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委中这样取穴,治疗下肢不遂有奇效

 西里哈胡 2022-07-27 发布于陕西

I导读我个人认为,我们针刺,就其本质而言,刺的应该不是穴位,而是病理态势,给它一种良性的刺激诱导,剩下的就是人体对此做出的应答与宏观性的调节了。

—本文约1700字,预计阅读5分钟—

图片

两个作用层次,一种共性调控
——高境界的针灸临床思维
作者/张耕铭

一、石氏委中取穴法

委中是石氏中风醒脑开窍手法的重要配穴,主治多种下肢不遂

石学敏院士特别强调了委中的针刺体位,临床实践表明,普通俯卧位的委中取穴法的效果往往不甚理想,而改为仰卧位抻直下肢斜刺15º强提插刺激(见下图),可以使患者当场就能活动双腿,这与刺激量化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石院士强调了下肢抽动3次的量化标准。

图片

委中穴的石氏针刺方法

、强刺激手法“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去年我在《齐鲁杏苑》审稿的时候,发现针推专业的同学对石氏针刺手法情有独钟,但多数论文理论重复性太强,对于这种手法本身的来源和实质并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当时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为何会取这种体位?用这种刺激手法?难道经典上对此没有相关论述吗?最终我在假期翻阅《灵枢》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也就是这两句话:

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

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灵枢·本输》

“痿厥”是躯体瘫痪活动不利等病证的总称,“张”在这里我想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体位正确,充分暴露穴位;二是刺激强度大,手法做到位。所以石院士治疗中风偏瘫的患者有时一针就能使其活动下肢,而《灵枢》中对此也早已做了简要的描述——立快也

但由于这种手法刺激性强,患者可能难以忍受,所以如果用委中治疗膀胱气化不利等常规病证而非“痿厥”时,也不必刻意强求此种体位与手法

三、印堂穴有效的针刺手法

另外还有一个腧穴——印堂,常规直刺或者斜刺严格来讲在治疗上是意义不大的,有效的针刺手法是轻巧进针浅刺1~2分后向同一方向大幅度迅速捻转使肌纤维缠绕在针体上,同时配合小幅度高频率的雀啄手法,患者会有双目、头脑清凉伴随额头微微发紧的感觉。

四、总结

大家可能会觉得扎个穴位有必要这么较真吗?这就把问题给看浅了。

表面上看是一根毫针,可是针尖下人体皮下各层次的毛细血管网(络)、系统组织的分布(全息对应区或者是“经气”流注的地方)、皮肤、肌肉筋膜(经筋)、血管层、微细神经丛(髓系统)、骨膜与骨骼等都依据其特定的功能分布于有形与无形的态势之中,或许它们的分布不是均匀的,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循序渐进的、复杂而又精微的功能学联系,所以它们是可以相互制约的。

至于它们在形态学上的不均匀分布,一种是表观上的正常态的不均匀分布,其实更为重要的是病理性导致的非正常态的不均匀分布,由此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病理表现,如 “经筋之为病”导致的脊椎错位弯曲

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针刺,就其本质而言,刺的应该不是穴位,而是病理态势,给它一种良性的刺激诱导,剩下的就是人体对此做出的应答与宏观性的调节了。

还是以印堂为例,针体与肌纤维缠绕同时伴随小幅度高频率的雀啄实质上是在刺激经筋,并且它的刺激量的要求是高频率的持续刺激,这样的量学效果最好,同时这种提插手法不可避免地会同时刺激到骨膜,这就形成了经筋与骨膜互动交映式的同时交替刺激。

这是两个作用层次(病理次第),一种共性调控(阴阳属性)

对于络脉有问题的患者,我们也会刻意刺中浅表青络,出针时患者会出点血,这时不要马上去止血,因为还没有完成最后一步的治疗——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由此,整个治疗过程才算是有效而规范的。

正是这种“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的治疗态度才处处彰显着“定其血气,各守其乡”与“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的中医诊疗特色,从而真正实现了“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诊疗境界。

向上滑动阅览

石学敏教授,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联邦德国巴伐利亚洲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第一副院长。

