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执行健康度审视
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单干、还没有独立,有的也就张飞啊关羽啊和1万军吧;只是“依附刘表”的状态,当然刘表是刘家是正统刘家,可以总括为代表刘家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我不能以刘备那番言语中存在瑕疵或“我”的口气太大来有所贬损,否则就有些失去意义和价值了,然而呢,刘备敢于说出他说的那番话,其实也属于不得了领域了——你一个刘表的下属罢了,竟然“欲信大义于天下”。必须承认,“欲信大义于天下”是个高超的追求。不过比起现代slogan还是弱。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做法,尽管曹操具有合法性,但被刘备类的识别出来其阴谋诡计,便使得类似“清君侧”拥有合法性和号召性了。刘备他自己做了健康度审视,这番审视还是很经典的,一般人还真就不一定能做到,或者,绝大部分人真做不到。他既谦虚、又客观、还实在,特别是前因后果都谈到了。不能忽略的一段前提、一段话——刘备在荆州数年,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遂有“髀肉之叹”。到了建安12年(公元207年),刘备向刘表提出趁曹操进攻乌桓时偷袭许都的建议,刘表没有采纳。之后,就在这一年,公元207年,刘备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在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陈寿记述的《隆中对》。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我刘玄德未曾好好地“度德量力”,就“欲信大义于天大”。然而,确实是然而,我到现在才发现我和我们“智术浅短”,没有什么智谋和本事,于是欲信大义于天大的事业开展非常不顺,遭到倾覆,所以落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个下场。在此,刘备自我陈述是贬低了自己,但没有太多过程描述。按例,是“反思不足”的,只是轻描淡写地“缺乏实力与能力的评估”、“自己智术浅短”而已,这只是现象,不是原因、更不是根因。此处只能打“不合格”。不过,我认为包括陪他去的人尤其是(屏退他人后只剩下他和)诸葛亮是明白、极度清楚上下文来龙去脉的,所以,陈寿也就不啰嗦不赘述了。刘备的“欲信大义于天大”应该包含着占据底盘(哪些底盘)、如何占据、跟刘表的理念合不合、在刘表处他的追求得到认同了没有、以及为实现被共同认同的理念和目标投入的资源是否充足;如果充足,那“欲信大义于天大”的哪一些没有达成……好在我们不必为“新的SP”操心,因为上面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秃子头上的虱子不说也罢、也明晰的。即众所周知的“丑闻式不成功、未实现”。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然志犹未已”,但是,但是,我的“志”还是要继续、我依然壮志未酬,我的战略意图/战略总目标是坚决、是必须的。孔明先生,不,诸葛丞相,你一定要告诉我“计将安出?”。对,阿亮,草船借箭的阿亮,空城计的阿亮,发明木马的阿亮,七擒孟获的阿亮……中华文明史上两个半三立的一个的阿亮,你看得见桅杆、看得见喷薄欲出、看得见胎儿躁动的阿亮,以你伟大的智慧来帮我刘家洞察一下、创新焦点一下、业务设计一下、关键任务一下、组织文化氛围一下?拜托了,阿亮,孔明先生,诸葛先生,诸葛丞相?洞察是为了业务设计、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
创造客户与获取订单&不后悔
察就是看。东看看细看看,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就是洞察。
看看过去看看现在看看未来,看到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便是战略形成的动力,也是洞察。
洞察是要水平的。我到永济的鹳雀楼,尽管1997年重修的时候在原址西移了2.5km,但总体地理位置和结构并没有质变。登鹳雀楼留下的诗篇无数,最有名的有三个:李益、王之涣、畅当,而又以王之涣的最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然而,我在鹳雀楼的上面还是下面,都在琢磨——白日依山尽,那必须是西边,可是怎么看也看不到西边有山,有的只是片片树林,按理应该是白日依林尽才属于写实才属于真实,可人家王之涣眼中无山但心中有山,他知道无尽的边际是有山的,所以,毅然决然地使用依山尽而不是我等眼中的依林尽。再者,“黄河入海流”,鹳雀楼可是在山西,绵延婉转地流入大海入海口,那是山东营口,得多远,他怎么就看见了呢。他广博,他知道黄河奔腾不息最终是归入大海,你看不到,但是他看到了,他的心看到了。
这,就是一种洞察,是洞察的一种。
井冈山。毛主席在黄洋界问战士,“往前看是什么地方”?
