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墨小语|听伍新春教授评《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语墨绮兮 2022-07-23

市赛直播的时候,这节课我只听了一半,感觉上得中规中矩。后来得知这节课得了第二名,我猜自己没看到的后半节正是精彩之处,就想方设法看看这节课的录像或者实录。今天才算是把完整的课听完了。

我记得之前发这堂课的流程时,我就提出了想法:比照原文看看自己的预测,说说自己预测的依据;简单梳理原文情节,引导发现帮人到帮己。

今天看了这节课,我发现之前提到的两点在后半节都有涉及,说明磨课团队的确对教材和原文研读得比较深入。

伍新春教授对本节课进行了指导,对这节课的许多亮点都予以肯定,比如单元整体设计、预测方法的回顾与运用、表达预测的思维可视化支架等等。

与此同时,伍教授也提出了两点需要思考的地方:

1. 教材中的预测方法相当于给学生提供的程序性知识,学生有了这样的脚本,还需要结合故事的结构、细节等去推理。如果学生真的这样去预测,去阅读,那么他们就真的在细读文本了,预测作为阅读策略就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催化剂。

2.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帮助了别人,这种并不是出于本身的主观意愿,这其实更像是一个意外之喜。而老师在提炼的时候说胡萝卜先生“帮助他人”,这是否有强加的人文性之嫌?童话可以传递一定的道理,但是童话应该有其趣味在内,不应总是被强加其道理。

听到这里,我就在想,如果是我来处理,我会怎么改善这个环节呢?我想我会抓住前后的心理变化或者胡萝卜先生对长胡子的态度的变化。一开始,胡萝卜先生对于自己的长胡子是很困扰的,但是在几次为他人提供帮助的过程中,胡萝卜先生对长胡子的态度在发生变化,到最后,令人困扰的长胡子竟然还帮了自己,这个时候的态度就与之前截然不同了,所以胡萝卜先生才会说“我的长胡子真是太好了”。

关于预测策略单元的探讨和研究在不断深入,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平衡策略单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引导学生将习得的方法真正转化成主动运用的“策略”?前者需要在课文教学中实现,后者需要在整本阅读中实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