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天地:白玉芳 | 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三篇)

 新用户98917666 2022-07-24 发布于甘肃

   感受故宫


    斗转星移,世事轮变,感谢岁月,使我这乡野粗鄙女子,非博学才子,非文武将相,非绝代佳人,非皇亲国戚,竟然从容优雅地徜徉俯仰于故宫你的瑰丽与辉煌、庄严与浑厚。在此,我能翻阅你这段不可不细腻记载的历史,我能饱览你这件不可不谨慎珍藏的瑰宝,我能潜心研读你这种不可不蕴涵丰意的文化。

   走进你,我就走进了精华,感知了精湛,见证了智慧;走进你,我就走进了历史,感知了兴衰,见证了沧桑;走进你,我就走进了世事,感知了变迁,见证了人生。

   走进你,千年文明是种精巧绝伦的绝技,你是世间的唯一,别的不叫紫禁城,更不叫故宫。它们叫什么凡尔赛宫、克里姆林宫、卢浮宫等等,它们不是我自豪的精品,而你却是我今生情感中难以叙述描写的传奇。

   你是文明的载体,更是历史的化身。大明大清天子的大智大勇,雄伟霸气,龙子龙孙的弱智低能,怯懦衰微,所有的兴盛与衰亡都深深地刻画在你易朽而不朽的梁柱上,都映照在你大内高墙斑驳陆离的廷与殿的坚壁上,都浸透在你灰青苍白的秦砖汉瓦无棱无角的地砖与阶石上。

   大明与大清、大清与民国、民国与共和国的更替,如你,重葺了又斑驳,斑驳了又重葺的命运一样,世事使你岿然耸立成一部有高度有厚度的历史,使你如这高而厚的城墙与殿宇一样巍峨恢弘。你所承受的太多的天灾人祸,都已消融在历史的长河里。唯有那“前朝”“后廷”“三宫六院”,依旧屹立在历史的长廊中,向我们诉说你曾经的威仪与奢华,气宇与伟业,昏庸与淫逸,阴谋与争斗——帝与后,后与妃,君与臣,臣与民……故宫,你是一段历史的自会解说的活化石。

   仰视雄伟的三大殿,治国安邦之才的忠义,倾力本朝的智勇,胸怀泱泱中华的情怀,令人仰慕;漫步后三宫,想起如花绽放的后宫佳丽,竞相争春的角逐,致使君王早衰早亡不早朝,不寒而栗。那眼原石盖口的水井,把面临内忧外患、丧权辱国的主子夺命逃路的歹毒映照得原形毕露,珍妃惊恐无奈凄惨的厉叫,其实是大清大限之日的丧声。井口的遮掩,无非怕游人失足,但怎么也遮拦不住对曾经的弱国与昏君撼人魂魄的控诉。

   故宫,你看尽世事,洗尽铅华,带着丝丝伤感,点点无奈,把“紫禁城”的“大内”之人送至遥不可见,把如我这般布衣百姓接迎在你的眼前,曾经有人玉手扬鞭,爱江山更爱美人,拱手送江山,低眉恋佳人,谁知风紧雷吼,薄命红颜,玉碎瓦全。最终倒坍的是一个个王朝,挺立的是道道宫墙,间间空楼。

   故宫,走进你,这是一次旅行的开端,是初遇时的惊艳,更是失语了的惊叹!


触摸长城

     长城, 是一面贯穿历史隧道的九曲长墙,它是那么久远,那么艰辛,那么沧桑。岁月无法把它雕饰装裱绘制成所谓的优雅的文化长廊,成为一种故作经典的门面。相反,版筑土夯、土坯垒砌、青砖石砌、砖石合砌、泥土连接的种种传统而粗糙的构筑方式,把当年众多的隘口、军堡、关城、重镇连绵不断地从遥远而显赫的秦国延伸至今天的中华帝国。它是那样厚重,那样朴拙,那样威严,它是中华民族的另一种本真的经典。

长城,不论是秦长城,汉长城,还是明长城,不论它往西往东两端如何蜿蜒,但它始终是我们民族创造的一个奇迹,是我们中华悠久历史的见证。我不知道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埃及金字塔有怎样的传奇,但长城却有着我们说不尽的故事,孟姜女的泪水浇筑了长城的坚固,长城内外风啸马嘶,癖疥再重,也无法侵入膏肓,无数次的交锋,验证了长城岿然存在的根本意义。谁的经济文化,谁的土地子民,都没有因为长城的存在而断隔了内与外的交流与融合。至此,始皇帝建筑长城始料未及,初衷和结果有点距离,长城本想是一种坚固的阻隔,没想到更是一种密切的联系。长城,正如它的历史战略的重要性和文化艺术的价值一样,极具魅力。因此,修筑长城,是几个王朝的一项巨型苦役,又是几位历史人物的壮举伟业。

长城,这面蜿蜒逶迤在崇山峻岭脊梁之上的高墙,当我登临到八达岭这段极具代表性的城墙最高点上的时候,我不是好汉,我已经汗涔涔泪盈盈了。我被眼前的一切震撼了:岩险峻、重峦叠嶂、苍莽浓翠的南北分水岭,在当时,先人们是用怎样的技术与艺术把秦砖汉瓦、黄土青石运送到此且筑就成这人类不朽的奇迹?“天下苦秦久矣”的情节在此具体生动形象。长城,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汗水血水的凝聚,更是他们勤劳智慧的结晶。城墙,这么高远,经历,这么长久。因此,对劳动、对历史、对智慧的敬畏油然而生。青灰砖石被岁月风化的斑驳痕迹,历次游人也想“不朽”的“到此一游”的刻划,都清楚地显示着它带给我们丰富而复杂的精神感受。

