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粪土如金钱”!新加坡成立东南亚首家粪便银行:肠道微生物治病终将实现?

 菌心说 2022-07-22 发布于北京

“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但你的粪便可以。”

1937年3月15日,世界上第一家血液银行(blood bank)诞生于美国芝加哥。作为一战催生出的产物,它第一次将“银行”这种有存有取的运营模式移植到了医学领域。说是银行,但其本质是血库,因为存取血液的未必是同一个人。血液银行拯救了无数生命,也自此拉开了建立人体组织库的序幕。

60-90年代,精子银行、卵子银行先后诞生,让体外受精和治疗不孕不育成为可能。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干细胞治疗领域大火,脐带血储存机构应运而生。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恨不能将所有人体能产生的、可能治病的体液和细胞通通冻存一遍,但是,却几乎没有人关注粪便,这个相比之下最容易获取的东西。倒也不怪人们,粪便虽然易得,但也太特殊了,还没有什么医疗价值,从稀有度和观感上,就很难让人有储存和提取的欲望。在一些农村,粪便被发酵为有机肥,灌溉孕育着田里的蔬菜,这似乎已经是它们可以拥有的最好归宿了。

但这一切都因为一个男人改变了。

Image
肠道微生物之父

Jeffrey I. Gordon是美国圣路易斯洲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他从本世纪初开始研究人体内的微生物组成,被誉为肠道微生物领域之父。二十多年来,他的研究从肠道发育跨越到到人类肠道内的常驻菌群,并证明了他们之间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依存。他还给这些肠道菌起了个名字——微生物器官。Gordon的研究表明,就像人体的其他任何器官一样,微生物器官执行着重要的特定功能,如果构成这个器官的数十万亿微生物没有健康发育,人体肠道乃至全身器官就无法正常工作。

这个领域有多火爆呢?人们把肠道菌群和各种包括肠胃炎、心血管、癌症、神经、衰老等等你能想到的疾病之间的关系,都研究了个遍。“机制难寻,肠道菌群”,它几乎是像量子力学和二甲双胍一样神秘又美丽,一度成为诺奖热门。

Image
肠道微生物之父Jeffrey I. Gordon教授

基础研究如此吃香,产业界当然也没闲着。一些科学家开始琢磨怎么通过把用健康的肠道菌群来解决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问题。最直观的办法当然是直接移植,但不是移植粪便,而是主要包含菌群本身的粪便提取物,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大量健康优质的供体粪便作为原材料,于是粪便银行也应运而生了。

Image
储存粪便要趁早

新加坡的这家粪便银行名叫AMILI,在2019年时已经初具雏形,但直到今年六月,才正式开始向公众提供与肠道菌群相关的服务。AMILI会和医疗科技公司 Cordlife合作完成粪便储存业务,而后者正是以冷冻保存脐带血闻名的。在此前的发布会中,AMILI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 Jeremy Lim 表示,储存肠道微生物要趁早,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微生物的组成和健康状况很容易恶化。尽早储存这些优质的微生物不仅可能在将来用于缓解衰老,还有可能在客户生病时多提供一项治疗手段。

目前,已经有不少基于肠道菌群的新药研发进入临床II期了。这个领域的头部公司Seres Therapeutics在今年年初发布了由他们开发的口服药SER-109治疗C. difficile感染的临床III期试验结果,这很有可能成为史上第一个获FDA批准的肠道菌群相关的药物。

在这个节点上,AMILI向公众开放粪便储存服务,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作为东南亚的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能够精准化提供肠道菌群治疗的公司,AMILI的业务内容包含三大方向:
1.提供健康粪便微生物群移植 (FMT)
2.为客服做肠道菌群测试(Gut microbiome testing)
3.根据客户的测试结果,提供健康饮食计划('Food for Health’ Advisory)

不过,这些服务的价格确实不菲。根据内部消息,目前客户的粪便样本可以先存放10年,价格是5500美元。

Image
冻存的粪便样本(图源:AMILI)
所以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捐不了。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们也会用尽一生一世把自己的粪便供养呢?如果真有此心,不如等疫情过去以后,去新加坡走一趟吧!

参考资料:
1.https://www./2020/11/13/singapores-first-stool-bank/
2.https://www./singapore/gut-microbiome-bank-launched-to-store-human-poop-for-treating-diseases
3.https://ir./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seres-therapeutics-present-data-investigational-microbiome
4.Garber, Ken. 'First microbiome-based drug clears phase III, in clinical trial turnaround.'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19.10 (2020): 655-656.
5.Feuerstadt, Paul, et al. 'SER-109, an oral microbiome therapy for recurrent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6.3 (2022): 220-229.

撰文|一颗
编辑|小耳朵


会议推荐



2022(第八届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科研学者围绕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系统、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药物代谢等的关系展开大量研究,多组学、测序方法更新迭代、合成生物学、菌群移植、AI等技术的发展也为肠道研究带来了强大助力,肠道微生态的研究逐步向精细化和纵深化前行。

“生物谷”作为一直深耕生物医药领域领先的生物行业平台,将在上海举办2022年(第八届)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本次大会将由生物谷、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联合主办。本次会议将继续秉承关注学术前沿、同时助推产业转化的优良传统,邀请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学者、医院相关科室临床医生、产业代表、行业领军企业、监管机构与媒体等共同参与本次大会,同时集结技术、资本优势资源,凝聚产业发展向心力、共同推进肠道微生态研究的临床应用及产业转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