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软斑病(malakoplakia, MP)的临床病理特征—膀胱软斑病的精美图片讲解。

 明哥病理芳草地 2023-02-08 发布于山东

        软斑病(malakoplakia, MP)也称软斑症,是一种炎症引起的罕见的瘤样病变,大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多见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4:1),平均年龄50岁左右,儿童罕见。可以侵犯许多器官黏膜,如前列腺、输尿管和骨盆黏膜、骨、肺、睾丸、胃肠道、皮肤和肾等。尤其膀胱最常见,其次是胃肠道。临床表现为柔软、黄色、微隆起、孤立或融合的黄色斑块,直径约3~4cm的境界欠清肿块,易误诊为恶性肿瘤。

        MP的组织病理特征:典型的斑块由密集的大巨噬细胞组成,背景中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如图1),偶见多核巨细胞;巨噬细胞含有大量泡沫状的PAS阳性胞质。此外,在巨噬细胞和间质组织中可见其特有的层状矿物块结构(如图2),即所谓的MG(Michaelis-Gutmann)小体,其可能是由于组织细胞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或变形杆菌)的吞噬或降解功能缺陷引起,导致慢性炎症状态,以及细胞内铁和钙沉积形成软斑小体(MG小体)。MG小体直径4~10um,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有折光性、嗜碱性均质状,或有环层结构,似“枭眼”(如图3),有时伴有钙化含钙(钙盐染色阳性,如图4)且PAS染色强阳性。PAS染色显示MG小体呈紫红色(如图5所示)。电镜下,MG小体呈特殊的晶状结构,中央为高密度核心,中心为一光晕,周围为薄层状的环。巨噬细胞内可见吞噬的细菌和巨大的吞噬溶酶体。

        免疫组化:S-100可显示部分MG小体(如图6),CD68和CD163可显示较多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内可见不染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结构,大多为MG小体(如图7和图8)。

图1:可见较多大的组织细胞,背景为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图2:组织细胞胞浆内或胞浆外可见少许圆形或卵圆形蓝染小球。

图3:MG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有折光性、嗜碱性均质状,或有环层结构,似“枭眼”。

图4:钙盐染色阳性

图5:PAS染色显示巨噬细胞含有大量泡沫状的阳性胞质,MG小体呈紫红色。

图6:S-100显示部分MG小体阳性。

图7:CD68显示较多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内可见不染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结构,其为MG小体。

图8:CD163显示较多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内可见不染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结构,其为MG小体。

        本病鉴别诊断主要与其它慢性尿路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如黄色肉芽肿性膀胱炎、尿道梗阻、结石和组织胞浆菌病等,还应与Rosai-Dorfman病鉴别。预防以去除诱发因素最为重要,对易引起本病的原发病积极给予对症治疗,尤其是预防和治疗泌尿系统感染,这是本病形成的因素,这些细菌能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尿变成碱性刺激产生软化斑,所以及时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可以预防本病发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