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田径大奖赛新规则剥夺冠军引发争议:改革的阵痛吗?​

 慧跑 2022-07-22 发布于江苏

在世界田径锦标赛如火如荼举行,我们关注中国顶尖田径运动员在美国尤金赛场表现的时候,因为疫情蛰伏了大半年的各省田径运动员也于7月13-16日在炎热的湖北黄冈参加了今年全国第一场大规模田径赛事——2022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第一站),比赛基本上可谓波澜不惊。

这两天,人们才惊讶地发现,不少项目运动员冠亚季军名次被剥夺,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以公布的成绩来看看中长跑最终名次。

男子10000米冠军运动员实际名次为第四名

女子10000米冠军运动员名次为第一但亚军选手为第四

男子5000米冠亚季军名次正常

女子5000米冠亚季军名次正常

男子1500米冠军运动员实际名次为第四名

女子1500米冠军运动员实际名次为第四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情况,冠亚季军运动员不是理应获得第一二三名吗?

这是中国田协新周期田径项目竞赛办法改革措施之一。

该措施对于各个项目的名次排定以及竞赛办法进行了改革,比如100、200、400米在预赛和复赛时,参赛运动员分别要跑120米、220米和420米,所以你会看到通过竞赛管理系统系统查询的成绩中男子运动员100米成绩实际上是120米的成绩,比如某运动员120米成绩为12.37秒。

为什么要这样设置竞赛办法?

大概率是希望延长距离,提升运动员后程保持速度能力,我国短跑运动员与国际优秀选手相比往往前半程50米差距不大,差距主要在后半程,通过这种竞赛方式,促进运动员和教练员重视后程速度保持能力的训练。

100米预赛和复赛采用120米

对于5000米,要求运动员在剩余最后两圈时,男/女成绩不得慢于13分/14分40秒,对于10000米,要求运动员在剩余最后两圈时,男/女成绩不得慢于28分20秒/32分10秒。

如果计时显示运动员在上述两个项目剩余两圈时,成绩慢于上述要求,则最终获得的第一二三名不被承认,这下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运动员明明获得冠军,最终成绩却变成了第四名,原因出在这里。

这样的改革措施目标很明确,改变我国场地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时,普遍战术保守,速度较慢,大家都抱着最后两圈发起冲刺的心态博弈成绩的现象,但其实最终无论是谁获得冠军,由于前面太慢,最终成绩都不会太过理想,并使得我国中长距离项目长期成绩徘徊,没有明显进步,距离田协和大众的期望差距较大。

中长跑项目特殊性使得领跑运动员体力消耗较大,而处于队伍中间靠前的运动员不仅风阻更小,跟跑也有利于节省体力,在最后发起冲刺阶段,伺机出击,往往效果最好,如果大家都这样想,无疑会导致比赛的平淡,比如表现为:

1、战术保守。几乎所有人都不希望领跑,大家都隐藏在队伍中,伺机最后冲刺一击制胜,也即大家都采用最为稳妥的战术,采用更为激进、更富观赏性的战术的运动员少之又少;

2、大家的目标似乎都是功利地取得好名次,至于成绩能否有所突破,无人关心,甚至无人敢尝试,这是比赛成绩平平的主要原因;

3、除了刚开始头一两圈速度还不错和最后冲刺拼尽全力,绝大部分时间配速较慢,甚至比赛中段的速度与运动员平时训练时的配速相差无几,看不出这是在比赛;

4、中长跑比赛极为平淡,没有激情、缺乏刺激、看似大家都尽力了,但没有展示出竞技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力量和体育特有的戏剧性和不可预见性;

为了改变中长跑竞赛的这一现状,田协出台了铁腕改革措施,通过对于运动员前程成绩提出一定要求并且直接与名次挂钩的方式,期望激发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活力和竞技斗志,从而促进中长跑竞技实力的切实提升。

应该来说,这一初衷是好的,但怎么样才能提升中长跑竞技实力着实考验管理层,是系统化、长期化建设比如加强后备力量,重视科技训练,还是用一些特殊改革措施期待立竿见影?

所以,对于田协新周期的改革措施,一旦具体实施结果呈现出来,自然也有一些声音表示反对,比如认为这是突发奇想拍脑袋,破坏国际通行竞赛规则,运动员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制定合理个人参赛策略天经地义,运动员辛辛苦苦训练拿了冠军却无法获得相应名次甚至影响收入(名次与比赛奖金直接挂钩)这对于运动员不公平,天气因素无法排除(此次黄冈比赛天气就十分炎热潮湿)等等。

这次全国田径大奖赛是去年全运会结束后,新周期首次实施改革措施的一场比赛,改革的终极目的当然是提升我国田径竞技实力,但怎么改革才是最佳方案?

是矫枉必须过正,还是由此带来田径训练从理念到方法的变革,是必须采取非常手段让教练员运动员痛定思痛,还是改革步子太大违背常理。

话题讨论

你如何看待这次比赛

运动员拿到第一却并不被承认的现象

欢迎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