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子们若不好好读书,就会被老师责问道:“如此不思上进,你是想学朱厚照吗?” 被清朝皇室当作反面教材的朱厚照,是明朝最能闹腾的皇帝,建豹房、宠宦官、不做皇帝做将军。他在民间的口碑也极差,是出了名的不学无术、昏庸无能,只知道声色犬马的皇帝。 以至于500年下来,“明武宗朱厚照”几乎成了昏君的代名词。 然而,同样是这个明武宗朱厚照,毛主席对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读完《明史》后他曾这样说到:
如果我们仔细地翻看《明史》,就会发现明武宗朱厚照身上的重重疑点,历史上的他其实是被人有意黑化了。 不务正业之过大明王朝开国123年来,朱厚照是第一个集嫡子+长子+独子于一身的皇子! 如此尊贵的身份在那里摆着,他整天被太监宫女们小心翼翼的供着,被仁慈的明孝宗和张皇后宠着,在简单、纯洁的幸福蜜罐里泡着长大。 他要做的,就是时间一到,稳稳当当地接班,老老实实地坐朝,配合着文武群臣,哪怕当一个无为的帝君,一辈子也是挺圆满了! 然而,他一登基,大臣们就发现了这个小皇帝身上的异样。 首先他静不下来,去南苑打猎,去宫外游玩,不走程序、不带仪仗,屡屡单骑轻出宫禁。 不但如此,对宫里的规矩,他也越来越不耐烦,上朝也是迟到早退,无故旷朝,整天琢磨着怎么玩! 群臣们想不明白,朱厚照怎么就坐不住金銮殿,住不惯紫禁城。哪怕简单的配合,也是极不耐烦。 其实这也不能怪朱厚照,每一个问题少年,背后都是成长环境的反射。 毕竟,登基前的他,喜欢什么就干什么,讨厌什么就远离什么,是被宠上天的太子,昨天还在和太监嬉戏玩耍哭鼻子,今天却坐上了金銮殿,成为整个国家的当家人,所有人都严肃地看着他,等他下达命令! 在礼制的安排下,朱厚照发现,如果自己不任性,竟然很难腾出一点时间去玩耍。 没有哪个士大夫会去温柔地陪他玩,因为他们是满脸严肃、全是规矩的儒学代言人。 这和他之前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样的瞬间反转,也难怪朱厚照会翻车!他讨厌当这个皇帝,便要开始作妖。 作妖归作妖,但也没有劳命伤财,也没有残害百姓大臣,充其量就是像顾命大臣刘健、李东阳列出的几条错误:
这些问题放在一个14岁孩子的身上,再正常不过,试想一下,你家14的孩子在做什么?在为人父母的眼里,14岁的朱厚照,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略显顽皮的孩子,可正是人的天性,人之常情。 即使是作为一个皇帝,这也实在不足以被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被后人唾弃。 宠信宦官,制衡朝堂朱厚照还在做太子时,刘瑾就在旁侍奉,跟朱厚照的感情很是深厚。朱厚照继位后,刘瑾逐步爬上高位,成为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和张永、谷大用等人,被称为“八虎”。 在皇帝的宠信下,刘瑾开始胡作非为,铲除异己、贪赃枉法,还实行高压统治,甚至还搞出了个内行厂。 朱厚照智商不低,他对刘瑾的所做作为当然是有所耳闻,那他到底又是为何要器重刘瑾? 大明王朝自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的权势便不断膨胀,尤其是在朱厚照的父亲朱佑樘的大力扶持下,文官集团的权势又进一步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朱厚照重用宦官的举动实则是为了抑制文官集团权势的扩张。 文官集团能一步步做大,自然都不是等闲之辈,于是他们立即对此展开了反击。 然而,文官集团在第一轮反击上就显得有些轻率。 他们在没有获得足够关于刘瑾等人擅权乱政的证据的情况下,居然发动群臣向朱厚照逼宫,要求他诛杀刘瑾等人。 结果,不仅没能除掉刘瑾等人,反而是文官集团的首领刘健、谢迁两人被迫退休回家。 挫败了文官集团的反击后,刘瑾等人的权势开始迅速膨胀,但是他们忽略了文官集团留下的“钉子”——李东阳。 这个疏忽最终导致了刘瑾等人的悲惨结局,而这个疏忽正是朱厚照的得意之作:刘健、谢迁、李东阳三人同时辞职,朱厚照签批了前二者,刻意留下了李东阳,因为李东阳比刘健、谢迁更懂权谋之术。 就像留下刘瑾是为了制衡文官集团一样,留下李东阳也是为了制衡刘瑾。而这样布局的结果就是:当刘瑾的罪恶与权势并存于顶峰时,在李东阳的谋划下,杨一清和八虎之一的张永联手扳倒了刘瑾。 而从刘瑾对付文官集团,再到李东阳收拾刘瑾,最终得胜受益的都是朱厚照,借着双方的互殴,让他们互相牵制,互相打压,这便巩固了皇权。 刘瑾被除掉后,八虎中除了张永之外全部失势,朱厚照通过宦官制衡文官集团的布局被李东阳和杨一清联手打破。