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苦乐年华---回忆我的童年生活

 奎林说 2022-07-27 发布于甘肃


作者:石生刚,《苦乐年华》
(正文共:6110字,17图;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
作者:石生刚,甘肃靖远七中语文老师,西北大地上的一个行者。
(这是一篇充满感情的文章,作者详细记载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我们从中能看出一个少年的成长足迹;能看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甘肃靖远的乡村的生活状况;能看到传统的文化习俗的场景;能看到我们国家一步步前进的进程。文章行文流畅,读来令人感到唏嘘。个中滋味,还请各位读者细细自品。---奎子语)

         我的童年是在哈思山脚下度过的。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农村大地正在发生一场巨大的变革:国家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对饱受贫穷、饥饿的几亿中国农民来说,是何等振奋人心的喜讯呀!农民们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农业生产之中去。
我的家乡地处西北一偏僻农村,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瘠落后。在这次土地变革的浪潮中,我家分到了十来亩旱田。若逢上干旱年月,土地收入远远维持不了家庭生计。无奈,父亲只得利用农闲时间出外打工,以补贴家用。父亲三岁时,爷爷就过世了,是奶奶含辛茹苦拉扯六个子女长大成人。当时,家里经济条件很差,生活举步维艰。

我家仅有的三间旧屋,始建于解放前夕,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侵蚀,早已破败不堪。春不得避风尘,滚滚沙尘肆无忌惮,透过门缝窗隙,扑面袭来。翌日,满屋子都会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夏不得避暑热,毒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简直要晒透整个屋子,人在其中,如在蒸笼里一般。秋不得避风雨,霪雨霏霏,阴风怒号,雨水直渗透屋顶,遗漏不止,炕上几乎没有干处,无奈,只得用锅碗瓢盆来接收,每当此时,屋内总会叮叮咚咚响个不停。冬不得避寒冻,天寒地冻,寒风凛冽,因取暖设备简陋,人若无事时只得成天躲到被窝里,缩成一团,即便这样,依然不能御寒。昔日,杜甫曾为衣食所困,辗转奔波,几近迁徙,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但依然替天下寒士发出悲愤泣血的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今,站在新装修即将入住的楼房里,极目远眺,抚今追昔,实感触良多,难以尽言!

温饱问题成为我家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整个童年,饥饿的感觉给我幼小的心灵刻下了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痕。一日三餐以洋芋为主:早饭是极少的黄米掺和洋芋块,午饭是煮洋芋或烤烧洋芋,晚饭则是在有限的黑面条里掺和一些洋芋条。天天如此,经久难以下咽。有时,母亲偷偷往我们兄妹饭碗里多夹些面条,往往引来奶奶的责怪与不满。白面条及白面馍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奢侈品!家里的馍馍分为三类,即白面的(最少),黑面的(较多),还有包谷面的(最多)。奶奶为了保证全家人的吃饭大计,将馍馍分类盛在一个竹筛里,搁在上房屋梁上,在规定的时间里才由大人们取下与我们吃。每逢农忙时节,大人们都下地去了,我和弟妹待在家里,总是饥肠辘辘,一直对屋梁上那个“宝物”垂涎三尺。因个小够不着,我便寻一个木杆,站在炕沿上,往上用力一捅,竹筐便掉下来,馍馍撒落一地,我们几个一哄而抢,狼吞虎咽。换来的自然是大人的一顿责骂,更有甚者,则挨一通笤帚把。但这偷吃和“记性”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奶奶年事渐高,逢年过节,亲戚邻里看望她的礼品日渐多起来,但她从来舍不得品尝,锁藏在上房炕头的一个木柜里。只有她心绪极好或是遇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才分与我们吃,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欣喜。当这些美味到手,我们兄妹便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地解决掉,这时,奶奶总是慈爱地望着我们,幸福挂满了她的脸。
春天到了,春播对农民来说是头等大事。家乡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工具原始,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一年之计在于春,每逢春耕,田间地头,男女老少,都赶趟儿似的,纷纷投入播种的浪潮中。我们兄妹几个亦跟随父母来到田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淅淅沥沥的春雨,如甘霖滋润大地万物,也滋润着家乡父老的心田。

