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书万金》自序(中)

 snjsx002 2022-07-25 发布于福建

《家书万金》自序(中) 



本卷还收编与妹妹、弟弟的通信51篇。
按照现已收编的第一封信日期来算,与兰妹的是1976年1月2日,与平弟的是1976年4月3日,与小弟的是1978年6月4日。当时,他们分别为18岁、14岁和10岁——兰妹因家庭经济困难初中一年级休学之后就再也无法续学,是一个挣小工、帮家务的黄花大闺女;平弟正在念初中,是一个既想求学上进却又在性格上有些执拗的少年;小弟还在读小学三年级,是一个只会要求大哥买盒水彩的孩童。
按照现已收编的最后一封信日期来算,与兰妹的是1982年5月30日,与平弟的是1983年1月5日,与小弟的是1981年12月6日。那时——兰妹已经是一个女儿的母亲,担心的还是父亲的病情;平弟已经分别在平溪、犀溪两个中学担任民办教师三四年了,准备弃教回城摆小摊;小弟已经进入小学六年级,开始关心父母哥姐了……

从1976年1月至1983年1月,整整六年,我与弟妹们的通信不只是诉说了我们自己的事,还记载了家庭某些方面的状况。因此,这些信函同样是弟妹们的、自己的和家庭的历史档案的一部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兄弟姐妹的真挚、良好的关系。
我以为,世界上千千万万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都是各自不同的。他们的关系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二是社会背景,三是各人本性。而在这三者中,又受着经济的、政治的、人文的、地理的、道德的、心理的、性格的甚至遗传的诸多因素的影响。自己这一辈的兄弟姐妹的关系,的确是真挚的、良好的,作为大哥的我是满意的——客观地说,我们出身的家庭环境、所处的社会背景对我们的影响,有好的有差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是,我们由于本性亲和、心有志向,与家庭、与社会秉承的通常是“正能量”居多。因而,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从相互关系层面上说是融洽的、亲密的、互助的,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看是稳实的、进取的、有为的。所以,尽管一路走来不易,但兄弟姐妹都已成家立业,过上殷实小康生活,实在是值得庆幸与高兴的!

我还想:无论是谁,作为兄弟姐妹都只有一辈子。而且,“兄弟(姐妹)只是合得头发青,不会合得头发白”(这是我爷爷、奶奶早年跟我常说的一句话)。但是,血缘与情感却是千秋万代的——正如寿宁老话说的一样:“一代哥弟,千年叔伯”——因此,这种血缘与情感是值得珍惜并敬重的。

我不知道别人的兄弟姐妹是否有过通信、通过多少信,可我像对待弟弟妹妹们一样珍惜并保存着自己与他们的通信。我不知道自己的下第三代会有几个兄弟姐妹,但我已经知道自己的下一代、下二代都不会像自己一样有那么多的兄弟姐妹了。可我,希望他们能够知道他们的父亲或爷爷或……曾经与叔叔、姑姑或叔公、姑婆……有过那么多的通信,从中既知道自己的家庭(家族)的历史,又感受血缘与亲情的温暖、亲切与珍贵——所以,现在,我把这些通信整编出来了……
 

恐怕,这是一个不称职父亲的一种表现——我并未给我的孩子们写过信。从1999年起,先是鑫儿、后是铃儿分别“有感而发”地给我写了信。对孩子们的来信,一方面,我每封都仔细阅读而且妥善地保管着。另一方面,我除了采用面谈、电话联系外,还利用手机短信、EMS、QQ等电子网络方式与孩子们沟通(与冰儿的两篇通信都是手机短信)。这后者与孩子们给我的纸质信函一起,就构成了本卷收编的与孩子们的26篇通信。
在与孩子们的26封信中,纸质的才6封,其中鑫儿1封、铃儿5封。这6封信都不是经过邮局寄送的,有的是孩子们当面递给我,有的是放在我的书房写字台上,有的是夹在我给看的书稿里,有的是夹在他们需要我签字的考卷里。所以,没有一封信是有信封、有邮票、有邮戳的。应该说,这是我的父亲、我和我的孩子们前后三代人通信形式上的重大区别。而且,也反映出孩子们跟我的“正式沟通”要比我跟父亲的要早了至少一年——念中学时,我就没有跟父亲有过书信往来。这表明孩子们比我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观点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点,他们比我强多了!

从内容上看,除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女对父亲的尊重在三代人中是一样的以外,其他的可就各不相同了。例如,在我与孩子们的通信中,几乎没有谈到“家庭经济困难”,更没要求孩子们把他们的工资寄给我“统一安排”。而这些,在父亲与我的通信中是时常谈到,我也是基本上依照父亲的要求做的。这种差异,一方面说明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完完全全“今胜于昔”,从我所知的四代人[1]实实在在是“后胜于前”。另一方面也表明由于时代背景、家庭环境的不同,“两对父子三代人”在人生理念、思想观点、生活道路、择业就业等方面是存在差别的,有的还是迥然不一的。
我还想说的是,孩子们给我的第一封信都不是他们离开家(求学、工作)以后给我写的,而都是在自己身旁给我写的。跟自己写给父亲的第一封信相比,又让我想到另外的一些什么——是自己对孩子们期望太高而过于求全责备了?或是自己抱守“父为子纲”而让孩子们“敬而远之”?还是真的由于时代不同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代沟”……?

当然,回过头去看,这些都只是体现了自己的一段“育儿”过程,体现了孩子们的一段“成长”过程。同时,也让我明白:孩子们如何走好自己人生的道路,父母的引导与支持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在于孩子们自身,在于他们自己的本性(先天自有的与后天培养的)、能力(身体机能的、学识水平的与实际掌控的)、机遇(时运的、人为的)、判断(勤于捕捉、精于分析、善于认定)、抉择(趋利避害、果断选择)、努力(迅速行动、勤勉于业)……
无庸置疑,对于子女的培育,自己有过期望也曾经尽力,但也有过失落甚至还有过“失败”的慨叹。但是,现在看来,从总体上说,孩子们还是能够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航向,也已经并在继续努力——确实,他们已经成家立业、后继有人,也替父母长辈争气争光了——祝愿子孙们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更健康、更利好、更幸福!
 【待续

[1] 与孩子们通信中,铃儿的最后一信是20101216日写的。当时,孙子棠棠还未出生,故此处只算“四代人”,即我的爷爷、父亲(母亲)、自己、儿女。

【谢谢阅读,请多指教——202004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