朝堂之上,又开始了文官独大的局面,朱厚照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又有了新的目标——培养武将势力。 豹房淫乐下的隐情建豹房,是朱厚照荒淫无度的主要罪证之一。但朱厚照住到豹房,主要并不是为了享受,而是要慢慢培养与加强明朝的军事力量。 朱厚照与其父及其族弟有所不同,他对军事极有兴趣,有重振明初尚武传统的企望,并有使兵政恢复到明初时居于显要地位的意向。 但是,明代的武将势力自土木堡之变后就越来越弱,至朱厚照登基时,镇守各地的武将都受到文官的节制,所以说此时的明代武将势力根本制衡不了文官集团。于是,为了扩充武将势力,朱厚照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一、通过宠幸江彬和钱宁来抬高武将的地位; 二、通过召回驻守在各地的巡抚来打破文官对武将的节制; 三、以自己为榜样去引导尚武之风重新兴起。 到这里,我们应该也能明白,无论是宠信宦官,还是建豹房,明武宗朱厚照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奔着制衡文官集团这一目的去的。 明武宗朱厚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得罪了整个文官集团,所以在文官们的笔下,朱厚照定然会被描写的相当不堪,比如唯一能证明朱厚照有勇有谋能打仗的“应州大捷”,在史官的笔下就漏洞百出。 应州大捷的真相朱厚照是个天性聪颖的人,对学习军事很有灵性,而且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特别自信,总希望能带兵打仗。 正德12年10月,朱厚照终于盼到了一显身手的机会。在得知蒙古小王子部叩关来袭,他非常高兴,亲自布置,要同小王子大战一场。 这场战斗在应州展开。战况十分激烈,明军一度被蒙古军分割包围。朱厚照见状亲自率领一军援救,才使得明军解围。 双方大小百余战,期间朱厚照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最后,小王子自知难以取胜,引兵西去,明军在关外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史称"应州大捷"。 想当年,明英宗率50万大军征蒙古,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了蒙古军的俘虏。而此次朱厚照率5万明军抗击5万蒙古军,亲自指挥布置,战术正确,指挥得法,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他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 但是,《明实录》对"应州大捷"的记载却十分含混,而且前后矛盾。
浩浩荡荡10万人真刀真枪的对战,死亡不过16:52,哪怕是一场10万人的踩踏事故也不止这个数。如此的战果根本称不上是“大捷”,应该是“应州大劫”才是,可是,《明实录》在末尾又说:蒙古“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 从上面这4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明朝史官在刻意抹黑朱厚照的形象。后来的清朝统治者们为了证明自己取代大明的合理性,自然也乐意见到这样的大明皇帝,所以朱厚照成为清朝皇子的反面教材也就合情合理了。 但真实的朱厚照虽喜好玩乐,但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毫不含糊。 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从侧面则能反映出这位正德皇帝其实已经具备一代大帝的实才。 本文观点,大都参考《明朝那些事》,喜欢读明朝历史的人,可以好好的看看这套《明朝那些事儿》。 全书一共是9册书,从1344年到1644年这300年间的明朝那些事儿,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索发展。对大明王朝中的17个帝王、王公贵族和一些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一个全景的展示。 《明朝那些事儿》对明朝的官场政治、战争和帝王心性进行了深度挖掘,还加入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人伦道德进行了一场淋漓极致的演义,对于看过的人来说,也值得再次品读,毕竟《明朝那些事儿》每一次读来都能让人激情澎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