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行洛阳(三)白马寺、齐云塔

 与照耀同行 2022-07-22 发布于北京

按洛阳古都的顺序,夏周之后就到汉魏了。

据说汉明帝在公元64年的一个夜晚,梦见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上空绕着飞行。第二天,汉明帝向大臣们寻问吉凶,有人说,西方有神称为佛,与梦中金人一样,为大吉之相。

汉明帝听了很高兴,派人去西方求佛。当时西域匈奴已经打服,队伍顺利到了阿富汗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双方一见如故一聊正欢一拍即合,二位高僧就同汉使一同用白马带着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来到了洛阳。

佛教在此之前应该已入中国,要不然大臣也不会说出金人是佛。但这次白马驮经却是佛教第一次正式进入中国,从此对中国文化和佛教本身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白马也与佛教结下了深厚的渊缘。

公元67年,汉明帝见到西经东来的二位高僧,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自己幼年读书的地方兴建僧院。

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又以二僧曾住过的鸿胪寺之寺为地名,共名白马寺。从此,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泛称。
摄摩腾和竺法兰不仅是宗教导师,还是语言天才,来汉朝没多久就能说流利的洛阳话了,他们很快就译出《四十二章经》,这是现存的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没错,就是为韦小宝获得财富和爱情的那部佛经。

此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译出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年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安息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汉传佛教的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就此齐备,这是中土戒律之始。

公元260年,一场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佛教历经百余年在中国的传播,终于开始有本土传人了。

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二百年,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

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被尊为祖庭和释源,又被御封“中国第一古刹”。

此后又经五百年到了大唐盛世,白马寺又与宫廷、爱情、阴谋、武打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真实的历史比后世他俩的电视剧更为精彩。

主人公是一个叫武曌的女人和一个叫冯小宝的男人。随着那个冯小宝改名为薛怀义,白马寺也迎来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规模宏大无以复加。

自从白马驮经西土东来,白马就与中国佛教结下善缘,目前国内有十三座佛寺名为白马寺,连《西游记》里唐僧都要骑白龙马去取西经。

现在白马寺山门外两侧各有一匹石雕白马,是宋初的作品,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作低头负重状。
本来这两匹白马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驸马魏咸信墓前神道的石马,1935年德浩法师主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这对石马历经一千一百多年风雨,阅尽朝代变迁,也经历白马寺的几度兴衰。

白马寺的布局如中国传统佛寺建筑,主体大殿沿中轴展开,最核心的就是供奉着三世佛祖的大雄殿。今天看到的大雄宝殿感觉非常新,事实上确实如此,这座大殿是1972年时重修的。

历史上的白马寺多次结伴帝都,受到朝代兴衰直接影响。东汉、曹魏、唐周、北宋和大明这些朝代鼎盛尊佛时,白马寺享受到无上荣光,当王朝衰败天下大乱时,临近国都的白马寺也遭到涂炭。

东汉末年白马寺与洛阳城一同被焚毁,隋唐复建后又逢安史之乱,北宋太宗复建后又毁在宋金战火,直到明朝时再次得到重建,并奠定了现在的格局。

重修白马寺的是嘉靖朝大太监黄锦,这可是明朝那些事儿里少有的好太监。身为洛阳人的他还给家乡补路修桥,不过在史书中留下正名的,是他告诉暴怒的嘉靖皇帝,海瑞是个早买好了棺材的疯子,给皇帝留下了台阶,给海瑞留下了生路。
不过现在看到的建筑和佛像都不是明朝那会儿的了,在几十年前,白马寺被砸个稀烂,一千多年的辽代泥塑十八罗汉被毁,最可惜的是两千年前印度高僧带来的手抄贝叶经被焚,稀世之宝玉马被砸毁。

不久后,来中国避难又信奉佛教的西哈努克亲王提出要参拜白马寺,而且要看古代佛像和贝叶经。于是刚刚砸烂的白马寺整修一新,北京故宫的贝叶经、慈宁宫康寿宫里的佛像等诸多文物运到了白马寺,这也就是为何现今的白马寺多明清文物。