当我登临南京中华门那段城墙时,我轻轻地触摸着那些至今还可以清晰地辨认得出文字的明窑青砖,块块严整得砌成这座历史古都的城门和城墙。据说当年谁烧不标准砖就会因此而受重刑,超宽超厚的大砖是长城的基础,我摸着它的厚度,还有温度,不只是炎夏高温的温度,还有当年砖窑的温度,我怀着对历史的敬重之情去尽力体会这块块砖其中所浸透的内容。仰视时,蒋中正先生亲笔书写的“中华门”三字赫然于城门之上。但历史也常常会开一些让我们尴尬甚至痛苦的玩笑,雄伟的“中华门”,没有成为我们霸道护城的守卫,就在“中华门”边上,有段城墙当年曾被日军炸毁,侵敌的军车轰隆隆得横冲直撞,碾压入城,因此,南京遭遇了历史上最悲哀最悲壮的一次被倭寇的血洗与屠戮。如今,那段伤痕累累的断裂城墙犹如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日岁月,最终以胜利的姿态已恢复了我们长城固有的姿势,因此,我们今天可以在城墙上雄视俯瞰这座悠久而美丽的古都,万里长城永不倒的自豪感,使命感汹涌在心中。

在西北的甘肃和宁夏,这些早年荒僻的边地,长城也从此地蜿蜒穿过。当年西出时的阳关,是否等同嘉峪关?嘉峪关的“天下雄关”、“天下第一关”的美誉,是长城的雄尾,还是长城的巨首?在宁夏辽阔无垠的大地上,随处可以看见古长城的断壁残垣,那些突兀的烽火台,依旧告诉我们历史的真实。那些被西北长风刮过,已经失去当年威风的长城,被削蚀成矮墙断壑,段段都清楚地把岁月的沧桑告白。如今,穿越在古西夏的大地,我们尽情地饱览着西夏与大汉融合后的繁荣与发达的现实。

长城,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件价值无限的巨型镇国摆件,你是我们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

长城,你这条盘踞在中华大地上的巨龙,仰望你,触摸你,感知你,就是一种最庄重最肃穆最崇高的阅历。


  旅顺之旅

     我最终也成了这片热土的过客,因为她是炎夏的北方,是北方的最美,是最美的海滨。国人记得上上世纪的中日甲午海战,就绝不会对此地陌生,是的,我就来到了这块熟悉的国土上——大连旅顺。
      旅顺,是个很有历史掌故的地方,这地名,是极具皇恩浩荡的称呼,“旅顺”,确实是个蕴含吉祥如意的佳词,望文生义,也绝对不会误解其义。
      自明至清,这旅顺之地不再停留在旅游顺安之意上,尤其是旅顺口,它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军事要隘,因此,也成为世界五大军港之一,雄踞在太平洋西北岸,这条件已经证明旅顺口的军事优势,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面朝大海时,“一山担两海”的地理形势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制胜气势尽展眼前。这里风平浪静,碧波万顷。近岸,有郭老先生题字“旅顺口”的巨石,如巨人岿然不动,向世人宣告着凛然不可侵犯的信念。“旅顺军港”的简介石碑,字字千斤,扼要概述旅顺军港的沧桑历史。那只昂首怒吼的铜质“醒狮”,是我们民族觉醒不愿再受辱受难的化身。那门古铁战炮犹如那段使用期的历史一样使人深感沉重。把这些景与物作为游人的拍照背景,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迹,那些让世界停留三秒钟的瞬间,我感觉都是内心一种深重的情感在形成一幅历史与现实链接的复杂构图。
      当我遥望那两山对峙处的海口时,我一直在想,1894年中日海战时,最早侵入我国海域的日舰怎么会在这个关口长驱直入且来去自由?这儿易守难攻的优势,怎么会变为易攻难守的劣势?清王朝那支名列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洋舰队,洋务大臣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邓世昌、丁汝昌、方伯谦、林永升等等这些早年留学欧洲的海军精英,那些从英国德国购置的世界一流的铁甲舰,怎么就没能抵御住小日本的舰队?难道“旅顺一口,天然形胜,纵有千军万马,断不能破”的地利说了谎?那支舰队,那些英雄,那几艘铁舰,就在那次海战中一起伤痕累累地沉没在我眼前这片海域里,这片海水,融入了当年多少壮士英烈的汗水泪水与血水。海战后日本灭绝人性的残暴屠戮,不论老少,不论妇孺,幸免的据说城里城外不到800人,当年这片海水混着血水,曾葬去了多少身首异处或千疮百孔的同胞?旅顺白玉山东麓的“万忠墓”,值得我们永远记忆。关于海战失败的深浅原因,历史清楚地做了诠释,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遗恨和思考。
      现在,旅顺地界是不允许日本人进入的,旅顺人拒绝打捞当年被击沉的海舰。“一山担两海,一港写春秋,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因为,这段悲哀而悲壮的历史太伤人心,谁也不忍心去揭这块伤疤,我们宁愿默默地记忆。
      和我一样踏上这片土地的游人,是否也有这样的历史感?我们可以不仇恨,不愤怒;但要知道悲哀,要有记忆,更要有警告——铸剑为犁永远是我们全人类的理想。“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著名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也给予我们这样对待且铭记历史的方法。
      当我驻足于这片曾被列强蹂躏如今恢复了尊严与主权的土地时,我感觉我是这处山水相依、绝佳风景的真正过客,我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但我却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感受了有关国与家,强与弱,历史与现实,今天与未来的种种思想的撞击,我因此是这段历史与旅行的归人。

    白玉芳,女,甘肃庆阳人,大专文化,中学教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喜好文学、书法、摄影,散文诗歌论文散见于《陇东报》《庆阳教育》及生活杂志和微信平台。对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独到的思想,现为庆阳市心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