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毒性脑膜炎(神经病学人卫9版)

 海绵有理想 2022-07-23 发布于吉林
  病毒性脑膜炎(viralmeningitis)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本病大多呈良性过程。
图片

[病因及发病机制]
85%~95%病毒性脑膜炎由肠道病毒引起。该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有60多个不同亚型,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单纯疱疹病毒和腺病毒。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大部分病毒在下消化道发生最初的感染;肠道细胞上有与肠道病毒结合的特殊受体,病毒经肠道入血,产生病毒血症,再经脉络丛侵犯脑膜,引发脑膜炎症改变。

[病理]
脑膜弥漫性增厚,镜下可见脑膜有炎性细胞浸润,侧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亦可有炎性细胞浸润,伴室管膜内层局灶性破坏的血管壁纤维化以及纤维化的基底软脑膜炎。

[临床表现]
1.本病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终年发病。儿童多见,成人也可罹患。多为急性起病,出现病毒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乏力等,并可有脑膜刺激征。病程在儿童常超过1周,成人病程可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
2.临床表现可因患者的年龄、免疫状态和病毒种类及亚型的不同而异,如幼儿可出现发热、呕吐、皮疹等症状,而颈强轻微甚至缺如;手足口综合征常发生于肠道病毒71脑膜炎,非特异性皮疹常见于埃可病毒9型脑膜炎。

[辅助检查]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可达(10~100)x10*6/L,早期以多形核细胞为主,8 -48小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可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诊断]
本病诊断主要根据急性起病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淋巴细胞数轻、中度增高,除外其他疾病等,确诊需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治疗]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和防治并发症。对症治疗如头痛严重者可用止痛药,癫痫发作可选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等抗癫痈药物,脑水肿在病毒性脑膜炎不常见,可适当应用甘露醇。抗病毒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和缓解症状,目前针对肠道病毒感染临床上使用或试验性使用的药物有免疫血清球蛋白(immuneserumglobulin,ISG)和抗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药物普来可那立( pleconari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