现在白马寺内最珍贵的就是24件元代夹纻干漆的佛教造像。

夹纻干漆技法是一种将漆涂于麻布表面使其干燥成型的制作技术,史载东晋时期就已经被应用在佛教造像上。

当时佛事频繁,需要经常把佛像抬出来供奉,抬动沉重的佛像当然费力,于是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夹纻干漆技法,造出的佛像高大精美但重量非常轻,便于佛事活动。宋元之后,这种造像工艺渐次失传了。

目前国内现存的元代夹纻干漆佛像,据说只有25件,1件在北京,其余24件在白马寺,即大雄殿内三世佛、韦陀、韦力、十八罗汉,加上天王殿内的大肚弥勒。

这些佛像都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拨来的,全都是由丝、麻制成,每尊仅有3到5公斤重。

韦驮像高2.17米,白皙英俊,温和文雅,韦力像高2.0l米,赫面蹬目,孔武刚强,至今700多年仍色彩如新,栩栩如生,成为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1982年后,白马寺由文物部门转交宗教部门管理,和故宫不在一个系统了,于是故宫博物院想拉回漆夹纻佛像,而白马寺和洛阳方面坚决不同意。一拖几十年,现在洛阳旅游宣传都强调这套漆夹纻佛像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2019年故宫慈宁宫大佛堂整修后对外开放,特意保留了当年拆卸的痕迹,还立了个牌子,写着心心念念要把东西要回来。
大雄殿内两侧的十八罗汉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一组套漆夹纻佛像。罗汉皆为坐像,通高1.5米左右,身披袈裟,彩绘描金,神态不一,表情各异。
罗汉有的全跏坐,有的半跏坐,还有的作交脚、屈膝状。他们有的纯真坦率,有的深沉含蓄,有的和蔼善良,有的端坐庄严,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把十八个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罗汉描绘的非常传神。

十八罗汉像的最后一位面容清秀文静,一看就是中原相貌,这就是被称为摩诃耶那提婆尊者的玄奘法师,也就是唐僧,也被专尊为大乘天。
大乘天全称大乘天奴,梵文音译为摩诃耶那提婆Mahāyānadeva),意为真正会通佛法圆满地解释大乘小乘的人,是对玄奘法师无上的尊崇。
游到大雄殿后,正到四点,赶上下午的法事了。各位法师们在殿中站立两厢,双手合什,半吟半唱,我竖直了耳朵也没听清是什么经文,但那阵阵梵音却非常入耳,在伴奏的木鱼声中,时不时敲起几声清脆的钵响,站在殿外的台阶下侧耳,非常享受这种午后的清修。

环境能放松心情,声音能静化心灵,找到这种内心的平静。佛家能用最简单的方法满足内心的需要,这应该就是佛教在中国受到广泛而普遍认可的原因吧。
记得十几年前来白马寺时,有三个场景仍历历在目。一个是有位虔诚的老太太买了一兜子小西红柿供奉给佛祖,佛前的一个年轻僧人大概正要眯眼,所以不大情愿地接过供品放到佛前,然后在老太太下拜时随意地敲了几下磬。

第二件是到寺内的法物流通处,几个年轻的僧人非常认真地选请佛经,柜台内同样穿着僧衣的年长几岁的售货和尚很熟练地报出每种经书的价格,柜台内外虔诚与熟练配合得相得益彰。
第三件是休息时听一个年轻和尚跟一个游人聊天,和尚说他的师傅原来是大学教授,后来看破了就出了家,结果三个月不到就又看破了。
走到白马寺的最后是一座砖砌的高台,这就是被称为空中庭院的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庄幼年时读书和避暑的地方,印度二高僧来洛阳后,在此台禅居和译经传教。

中国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便是在这里译出问世的,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佛教的开端,天下万寺以此台为宗。
清凉台自东汉以后历代均为藏经之处,高台雄浑古朴,蔚为壮观,相传当年驮经来的白马就被放在石棺中葬在台下。
不过现在的清凉台是明代嘉靖年间由黄锦重修的,据考古发掘台基最下边的几层石砖才是东汉时期的,面积是现在的三倍,那也是白马寺中最古老的留迹了。
高台之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廊庑,形成一组独立的建筑,在白马寺整个古建筑群中自成格局。
高台之上,为两位高僧建有庙堂,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