阳春三月,山花烂漫,小草青青,天朗气清,气候怡人,这正是一年放牧的好时节。在家乡,牲口可以称得上是各家的“功臣”,有牛、驴、马、骡等。每天吃过早饭,带上一天的干粮和水,我便和几个小伙伴(会学、三九、春辉、小冬等)赶着各家的牲口浩浩荡荡出发了。我们先赶到村子南头一眼泉水饮足了水,然后骑着自己心爱的“坐骑”驱赶着就向大山深处进发了。到达目的地后,牲口们四散开来,贪婪地品尝各种青草美味,如冰草,苜蓿,蒲公英等。待一定食物下肚后,它们也开始变得不安分起来,或低头沉思,或仰头长啸,或奔腾狂欢,或嬉戏打滚,姿态万千,令人忍俊不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多么美妙的一幅山水画呀!时间长了,我们逐渐掌握了它们各自的个性特征,如哪个暴躁易怒,哪个勤快温顺,哪个力大无穷,哪个柔弱胆怯。

与此同时,我们几个也开始了自己的活动。有时玩打扑克,“升级”、“赶毛驴”、“争上游”,并定下赌局规则:失败一方往往被罚,或是额头上被胜者一方用手指用力弹,或是被罚去赶回在庄稼地边的牲口,或是为大家去泉眼提水等。有时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或引吭高歌,一吐心中豪气:或讲故事,品评人间是非公道:或拉拉家常,诉说各家荣辱成败;有时也登山远眺,捉迷藏,捉虫子。调皮的春辉有时会或骑或站在驴背上,唱着歌儿,悠闲地看驴儿吃草——直到今晚,我们才赶着这支“队伍”“得胜还朝”。远远望去,只见尘土飞扬,遮天蔽日,似天马行空,天兵天将下凡。

夏收是农人们一年之中最繁忙的时候。田间地头,到处布满了辛勤劳作的人们。烈日炎炎,空气令人窒息,人们挥汗如雨,依然收割不辍。长时的劳作,往往使我们感到倦怠,面露难色。而在此时,父亲总会为我们鼓劲,吼几声秦腔,虽不怎么地道,但苍凉、粗犷,响彻山谷,吼出了一个西北汉子的浩然之气!于是,我们顿忘疲劳,随之又投入了繁忙的劳动。小麦收割完还要运回家,因山高路陡,主要靠人力去背。须用一根粗线绳捆紧扎好的麦子,父亲一次往往能背三四十个,我则背十几个。在归途中,只觉得背上重物越来越沉,步履艰难,身体被圧成“弓”形。逢到上坡,我的脸颊几乎要贴到地面了,汗水一串串滴落在地上,肩背上被绳子勒下道道血印,有时中途需要休息两三次才能到家。待卸下重负,身体宛然飘浮在空中。若逢上好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可以丰收勉强维持全家一年的口粮;若逢上大旱年,土地干涸,所收无几,换来的只是全家人无奈和叹息!