  石学敏院士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针灸学和老年医学的临床、科研以及教学工作已愈50年。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石学敏院士始终如一地坚持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依据五十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独特的学术思想,先后开发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类新药“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药品临床疗效显著,充分体现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精髓。现都已取得新药证书,并投入市场。近年来,石学敏院士依据传统中医理论,整合多年的临床研究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采用国际公认的诊疗标准,针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特点,逐步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丹芪偏瘫胶囊”为主,配合康复训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疗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独特的、规范的中医中药治疗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被国家科技部及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大重点推广项目之一。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是对国际“卒中单元”概念的完善和贡献。他强调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使二者在临床上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西医结合指导了方向。至今,已推广培训全国各地区针灸医生上万名。石学敏院士从医五十年来,博览群书,集众家之长,汇中外之萃,学验皆丰,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艺术,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被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誉为“鬼手神针”,他在针灸治疗中风病、延髓麻痹、中枢性呼吸功能衰竭、各种痛证、病窦综合征、老年期痴呆、前列腺肥大、无脉症及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卓著疗效并使其名扬海内外。

  在临床工作取得成功的同时,针灸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也成绩显著。科研方面,在他的带动下,国内针灸临床科研达到分子生物学水平。至今,共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43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3项(次),国家教委及天津市教学成果奖3项,获国家专利6项。教学方面,多年来,共培养硕、博士、博士后百余名,学生遍布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他还在国家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其中由他主编的千万言巨著《中医纲目》被专家誉为继《医宗金鉴》之后的一部中医临床划时代巨著。2007年,出版英文版《石学敏针灸学》,推向欧美,深受欢迎。已被美国针灸考试委员会指定为考试指导用书。

  石学敏院士不仅是著名的医学家,亦是著名的管理学家、外交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从事医院管理工作20余年,带领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针灸学科走院兴科技,科技兴院的健康发展道路,带出了一批跨世纪人才,培养了一支学术梯队,建立了坚实的针灸临床、研究、教育基地。医院也由小变大,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成为拥有600张针灸病床,1500张病床总数的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之一。在努力发展国内针灸学科的同时,石学敏院士亦致力于针灸海外学术交流,积极推动中医针灸走向世界。他先后赴世界30多个国家及地区讲学和诊疗,至今已做了100余场学术讲座,影响巨大,掀起海外针灸热。同时,并就针灸临床及机理研究,与德、法、日等多国开展国际合作,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针灸外交家”。鉴于石学敏院士的突出贡献,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自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先后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天津市科技优秀工作者、十佳医务工作者等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石学敏院士又荣获何梁何利奖。2001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2006年12月,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举办的第二届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上,荣获“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8年,荣获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颁发的“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祖国医学对脑的论述并不十分明确,但是早在《内经》中已引起重视。故有:“头为诸阳之会;头为精明之府”的记录,亦有:“脑为奇恒之府”的记载。石学敏教授对“脑”与“神”的认识颇有见地。在“脑神”(元神)为核心的基础上,努力创建了中医脑科学。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诸多脑病的疑难杂症,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中医脑科学逐渐形成,并指导临床、应用于临床。在基础研究中也得到了有力的证实参数。受到国际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均积极参与合作研究。

  “神”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调神”是临床治疗,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现代中医人对于“神”和“调神”的认识往往狭义、片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石学敏教授认为:祖国医学理论来源于大量临床实践的积累和归纳。其博大及深奥不是现代科学的某一学科所能解释。因此,现代人用现代思维理解我们古老的传统医学需要逾越历史的鸿沟。逾越的方法就是用大量的临床实践来检测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祖国医学的藏象学说和藏象功能是复杂的人体生理关系和功能的总称。并非解剖所见的脏腑;也非某现代医学系统功能所能解释。“神”是祖国医学藏象功能的重要部分。古语言“得神则昌,失神则亡”,可见“神”在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的重要地位。又云“凡治之法,必先本于神”,说明调神法在治疗学中的地位。