在东边的配殿旁有一个小门,要不是上面的牌匾就不会引人注意,可那匾上写着方丈两个金字。

方丈原指僧人的住所,意为方圆不过一丈,后来成为禅寺主持的居所,进而转申为禅林住持师父之尊称。一般来说只要有寺庙就有住持,但方丈必须是上规模的寺庙才能有,并且方丈可以兼任多个寺庙,而住持则不能。

游览完白马寺,从山门出来沿着林间路往东,还有一处重要名胜,但一般人去的不多,那就是白马寺的别院齐云塔院。

十几年前白马寺外就能看见107国道,现在已经整修成了一条幽静别致的林荫道。
落日的余晖下,远处树端露出齐云塔的塔尖,这种谧静让人有种想家的冲动。想想千百年来在此出家的人们,要经过多少番心魔锤炼,才能享受晨钟暮鼓的生活。
道旁还修了一个放生池,种有佛门净植的莲花,临近中秋仍碧绿冉冉。池中放生了许多龟鳖,要么游在水中争食游客的喂食,要么趴在石头上晒晒后背,大大小小数量还真不少。
也许这种安于一池,互不打扰,悠游于世间的状态,才是出俗吧。
河南是天下之中,长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不留意间就能遇到历史名人墓。在白马寺通向齐云塔院的路上,有一座很大的圆形墓冢,墓碑上写着大唐宰相狄公仁杰之墓,这就是那位神探狄仁杰的墓。
在近年的影视剧里,狄公相貌英俊,机智过人,武功高强。历史上被封为梁国公的狄仁杰可不仅是神探那么简单,终武周一朝一身正气又圣眷不衰的就只有他了,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能在佛门胜地独享一隅也是修来的造化了。
不过据历史学家考证,这个墓虽然有狄仁杰的墓碑,但却不一定是狄公的真墓,因为狄公生前一直不赞成武则天礼佛,死后不应被葬在宗教盛地的白马寺。而且狄家是旺门大族,依当时的风俗应葬入家族墓园,不应孤单单地守在这里。

历史学家们认为,这个墓中埋葬的应该是武则天的情人兼白马寺主持薛怀义。薛怀义生前也被封为梁国公,而且他的名声不大好,所以后人就希望这里埋的是狄公了。

其实,史书记载了薛怀义在洛阳城被杀死后运回白马寺下葬,因此这个墓无论从史料记载还是背景身份上都更应该是薛怀义的墓。
话说白马驮经来洛阳后,汉明帝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接见了两位不远万里来中国传法的高僧,并视察了高僧们翻译经文的工作室,鼓励他们要努力开创中国的佛教事业,还说在附近有一处大土堆,经常无故放光,被称为圣冢,向高僧们请教何故。
深受鼓舞的高僧说,当年释迦牟尼涅磐后化为八万多颗舍利,其中十九颗传到中土,这个放光的大土堆应该藏有其中的一颗舍利。汉明帝于是让高僧依天竺的佛塔样式,在圣冢上建了一座九层木塔,命名为释迦舍利塔,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座佛塔。
这段故事或者是传说就记录在《释源大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碑里,这块碑在几十年前早不知去向,现在根据拓文复制了一块重新立在塔下。
东汉建的宝塔后来毁于战火,现在白马寺中存有一个汉代的宝瓶式塔顶,非常有可能就是东汉时宝塔的塔顶。
现在看到的是在金代重修的十三层砖塔,距今也有八百多年了,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到清代后,因为这座高26米的宝塔高入云际,被称为齐天塔,并被称呼至今。其实现在塔身上还有释迦舍利塔的塔铭,这才是塔的本名。
齐云塔平面为正方形,座北朝南,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造型为叠涩密檐式十三级砖塔,总高26米,此塔的最大特点是塔身周长最大处在塔的中腰,因此塔的外轮廓由下至上略呈抛物线状,造型别致,线条柔和流畅。
1989年时,在齐云塔周围圈起围墙,正式称之为“齐云塔院”。1990年,齐云塔院被批准为河南省第一所比丘尼道场,兴修了大雄宝殿和佛学院。因该院以修学为主,因此除了齐云塔外,塔院里的道场都不对外开放。

现在塔的四周栽有数百棵雪松及柏树,环境清净幽雅,给人一种怡然自乐的超脱感,堪称古都洛邑城外的一片净土。

几位老义工正在擦拭香炉,她们虽在劳作,但让塔下的院落显得更加宁静了。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