严冬来了,人们纷纷做好过冬的准备。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家乡地处原始森林哈思山下,除个别条件好的家庭有能力购买煤炭外,大多数家庭取暖主要以木柴为主。父亲时常从大山里背着一大捆柴,穿越密林,披荆斩棘,跨过巨石,涉过溪流,大山深处布满了他那坚实的脚印。每隔几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就会一起来到大山里拾柴。树木里空气清新,溪水潺潺,涛声阵阵,好不惬意!待我们玩尽兴后就开始拾取地上的枯枝败叶,有时了拿斧子砍一些枯树的(但这是违法行为,哈思山林场天天有专职人员巡逻,是不能让他们发现的,否则就会被没收,还要罚款)。每人整理好一大捆,用绳子扎紧,然后背上就踏上了漫漫归路。一路上到处充满荆棘、岩石、溪流,大家小心翼翼,一步步向前挪动,汗水浸透了衣裳。我身体不够强壮,常常得到“会学”的帮助。傍晚,家人翘首以盼,当看到山头出现我们的身影时,那是何等地欣喜呀!卸下柴后,迎接我们的是赶走一天疲劳的洗脸水和热腾腾的饭菜!除了拾柴,还要拾粪(我们这里是土炕,粪是主要燃料之一)。背上背篓,我们来到原野,这里有很足的资源,不大功夫,就拾满了。有时粪源不足,我们就会跟在牲口后面啾准机会现场收集。为了抢粪,伙伴间还会发生争执。背回家后将其晾晒,待风干后贮存起来使用,以备烘暖冰冷的被窝——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每逢闲暇,我们几个约在一起,开始了形形色色的游戏,完全沉浸在属于在自己的乐园。我们最爱玩的是“打仗”,这也许是受到电影、小人书里一些故事情节的影响吧。那时最崇拜各类英雄,因为他们铁血丹心,侠骨柔情,出生入死,替天行道。我们都幻想自己将来也能学成盖世武功,上演一幕幕抱打不平英雄救美的故事。会学是我们的娃娃头,他是导演,是策划,也是主角,更是道具的制作者。几乎每天都会见他蹲在自家的柴堆里,手里拿一把斧子,叮叮当当忙个不停。他先将木柴打造成各种兵器造型,后用刀刻下不同图案花纹,再涂上各种色彩,不一会,众多“兵器”便大功告成。有刀、剑、枪、棒等。于是,我们几个迫不及待地选好自己心爱的武器,来到一块空地,分成两帮,“正义者”和“邪恶者”,一声“战争”随之打响。只见伙伴们分别亮出家伙,使出浑身解数,对准“敌人”拼命厮杀,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接着“敌人”纷纷“落马”。然后胜利者生擒着“俘虏”,向“大帅”会学邀功请赏。除此,我们还玩其它游戏,如捉迷藏,打垒球等。也偶尔做恶作剧的,如偷别人家杏子、果子。这种行动每次都会选择在月黑风高之夜,我们事先安排好任务,有的放哨,有的接应,有的上树,一有风吹草动,便迅速撤离,获得的“战利品”则私下分吃。记得有户人家院子里有个果园,每到夏天,累累硕果挂满枝头,令我们垂涎欲滴。他们全家下地之时是我们行窃最好时机。麻烦的是,院子里有一条“忠实”的狗在树下守候。通过多次观察,我慢慢地发现了一个规律,它生性胆小怕人,当我躲藏在门外一个角落里,向院子里扔去一块石头,它受到惊吓就会跑出来,逃到后院里。真乃天赐良机,待我兜里装,满果子后,便疯也似的逃离了。

听老人们说,爷爷在世时拉三弦堪称一绝,很有音乐天赋。可能我也带有他的一点遗传素质吧。我七岁时,父亲时常把我抱在腿上教我学唱秦腔,一首曲目往往只教几遍,我便能唱下去。渐渐地,我在当地也有了一些名气,人们利用闲暇时间纷纷哄我演唱,报酬有时是一些糖果,有时是给几分钱。于是,当着众人我便卖力地唱了起来,博来了他们阵阵喝彩。每当此时,奶奶的脸上就像乐开了花。依稀记得一个曲目开头两句唱词“刘彦昌哭得,两泪汪汪——”到了八岁,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奶奶下了命令:从此要好好上学,不得再唱戏了。我只得领命,果不再唱。曾经有个邻居用录音机还为我录制过一段,只可惜时过境迁,再也没有见过他,这东西大概早没踪影了吧。记得一九九五的夏天,卧床多时的奶奶挣着最后一口气,在亲耳听到我考上了学的喜讯后欣慰闭目含笑九泉。在全市几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的我,好在没有辜负奶奶的期望,学有小成,且音乐种子力量是无法抗拒的终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而今,有时弹奏优美的钢琴曲,晶莹的泪光中奶奶慈爱又威严的面容又浮现在面前——愿大地慰安奶奶的魂灵!

那里家乡尚未通电,人们精神生活异常单调,只有逢年过节,村里才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于是我们日日盼,月月盼,终于一年一度的新年来到了。每年正月,家乡都要唱大戏、耍社火。唱前先在村子里选择好一个有利位置,搭建戏台,村里一些秦腔爱好者事先都要进行排练。演出这天,真可谓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台下人头攒动,挤满了看戏的男女老少,台下演员整装待命。通常表演的曲目有《窦娥冤》、《辕门斩子》、《铡美案》等。演出开始了,演员们表演得惟妙惟肖,美仑美奂,台下观众如痴如醉,非散场不肯离去。我们几个小伙伴只听得台上咿咿呀呀地唱,全然看不懂剧情,甚至听不懂一句唱词,倒是被舞台上演员花花绿绿的服饰及化妆所吸引。因为不是专业演员,故而唱词需要幕后专人提词,也因而出现一些轶闻趣事。有一次,可能是提词人的疏忽,一演员突然忘记了唱词“呼延灼一铜锤——”,锣鼓仍在不停地响,情急之下,他自编自唱下去“呼延灼一铜锤从裴家堡一直打到小口下河沿——”,这段轶事不久便广为流传。

