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运用 (疾病)9.38.灵枢·痈疽

 昵称1Z7nN02j 2022-07-23 发布于福建

第十五节  灵枢·痈疽

题解  痈和疽,同属外科疮疡范畴。本篇讨论两者的病因、病机、鉴别要点,以及各种痈疽的病候、治疗和预后,故篇名为《痈疽》。

提要  本篇主要内容为∶(1)痈疽的成因和预后;

(2)各种痈疽的病位、病候、预后及治疗方法;(3)从病因、病机、症状、病位、预后等方面,区别痈与疽。

原文一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络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1】,因患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2】,与天合同,不得休止【3】。切而调之【4】,从虚去实,写则不足【5,疾则气减【6】,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7】,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注释】

【1】阴阳已张∶张,充盛之义。阴阳已张,谓阴阳诸经之气血充盛。

【2】行有经纪,周有道理∶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注∶"其行有经有纪,周之于身,有道有理。"按∶经纪为有法度,道理即是常道。行有经纪,周有道理,谓气血之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和循环的轨道。【3】与天合同,不得休止∶谓气血之运行,与天地日月之运行一样,周而复始,不得休止。【4】切而调之∶则先诊其脉,别其虚实,而后用针调治之。

【5】从虚去实,写则不足∶虚言刺法,实指邪气。马莳注∶“其实者,则从虚之之法以去其实,所以泻则不足而为虚也。”按∶原本“泻”作“为”《甲乙经》、《太素》及诸本均作“泻”。下文有“补则有余”句,与此相对,作“泻”为是,故改。

【6】疾则气减∶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注∶"盖疾去其针,则邪气减矣。"

【7】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马莳注∶“若久留其针,先后如一,斯则从实之之法,以去其虚,所以补则有余而为实也。”按∶“从实去虚”,原作“从虚去虚”。《甲乙经》、《太素》及马莳注本均作“从实去虚”,与上文“从虚去实”句相对,甚是,今依改。

原文二

岐伯曰∶经脉留【1】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2】,日月薄蚀【3】;地经失纪【4】,水道流溢,草萱【5】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写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6】,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注释】

【1】留∶《甲乙经》作“流”。这里作“流”字解。

【2】天宿失度∶宿即星宿,度即天度。天宿失度,谓天地日月诸星之运行失其常度。【3】日月薄蚀∶日月蚀即日蚀、月蚀。薄,侵迫之义。【4】地经失纪∶经,指经水,亦即河流,失纪,指泛滥而言。

【5】草萱∶萱,《甲乙经》作"莫",《邪客篇》云∶"地有草莫,人有毫毛。"作"莫"为是。草羹,即众草的意思。

【6】不当骨空,不得泄写∶张志聪《灵枢集注》注∶"骨空者,节之交也。痈肿不当骨空之处,则骨中之邪热不得泄泻矣。”

原文三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曰名【1】血。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2】。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写,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写则合豕膏,冷食【3】,三日而已。

发于颈,名曰夭疽【4】。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5】,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阳气大发,消脑留【6】项,名曰脑烁【7】。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发于肩及膈,名曰疵痈【8】。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9】,不害五藏,痈发四五日,逞炳之【10】。

【注释】

【1】与忌曰名∶忌,即宜忌。名,指病名。

【2】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张志聪《灵枢集注》注∶“嗌乃呼吸出入之门,发于嗌中,其势甚猛,故名猛疽。”【3】合豕膏,冷食∶豕膏即猪油。张志聪《灵枢集注》注∶“豕乃水畜,冷饮豕膏者,使热毒从下而出也。”张介宾《类经·疾病类·八十六》注∶“豕膏即猪脂之冻净者也。观《万氏方》有治肺热暴痞者,用猪脂一斤,炼过,入白蜜一斤,再炼少顷,滤净冷定,不时挑服一匙即愈。若无疾服之,最能润肺润肠,即是豕膏之属。”

【4】发于颈,名曰夭疽∶张志聪《灵枢集注》注∶"颈乃手足少阳、阳明血气循行之分部是也。盖其毒烈,

使人横夭,故名夭疽。”

【5】渊腋∶足少阳胆经穴名,在腋下3寸。

【6】留∶《千金翼方》作“流”,古字通用,作“流注”解。【7】脑烁∶热毒极盛,消烁脑髓,故名"脑烁"。

【8】疵痈∶张志聪《灵枢集注》注∶“此痈生浮浅,如疵之在皮毛,故名疵痈。”

【9】此令人汗出至足∶张志聪《灵枢集注》注∶"肩膈乃肺脏之部分,故令人汗出至足。"按∶"此"字指治法而言,全句意谓灸熵之使患者全身出汗,则痈毒不致内陷五脏,故下文曰∶“痈发四五日逞炳之。”

【10】逞燎之∶张介宾《类经·疾病类·八十六》注∶"逞,疾也。熵,艾炷也。谓宜速灸以除之也。"

原文四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①。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2】,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

发于胸,名曰井疽【3】。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发于膺,名曰甘疽【4】。色青,其状如谷实栝蒌【5】,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发于胁,名曰败疵【6】,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锉菱翘草根⑦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强饮厚衣【8】,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9】,不急治,三十日死矣。发于尻,名日锐疽【10】。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注释】

【1】米疽∶即腋疽。《外科心法》云∶“腋疽,一名米疽,又名疚疽,发于肢肢窝正中。初起之时,其形如核,由肝脾二经忧思恚怒,气凝血滞而成。”

【2】欲细而长,疏砭之∶疏,疏而不密之义。张介宾《类经·疾病类·八十六》注∶"砭石欲细者,恐伤肉也;欲长者,用中深也,故宜疏不宜密。”

【3】井疽∶井,形容深而险恶。《外科准绳》云“心窝生疽,初起如黄豆,肉色不变,名曰井疽,又名穿心冷瘘。”

【4】发于膺,名曰甘疽∶李念莪《内经知要》注∶“膺,逼近在乳上也。穴名膺窗,足阳明胃之脉也。土味甘,故曰甘疳。”

【5】谷实栝蒌∶“穀”字从“木”从“彀”,音构。谷实即楮实也。此言甘疳之小者如楮实,大者如栝蒌。【6】发于胁,名曰败疵∶今名腋痈。腋下,肝之部,肝喜条达,女子多郁,易得此病。故下文∶“败疵者,女子之病也。”

【7】菠翘草根∶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注∶"菠翘,今之连翘也。"《外台》作"连","草根"作"草及根。"【8】强饮厚衣∶《甲乙经》、《太素》“则”作“即”,“则”通“即”。

【9】痈脓搏骨∶张介宾《类经·疾病类·八十六》注∶“痈脓搏骨,亦脓着于骨,即今人之所谓贴骨痈也。”【10】锐疽∶疽发于尾骶骨,其形尖锐,故名锐疽。顾氏《疡医大全》以此为鹳口疽,《外科正宗》云∶鹳口疽"初起形似鱼胞,久则突如鹳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