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皖南事变突围出的最高将领,找到女儿后,亲自为她更名,为何

 君临天下100 2022-07-21 发布于湖北

革命事业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风雨,在无数次打败敌人的同时也拥有着很多次被打败的经历。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在无数次的败仗中吸取了更多的经验教训,最终赢来了永久的胜利。

而今天将要为大家讲述的就是为党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战争之一——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与国民党之间的斗争,在此次斗争中,很多领导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四军也在国民党的打击下变得极为被动且无力。

而傅秋涛就是在这次事变中成功逃离的最高将领,在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时,傅秋涛为了不连累家人,无奈之下与妻子和女儿分离,皖南事变结束后,傅秋涛花费数年找回女儿,并为女儿重新改名。

01

皖南事变的全面爆发

傅秋涛同大部分革命志士一样,出生都是那么的贫寒艰苦,1907年,傅秋涛降临到这个充满不和谐,充满硝烟的年代。由于家里十分贫寒,年纪轻轻的傅秋涛就主动为了分担家庭负担去到地主家干活。

有了这样艰苦的经历,导致傅秋涛从小就格外懂事成熟,并且同大多青少年一样充满对自由的向往,对封建压迫的憎恨。

1927年,傅秋涛年仅19岁就带领着同伴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反压迫斗争。

傅秋涛对革命充满渴望,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期待。1929年时在机缘下成功加入了组织。在加入组织的岁月中,傅秋涛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领导才能和机智勇敢,不管是面对侵略者的獠牙,还是敌军的火炮。傅秋涛总能从容面对,带领队伍一次次打败敌人。

1941年,遭受到国民党的一次重大打击,这次事件就是皖南事变。这次事变使我军受到大程度的打击。国民党顽固派的作风让人感到愤怒,不仅残忍杀害多名高级将领,还反咬一口,诬陷我军叛变。事情的大体经过是怎样的呢?

追溯到1939年,国名党召开会议提出“反共”的方针,在蒋介石的部署下,对我军发起第一次围剿行动,但由于思想和战略不够成熟,导致第一次的失败。经历了失败后,蒋介石自然极为不甘心,在日本人的劝说之下居然与虎为谋试图将我军一举拿下。

1940年,国名党诬陷我军高级将领朱德和叶挺是“国共”摩擦的罪魁祸首。

同年10月,国民党露出锋利的獠牙,企图将我军“赶”到黄河以北的地方,然后和日军合作共同“剿匪”。我军始终希望双方合作,将日军赶出去,于是大部队一起迁移到长江以北的地区。

在示弱下,蒋介石更加得寸进尺,在12月月末时下令歼灭新四军。

到了1941年一月后,新四军在国名党8万人的围攻下从9000人减到不到2000人,这其中有着多位新四军将领被残忍杀害。而文章的主人公傅秋涛就是多位将领中逃脱的一位,也是逃脱的最高将领。

皖南事变的影响使得新四军元气大伤,我军实力被大大削弱,在水深火热的抗战年代,这样的结果无疑是让抗战雪上加霜,国民党完全是一个被日军利用的工具,愚蠢至极。

02

傅秋涛带领队伍突出重围

傅秋涛在国民党的包围下能够突出重围,很大的因素来自于他非常强的指挥作战能力。

傅秋涛带领队伍与国民党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中,不幸与总部失去了联系,孤立无援的傅秋涛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果断召开会议,在和众人的商量下,大家一致认为如果按照原路撤退,那最终的结果只会是被尽数歼灭,于是傅秋涛带领着部下对国民党的包围进行强行突破。

但是突破并不是莽撞的面对强大的敌人,而是循序渐进将敌人实力逐渐减弱。既然下定决心突围,就必须有缜密的作战部署,于是傅秋涛决定将三节水看成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一是因为三节水一带地势险要,敌军不会想到傅秋涛会铤而走险,二来如果被敌人发现,也可以有很好的掩体打游击战。

傅秋涛这一招可谓是妙到其处,仿佛一切都在傅秋涛的掌握中一样。傅秋涛为了将目标缩小,将队伍分成了几部分,分别突破。没多久傅秋涛众人抵达三节水一带,成功突破了敌人的第一层包围圈。

为了提升队伍行军的速度,到了三节水地带后,傅秋涛决定将一些年龄老的和伤员都留在附近村子里,这其中也包括傅秋涛的妻子和女儿。并且将队伍的很多装备都留在此地,整支队伍轻装行军。

时间过了数日后,傅秋涛突围到苏南一带,在这里傅秋涛联系好群众,在群众的配合之下,傅秋涛等人变化了服装身份,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成功将敌人的包围圈撕出一道口子。

当国民党发现此事后,傅秋涛等人已经将要逃离敌人的视线了,但是逃离的艰苦还没有结束,敌人发现傅秋涛等人已经逃离后,马上联系各地方的国民党严加监察,在傅秋涛等人的逃离路上布下层层关卡。

傅秋涛观察到敌人的动向后,没有选择贸然前进,而是找到一个隐秘的地方藏了起来,等到敌人掉以轻心后再有所行动。

一个月后,国民党迟迟没有发现傅秋涛的踪迹,于是将关卡的兵力撤的撤,减的减,这样的机会被傅秋涛逮到后,随即带领部下突出包围了。过了几日后,傅秋涛等人成功和新四军汇合。

在敌人的多重包围之下,傅秋涛能够带领众人成功逃离,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还表现出自己临危不惧的大将风范。

03

苦寻女儿后为之改名

在极力抵抗下,国民党束手无策,只好结束对我军的围剿,也使得皖南事变完美落幕。

傅秋涛在事变结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找到。但这寻找的过程确一波三折,十分不易。为了抗战的胜利,傅秋涛必须坚持在战场掌握指挥之权,于是只好派人去寻找。但手下带来的消息全都是了无音讯。

这让傅秋涛心急如焚,终于在一次工作安排中,傅秋涛有了机会亲自去寻找。可就是自己寻找,对于傅秋涛来说也十分困难,因为当时行军过程比较混乱,孩子的具体方向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傅秋涛只知道孩子一定在皖南地区。

傅秋涛为了找到孩子,寻求了当地县长和其他战友的帮助,可面对皖南地区这么多村庄,他们也倍感无力,时间过了一年后,女儿的消息还是没有踪迹,傅秋涛始终没有放弃,他任然请求当地的战友时刻帮自己留意。

终于在1943年末,女儿终于被找到。但是父女并没有得到相见,一名游击队队长在一名村民家中发现傅秋涛的女儿,当他将小女孩送到第七师时,傅秋涛却在延安,为了保障小女孩的安全,这名队长又将小女孩隐藏在当时的村民家里。

但是不好的事情又发生了,也许是村中有人走漏了风声,国民党得知了这个小女孩就是傅秋涛的女儿,于是派人去寻找小女孩,寻找未果后,国民党将村里的一个地下党抓了起来,严刑拷打,寻问小女孩的下落,可是无论国民党怎么盘问也无法得到答案,最终这名地下党被杀害了。

小女孩一直东躲西藏,在1949年,傅秋涛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孩子,让人无法想象的是那时的女儿已经八九岁了。傅秋涛得知女儿的经历后将女儿名字改为“傅还”。就是希望女儿时刻记住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

“傅还”也许更多的是表达人们都希望吧,正如抗战时期一样败了又胜,就像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