战士说是茨坪。
“再往远看”?
“是吉安”。
“再往远看”?
“看不到了。”
“那不行,我们一定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
想想,那时候毛主席晚上估计也都没饭吃、吃不饱饭,手里只有几十条枪的军队,但他的前瞻性、战略性,奠定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础。(此段摘自宁高宁说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假设,没有假设就没有理论,没有理论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战略。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找张209年即建安14年的地图感觉一下。
曹操、孙权、刘备之外还有4家:马腾、张鲁、刘璋、士燮(这厮我以前都没注意,还占据这么一大块地盘。在210年归附孙权了)。凑巧也是战国7雄样的7家。唉,怎么老是喜欢7家呢。还是需要算上东北那公孙康,不能少。
| 看(主要是孔明) | So what,积极解读及对策,& 点评 |
看环境 |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不可胜数”是暂时的,你刘备的“志”也不可能快速实现 |
看客户 (以7块看),想得到的、想拥有和占有的 | 曹操地,华北东北 | 曹操拥有,很稳固。公孙康那块就不单独提了 | 此乃最佳策略;只是关羽要去攻打襄樊,同时没想到关羽老迈且刚、矜,被陆逊抄了底 |
孙权地,华东 | 江东,经营三代了,国险,更兼民附、能人多 | 可能自始至终都没有认为孙吴对荆州的意义。那可是扬州的上游。试图联盟,但关羽给坏了。此处留下失败的伏笔。 |
刘表地,华中 | 荆州,刘备你栖身之地 | 208年赤壁之战后曹魏、蜀汉和孙吴三家分荆(南郡、零陵俊、武陵郡归蜀汉)。219年“大意失荆州” |
刘璋地,西南 | 益州,刘璋这个蠢货,一手好牌根本不会打,还让个张鲁常常欺负他。简直是刘家的耻辱 | 212年翻脸,214年占了益州,从此实现荆州益州遥相呼应 |
张鲁地,汉中 | 一个细长条,7块领地最小的 | 很鄙视张鲁,而张鲁鄙视刘家,直接归顺曹操 |
马腾地,西北 | 未提及,但存在 | 太远,在诸葛亮看来直接在第三阶段处理 |
士燮地,华南 | 未提及,但存在 | 似乎看不上,快速归顺了孙吴 |
看技术 | 未涉及 | 军事技术有什么发展;让人民安居乐业怎么办;如果说打赢一场战争就打赢一场战争,缺失了。不过,对于三国或隆中对来说,无伤大碍。冷兵器时代&靠武力说话。政治嘛,就是我们的人多多的;军事嘛,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不打,倒没什么 然而,对于当今的企业,创新、新技术、甚至商业模式的创新,都一日千里。要创造客户&获取订单,没有金刚钻、没有竞争力的产品/解决方案,是不可行的至少是走不远的,尤其是产品过剩经济 所以,不能少的一部分,要有人看、看住 |
看对手 | 曹操 |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 此诚不可与争锋——短期、中期都不可以硬碰硬,要躲开他 |
孙权 |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短期、中期采取与其修好的策略,互相团结、抱团取暖 |
刘表 |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 短期:直接干掉、取代刘表,把荆州纳入自己地盘并依此开始经营、开始扩张。而且,事不宜迟 |
刘璋 |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第二步,一定把益州拿到手。没有益州就没有未来。未来即中期计划是三足鼎立 |
张鲁 | 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张鲁是张良后代,本刘璋家的,后来反了。也是反刘了。 所以他有话: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最终215年顺了曹操 | 按诸葛亮的意思是小菜一碟。可是落在曹操之后 |