社火是我国的一门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家乡的社火经过排练后在正月十五前夕就正式挨家挨户串演了。社火队伍阵容强大,彩旗飘飘,乐声阵阵,井然有序。节目有高乐,秧歌,太平鼓,跑船,舞狮,舞龙等。家家户户除了隆重迎请表演外,还要上布施,以示祈福穰灾之意。我们年龄幼小,不能承担重要角色,但也参与其中有,如担任旗手。记得到一户人家,当时村里的“扶乩”(也叫“扶鸾”,旧时求神降示的象征物)临时停放在他家门外的一个窑洞里,庙会的负责人正在请神,突然有一个姓姚的人大大咧咧,当场说了一些对神灵大不敬的话,结果被请起来的“抚乩”挤在墙角,半天喘不过气来。在场的父老乡亲都吓得给神灵下跪,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也祈求神灵开恩,这样才饶恕了他。当时我也在场,吓得心咚咚直跳,难道神灵真显了吗?至今我仍百思不得其解。
家乡有专门管理哈思山的机构——林场。为了宣传护林防火知识,每过一段时间,林场都会放映电影借机宣传。每次放映前,林场领导总要先向广大村民大讲特讲这方面的知识。那里没有通电,只得用拖拉机发动机发电,靠临时蓄电来放映。人们纳闷:为什么那块白幕上能够出现活动的花花绿绿的人呢?放映电影的晚上,路上灯火通明,各村各社的人们有的带着手电筒,有的举着火把,陆陆续续涌进了林场。依稀记得,当时放过的片子有《少林寺》、《妈妈,再爱我一次》、《黑龙传奇》等。通过观看电影,村里人不但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也认识了是非曲直,分清了正义邪恶。电影上一些经典的情节也成为了人们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则常常模仿电影中的人物自己演戏。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家乡终于通电了,有了光明,全村沸腾起来了。渐渐的,个别条件好的人家买上了黑白电视机,可要通过天线接收转播信号才能看到。因为山高地僻,信号微弱,电视杆需要制作很高很高。寻找信号也非易事,往往出现这种情景:房子里一人看电视图像,院子里一人会话,而高举电视杆的人则通过传话人反馈的信号信息,在不停的移动,直至出现令人满意的图像效果为止。有时站在凛冽寒风中瑟瑟发抖,一连几个小时,但为了能看到流畅的画面也在所不惜。记得有一年夏天,我们纷纷来到村里信号最好的一家,屋里挤满了人,我细心地数了一下,一个上房竟容纳了四十多个人,男女老少,咸集于此。炕上,地上,桌椅上,门槛上,凡能容人之处皆坐满了人。广告期间,人们轻声交谈,妇女则在纳鞋底。电视剧一上映,大家则专心致志观赏。记得当时风行一时电视剧有《海登法师》、《勒巴佛传奇》、《新白娘子传奇》等。一次电视上正播放一对恋人亲热的镜头,现场突然一片静寂,观众有的抓耳挠腮,有的低头无语,有的面红耳赤,有的如坐针毡。突然村里一位生性开朗的妇女”扑通”大笑一声,大家先是一怔,继而大笑起来,屋内外荡漾着快活的空气。在那个思想尚未完全解冻的年月,何尝不是如此呀!

————
这就是我的童年。
童年如歌,唱出了生命最纯洁最优美的旋律;
童年如诗,道出了人生最丰富最闪光的真谛;
童年如画,绘制了生命最完美最恢宏的蓝图。
我的童年,记载着我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拥有了童年,便是铭刻了一份难以磨灭的记忆,沉淀了一笔沉甸甸的财富。走过了冬天,便迎来了美好的春天。童年载着我的梦儿驶向远方。生命因燃烧而美丽,生命因奋斗而美丽。生命因关怀而美丽,只有美丽的生命才能欣赏生命的美丽。无论我走到哪,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会跟我同在。我是大山里的孩子,山给了我博大,水给了我温柔,松给了我坚韧。在这里,以一首咏松诗聊以自勉吧:
青松老益坚,雪压志弥刚。
伟岸凌堤柳,雄奇傲风雪。
生则壮天地,死亦为栋梁。
吾爱真君子,处处当自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