  1.对“神”的认识

  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神”,仅指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等;广义之“神”,则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同时,广义之“神”,也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广义之“神”包含了整体高级中枢神经活动在内。人能视物辨味、站立行走、感受自然、认知社会和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运转均为“神”所主,正如《素问·灵兰秘典》所云:“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脉道闭塞,形乃大伤。”

  中医对“神”的定位,一直秉承“心主神志”。但是,明代·李时珍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元者,起始也。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脑与神的关系密切。因此,广义之“神”应该是“元神”、“脑神”。

  石学敏教授认为:中医广义之神包含了现代医学的整体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因此,所有通过调节高级中枢神经系统而达到缓解、治疗的疾病。都可以运用调神法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祖国传统医学的“心”、“脑”耦联系统

  祖国传统医学中的“心”描述的主要是血液循环系统。既包含:血液动力学、血液成份学;也包括血液生物化学。血液循环系统是保证全身各脏腑、器官、组织的氧气供应和营养代谢的重要部分。一旦,脏器、组织缺氧或代谢障碍,均将导致脏器和组织的衰竭和病变。正如《灵兰秘典论》所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而全身脏器、组织中“脑”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依赖性最强。

  脑细胞几乎没有营养及能量贮备,很短暂的缺血或代谢障碍也会产生比较明显的临床表现。人脑的重量平均为1300~1500克,仅占全身总重量的2% ,但脑部血液供应却占全身总供血量的20%。成人脑细胞每分钟约需要500~600毫升的氧、75~100毫克的葡萄糖,才能维持脑细胞正常的机能活动。

  我国古代医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心主血脉,也就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总称“心”。一旦发生病变,首先出现的是:精神、意识、思维、认知;或运动、感觉、视、听、语言、平衡、体态等方面的临床异常表现。随着(心)血脉治疗的转归,以上的临床表现也相应发生改变。上述的临床表现均为“脑神”所主。因此,将心(血脉)与神(脑神、元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心主神明”这一古老的心脑耦联系统。比现代医学早了近三千年。

  3.以调节“脑神”(元神)为轴心,创建治疗脑病的新法则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石学敏教授被国家选中参加“高级针灸研修班”,亲身跟随国家顶级中医针灸专家学习,就深刻领悟到中医“神”的深奥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用其广博的学识和科学的智慧。逐渐形成以“醒脑调神、健脑宁神、通关利窍、醒神启闭”为轴心的。系列治疗中医脑病的新法则。内关、人中醒脑开窍;印堂、上星醒神调神;百会、四神聪宁神安神;风池、完骨、天柱健脑养神;风池、完骨、翳风通关利窍;四白调神开窍等等,系列作用于“脑神”(元神)的配方,幽然而生,大量应用与临床。

  祖国医学“神”的概念,石学敏教授领悟深刻;条理清晰。对“调神”法的临床应用则发挥至极致。不仅应用于中风病、血管性痴呆、脑外伤或脑手术后恢复期、多发性硬化症、锥体外系病变等高级中枢神经损伤的病种。臂丛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神经和神经根病变等周围神经疾病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大量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围经期综合症、癔病、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胃肠功能紊乱等精神心理性疾病。同时,在多种原因引起疼痛病症,尤其是剧烈疼痛的镇痛作用方面亦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剧烈痛疼运用内关、人中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镇痛疗效。

  “调神”法的治疗已经在全国各地;世界100多国家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和德国柏林大学合作开展多发性硬化(MMS)的治疗;和德国赛德克医院合作开展了抑郁症治疗,均收效显著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

  大量基础实验研究数据也证实了:石学敏教授的“脑神”论的观点具备科学的根据。新的中医脑病理论逐渐完善,更多的中医脑病治疗法则相继诞生。为祖国医学治疗学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疗法则。

  随着石学敏教授对“脑神”理论认识的日益深入;“调神”治疗应用逐渐的扩展;基础研究结论的正性参数,中医脑学科逐渐形成。运用中医脑科学理论指导临床,不仅在诸多疾病治疗中取得了理想的疗效;在人类健康保健中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I、II级预防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