看自己 |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 1正统,2信义,3善于和愿意招揽人才(可是这条跟曹操孙权相比并无优势) 过去给刘备“信心”了,不以对诸葛亮拍马屁嫌疑对待,但完全不顾及实力和能耐,以致刘备很高兴因而自信和自大 上述对对手的分析还算理性和客观,而对自己则完全居于事事皆理想了 战争嘛,至少得照顾到天时、地利、人和、资源、能力,并使用表格方式进行管理 此项差评 |
战略设计及关键任务(路径)等
| 基本内容要求 | 提炼或点评 |
1 | 差距分析与洞察 | 见(二)与(三)。算有。而已经有的,还算有功力 |
2 | 战略意图与选择:未来3-n年的企图。战略就是取舍即选择,包括选择做和选择不做。重要的是获取订单&不后悔 | 总战略:遵从刘备的志 总体策略:不可与曹操争锋;不可图江东反而要合作;占取荆州,再取益州;对马腾、张鲁、士燮置之不理 其中: - 短期:1年到几年。夺取荆州。隆中对并没有确定夺取荆州的时间表
- 长期:似乎很长,没有确定具体时间表。夺取天下,匡扶汉室
|
3 | 业务设计和关键路径 | 1、对于夺取荆州,必须联吴抗曹 2、夺取益州 3、获得了荆州和益州之后,“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 占了荆州益州后,只一句“内修政理”,怎堪国泰民安和归顺?不够
- 即使要进入第三步也需要真正构建具有打赢战争的机制、人才、武器(至少兵员)的本事,而不只是诡诈之术
4、长期的“夺取天下,匡扶汉室”,“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等待,等待,“恰XX年未有之变局”的有变时,出击、出击,可惜,没有等到
- 但充分体现了诸葛亮非常乐观的战略规划态度。战略不仅是预先设计的(预谋性),也是根据环境变化的(反应性),诸葛亮居然敢于预判,无疑现代战略思想是一致的,尽管是乐观的一面【如今也期望能对风险有所识别和管理】。从技巧性而言,给高评
|
4 | 关键任务:着眼未来的战略选择,立即要开始做的工作。几年后要做的事情,那几年后再说 | 联吴抗曹,208年实施和实现 刘备入西川,211年,最终214年夺取益州 |
5 | 组织、人才、氛围 | 没有涉及。战争状态,缺省了吧。反正那会儿人才流动很大。连后来孙权派来打荆州的庞统还顺势叛变到蜀汉刘备了 |
找了张228年的地图,真三国了。其实220年随着夷陵之战后,蜀汉把荆州就丢失了,关羽也被孙权杀了,孙权还把关羽首级献给了曹操,曹操藏其于洛阳,并封关羽荆王。就这点,曹操就是厉害的。而228年的时候,刘备去世5年了,诸葛亮活到234年。
简单评述作为战略规划的《隆中对》
300多字,5段,谈不上战略规划,但可以算得上优秀的战略规划导引,并完全可以作为战略意图或指引用。按陈寿的说法,这只是一次谈话,还是第一次见面的谈话,谈出这么高水平,而且诸葛亮待在隆中那个地方天天唱梁父吟的,只有26岁,按现在说只是硕士刚毕业,那是天纵奇才了。
1、对竞争对手分析较多甚至可以说偏多。相比较有些人的战略规划整个过程很少的竞争对手分析,那属于优秀得多了。一般地,内外因分析即交锋的二者,对手部分不要少于20%且不要超过50%,否则,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会错位甚至颠倒。其实隆中对就有这样的嫌疑,尤其在组织、人才方面的能力短板和如何发展上,几乎欠缺。
2、几乎没有指出刘备方面的弱点和不足、劣势,连没有立足之地、兵员很少都不说,而直接阐述美好愿景,有拍马屁的嫌疑、或者害怕打击刘备的自信心。我们这是替古人担忧,不过这只是从技术角度来谈的。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自己也不善于能力的建设、组织的发展,因为他自己也很累很累,到后来更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等。也许这就是天生的隐患、先天的不足。毕竟是个战争篇,人的因素非常重要,其资源性和能力性决定了很多。
3、尽管刘备有正统性而且没有一下把刘璋直接灭掉(以及陶谦让徐州他不受,刘表在荆州他不取,的卢防主他不让)都彰显刘备的做事原则即价值观的令人称道(伪君子不伪君子,另说)。但是士燮向东吴投降、张鲁向曹操投降,非常大面上表现出所谓的正统并非得人心,这一定与刘备的政治理念有关。而隆中对完全忽略了这点,只是强调了别人是奸臣、别人是混蛋,殊不知很多关系人都用脚投票了。即使所谓的联吴的吴,从来就没有铁杆过,缺了风险管理。
4、荆州益州相隔太远,熟读史书的毛主席在点评诸葛亮时,便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真可能是战略性错误,也未尝不对。如果果真如此,那我们都是在错误的战略里为必然的失败而伤感,所谓的看三国流泪为古人操心了。这是最为可悲的。
