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如今在古城中穿行时,就像进入了时间的隧道,车轮下的道路曾是在北京平原流淌了几千年的河流。 龙须沟 早在明朝宣德年间,龙须沟就已经见诸记载,它是永乐年间建天坛、山川坛(先农坛)时,为排泄先农坛以西积下的雨水而开挖的。这条沟北起虎坊桥经永安桥、天桥、红桥,由天坛北墙外折向东南,后与三里河合流,经左安门内一带洼地(今龙潭湖)出城入南护城河,穿行了北京外城的整个东南部。 据《崇文区志》记载,光绪年之前,龙须沟里的水还是清澈的。那时的龙须沟寒塘芦影,非常荒凉,只在真武庙西边有4户人家,因附近坑洼多,住户遂掘小池养金鱼贩卖为生,此地也由此得名“金鱼池”。后来,由于贫苦百姓不断迁入,垃圾在沟岸堆积、污水往沟里排放,进入民国时期,龙须沟已经彻底变成了一条臭水沟。 图 | 明清龙须沟状况 建国后,北京市政府见到龙须沟这条臭水沟旁民不聊生的景象,便开启了对龙须沟的治理。1950 年11月22 日,龙须沟工程全部竣工,工程共计完成新建干支管下水道9380.7 米, 疏浚明沟199米,填平旧暗沟土方11820 立方米。一条宽阔平坦的马路,彻底掩盖了龙须沟昔日的模样。 图 | 龙须沟整治期间 潘家河 潘家河沿同大明濠、化石桥大沟一样,在元大都建立以前,都是高梁河的下游河道,元大都城墙截断了上游水源以后,逐步演变为排水沟。 清代时这一带逐步发展为以生产和经营文房四宝、文物字画为主的文化商业区,大量的居民迁入也使流入潘家河沿的污水量增加,变成了“臭沟胡同”。 上世纪20年代末,在解决了化石桥大沟的污染问题和打开和平门以后,北平政府也将潘家河沿改造成为暗沟下水道,并在上面修了一条马路,因为是北新华街的延伸,因此命名为“南新华街”。和平门和南新华 街的贯通,大大改善了这里的环境和交通,人们到琉璃厂一带也不用绕行宣武门、前门了。从此这一带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更加繁荣。解放后这里还有一条胡同叫“潘家胡同”。 图 | 潘家河沿 御河 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正义路一线原为由北向南笔直的御河,开凿于明代初年,清末民初陆续加盖板成为暗河。 化石桥大沟渠 北新华街明代为排水渠道,称“化石桥大沟渠”,为明初兴建北京城时利用原有天然河道开凿的泄水渠,在汛期将“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的洪水分流至护城河,平时则排出两岸的雨水及生活污水,1913年化石桥大沟渠改为暗沟,1918年在原沟渠上兴建大道。 涭水河 受水河胡同原为唐幽州城的北护城河,后河道干涸,遂成臭水河,后以谐音改称“涭水河”,1965年改称受水河胡同。 月牙河 柳荫街原为后海的小河汊,因形似月牙故称月牙河,1952年河道改为暗沟。 /小结 河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任何一条河流的消失,都是这个城市一丝灵魂的死去。北京古河道从明河改暗沟,彼时确实解决建设或整治需求,如今它们也只能在历史的记忆中流淌。 / 参考资料 [1]《行走在古老运河上的最老的7路公交车》,京城网,2019 [2]刘光生.龙须沟的变迁[J].中国作家,2009(24):211-2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