式传统。本质上是官,经商办实业的目的也是为了官,因为他最后的职务是邮传部尚书。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描述盛宣怀:“由官员变为官僚企业家的最明显的例子是盛宣怀。但是盛宣怀办他的企业是次要的,他的主要关心是要在官场飞黄腾达。他喜欢搞官场上的权术而不惜牺牲健全合理的商业经营方式。他在那些明显地享受着垄断或者大量官方津贴的企业中无往而不胜,而在有竞争的企业中却往往败北。”盛宣怀就是这样一个毁誉不一的人。

客观来看盛宣怀功大于过,他的地位不仅仅是官,而在于他掌握和控制了当时的主要近代企业。旧中国第一家自办的、规模最大的近代航运公司招商局,第一家自办的也是唯一的电报局,规模宏大的煤铁钢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和最大的纺织厂华盛纺织厂,旧中国自办的主要铁路干线和第一家银行通商银行等等,都是由他创办、主持和控制的。另外,他还兴办了旧中国最早的天津北洋大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等新式学校。旧中国近代化第一阶段中创建起来的主要近代工矿交通运输和金融企业,大半通过盛宣怀之手,也就是说,盛宣怀是旧中国工业化第一时期的重要推手,也是旧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领袖人物 。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没有能够冲破封建政治体制和封建传统思想的牢笼,成为旧中国第一代近代化失败的代表性人物。

晚年盛宣怀

盛宣怀留下的著作和档案资料有《愚斋存稿》及《盛宣怀未刊信稿》《常州先哲遗书》《经世文续集》《林胡曾三公奏议》等。盛宣怀终其一生都十分注重文档留存,各种文稿、信札、账册甚至宴客菜单,吉光片羽,无不悉心收藏。盛宣怀在世共26106天,目前仅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盛档”就有一亿余字,178633件,大体计算,每天保存6.8件档案。如果加上目前流散在海外的“盛档”,数字就更为惊人。

盛宣怀就是这样一个很复杂、很有意思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