5、尽管谈了些“路径”即那个和什么、连什么、内政怎么怎么、一旦有变怎么怎么的,然而在本质上缺乏了——以什么为中心的主要价值观。缺,严重地缺。蜀汉的立足之本不该纯粹是什么正统,而是要有能力和实力稳固地盘,发展什么本事防御侵略并能够打胜仗。夷陵战役之后,就标志着蜀汉的巨大衰落——完全没有发展纲领和指南。从中也可以看出,隆中对只是诸葛亮的巅峰之作而已,而已(不好意思)。在此,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能够生活和活着的根本在于有竞争力、能够具有有竞争力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获得客户的信任、能够让员工分享成功的成果和喜悦,只有这样才能持续经营、永续经营。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技术/产品与客户需求的互相匹配,是极其重要的。
6、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心中没有客户即人民,他们只有地盘、只有敌人。贯穿到前述的与政治理念有关。
7、所以,也就不可能具有针对性的自己的问题的识别和改进,用我们的一句话说,蜀汉一直和永远地“流着血狂奔”。而我们看到最多的是耍嘴皮子、搞点大小诡计、发明点工具做武器。其他的,提不到台面。
最后,战略规划不能少的8条军规,check一下看看。
|
| 打分0-5分 |
1 | 一目 | 4 |
2 | 二射 | 1 |
3 | 三可 | 3 |
4 | 四问 | 0 |
5 | 五行 | 0 |
6 | 六座大山 | 2 |
7 | TOP N | 2 |
8 | 过程过程过程 | 4 |
《出师表》所蕴含的战略规划要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全文741字比《隆中对》多1倍。于227年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离先主刘备去世4年。全文其实很是悲壮,细心嘱托。大致为几个方面的陈述内容:
1、尽管益州疲敝,但还是有很多忠勇之士的,陛下要有信心,不要妄自菲薄。其中特别强调了一下要听取别人意见。3、点出了四个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及将军向宠)是忠诚和可用之人(被解读就是很多不可用?)。4、要亲贤臣远小人而不是亲小人远贤臣(说明问题很大)。总结起来就是:奖罚分明的考核与激励;识别、重用优秀的干部并赋予重要职责;一定要注意组织氛围的建设;陛下您自己要多动脑筋不要蹉跎了。
所以,这是一篇很悲情的文章(其实这篇文章还带激情毕竟去带兵打仗,后出师表就完全画风变了)。一方面我们从中解读刘备在世的时候,尤其是219年失去荆州的悲惨,我们一定能感受到刘备与诸葛亮的不和谐;另一方面,刘备这去世的4年来,诸葛亮似乎很无力进行必要的“建设”一如张居正那样的权力把控。当然我们不是解读三国等。
不过,从中我们必须得到几点启示,面向未来的而不是纠缠过去的:
1、治理架构导致的兵将不充裕。是诸葛亮自己不善于干部发展干部。此点比起曹魏孙吴,是差的。当然据说孙吴的部曲制是导致三大战役赢了两场的孙吴最终不能称霸的一个巨大制约。我也指不出蜀汉的治理架构问题何在及如何构建。
2、考核与激励出问题了,必须改革。朴素一点就是“不宜异同”“不宜偏私”,然而这是最基本和最起码的常识,居然在刘禅、诸葛亮的统治之下需要纠偏,而且是在出征前临表涕零的表里来表述,有点潸然泪下的凄然的感受。
3、亲贤臣远小人。放在第三位,那说明亲小人远贤臣的现象很严重了。到处都是……不能说了。
4、上述无疑都是组织、氛围、文化层面的事宜。如果在《隆中对》里有表述,那就是隆中对的趋向完美。
5、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后主刘禅啊,你要振作起来,你要管事、主事啊,尤其我远征的时候,你自己要思考要有主意啊。
但是,作为一个战略规划,这个《出师表》是给了战略规划三个一致性里“战略与执行的一致性”很好的注脚、警示。要高度关注可执行性。否则,“规划就是鬼话”。
鉴于以上分析,从战略规划到经营执行的一系列现实挑战,企业如何能够高质还能保量地实现,构建企业持续有效增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