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芦阳读书,念的是初一初二,那时候是1987、1988年,那个年代是中国发展较快的时代,也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年代,那个年代出现的流行的各种元素,如今又在复古流行。芦阳地处西北,以前景泰县政府是在芦阳,我去读书的时候,县城刚好搬去了一条山镇。镇上到处留下的是空空的大院和空空的厂址。芦阳二中出门左拐,原来是县印刷厂,搬走后留下了一个大院子,以前都是铅字印刷,我和同学们跑去捡铅印,大大小小的铅做的铅字,捡好多,拼在一起组句子,拿墨水涂上,给本子上印字。 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在发展,和印度越南也干架,各种思想思潮在萌发......那个年代也是经常被现在人用来回忆的年代。而我们地处小镇一隅,一心读书,好似被社会遗忘的一个角落。如今翻翻别人写的那些回忆文章,才发现,我正是处在那个年代。虽然是小镇,也亲身经历了那个变革的年代。努力回忆一下,记下那些久远的经历。 高跟鞋。这里说的不是女士时髦的高跟鞋,而是男青年们穿的高跟鞋,我搜遍网络也没找到一张照片。这个高跟鞋是白色塑料底、后跟有高有低、后跟比较粗、鞋面是黑布,想起来很是好玩,不知怎么的一夜之间流行了起来,大街小巷的男学生男青年都穿黑色布高跟鞋。那时候我们有去过更远的地方,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否也这样穿。校园里女同学们没有高跟鞋,而男生清一色高跟鞋,也是别致啊,回忆一下走路的姿势,哈哈哈!可能黑高跟鞋比较贵,我好像没有穿过吧。那时我住在二姑家,我表哥贵生倒经常拐着一双高跟鞋去芦阳一中上学。喇叭裤。八十年代喇叭裤很流行,这个倒是大家都知道。社会上的人穿的多,不过学校里只有那些家里经济条件好的、和镇上小青年混的学生会穿喇叭裤,其他学生很少穿。喇叭裤配上黑色高跟鞋,那风姿绰约,你品,你仔细品......黄大裆裤。那个年代流行黄军装,崔健穿着一身黄军装唱出了那影响一代人的《一无所有》。学生当中也流行,当然衣服第一二个扣子是要敞开的,走路双手要插在裤兜里,还要背着一个绣着五角星的黄背包,那是那个时代最酷的装扮了。不过裤子是有发展的,那时候流行的黄裤子(军装绿),裆特别大,走起路来扇风、摆......我摸过同学大裆裤的料子,质地特别厚,感觉很值钱,这么一说,你也明白我没穿过这种好质地的裤子了,我穿过的是普通薄棉布做的。的确良。1976年之前,人们穿的、盖的都是全棉制品。后来,国家认识到,要解决老百姓穿得暖、穿得好,就必须引进新的纤维材料。为了腾出棉花用地,增加粮食、蔬菜种植土地面积,1976年至1979年,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当时许多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大量涤纶,再用涤纶织“的确良”布。70年代中期,这种叫“的确良”的面料开始走俏。按今天的眼光看来,全棉制品才高级,如今都不会去买化纤类纺织品,现在的人们都认为全棉质料的衣物穿着透气舒服,可在多年前却恰相反。那时化纤布料刚刚进入市场不久,价格比棉质布料要贵不少。按当时普通人家的生活水平,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或的卡的外衣裤简直就是“身份的象征”。那个年代的小孩打雪仗,会把雪团恶作剧地塞进同伴的脖领里,再大喊一声“的确凉”,可见当时“的确良”风靡全国的程度。同时,“的确良”料子还能印染出鲜亮的色彩。改革开放之前,整个中国的服装是暗色系一统天下,绿军装是最时尚的穿着。清一色的岁月里,自由张扬的人性追求也在计划经济里被压抑。改革开放的劲风一朝刮起,最先变革的,便是人们身上的色彩。今天看当年“的确良”的颜色,觉得是很土气的,但在那个年代,年轻姑娘穿着色彩鲜艳的“的确良”裙子,又洋气又让人羡慕。迪斯科。八十年代流行的迪斯科舞曲几乎每曲都是旋律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精品。那些旋律伴随一代人度过了他们青年时代最初的感情动荡期,并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痕迹。现在听来,内心照样还会涌起一阵阵激动,似有一片明媚的春光永驻心间。发迹于欧美的迪斯科舞蹈、音乐,影响力如此之大,漂洋过海,让中国山里的孩子也听得心潮澎湃,你不得不佩服那激动人心的音乐,个人觉得再也无法出现当年的辉煌。得益于住在二姑家,二姑家经济条件好,有录音机,表哥贵生也算得上一个朋克小青年,他不知从哪里找来很多磁带,确实好听。荷东、猛士......耳熟能详。《路灯下的小姑娘》红遍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它的原唱,说是Modern Talking。Modern Talking(音译“摩登淘金”)是一支德国双人演唱组合,由Thomas Anders和Dieter Bohlen组成。这首《Brother Louie(路易兄弟)》是Modern Talking演唱组合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也是上世纪80年代迪斯科旋风中最经典的歌曲之一。据说《Brother Louie》有五十多种语言的版本,Modern Talking也并非此曲原唱。但在《Brother Louie》于1986年被Modern Talking演绎之后,其他版本都不重要了。我儿子不到13岁,现在听歌曲,基本都是英文歌,很多都是这些经典老歌。那时迪斯科舞也很流行,大街小巷能看到人们扭着屁股,甩着双臂,踩着鼓点,自得其乐。当然我没去过舞厅,估计也是迪斯科嗨翻了天。我记得四叔还教我跳过,可是我跳舞真不怎么样,扭秧歌可能还能来几下。费翔。费翔在87年的春晚舞台上一炮而红,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可知以说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他的歌声,可以说是做到了老少男女通杀。当年“潇洒”这个词就是他的专用词了。费翔的传奇太多太多,我就不狗尾续貂了。听了很多的费翔的歌曲,首首好听!当然还是得感谢表哥贵生的录音机和磁带,他成天嘴里哼着“流连...流连...”,“天边飘过故乡的云......”。我们有个女老师,忘了名字,烫个大爆炸头,嘴里老哼着“为什么一阵恼人的秋风 它把你的人我的情吹得一去无影踪”......双卡录音机。小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影音电器,谁家有一台录音机或是有一台黑白的电视机就算很富有了,令旁人羡慕不已。如果骑着一辆自行车,坐在后面的同伴提着录音机,放着歌,别提多摆了。那时候,我们家没有录音机,只好跑到别人家去听,到外婆家倒是能美美听听了。那时候伙伴们之间为了听歌,买不起歌带,就买些便宜的空白磁带,央求有双卡录音机的伙伴给翻录歌曲,录好的磁带像宝贝一样收藏起来,找到能放的地方,赶紧听一听。八十年代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黄金时代,搜遍网络,以“70后、80后”开头的文章很多很多,全是总结那个年代全国各地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又有人总结了各行各业那时候的帖子,看了让人怀念无比,感叹时光的易逝,更感叹的是那时候的人心、那时候人们清澈的眼睛......我这里所写的,只是时代大潮在那个西北小镇所留下的印迹当中我曾经感受过的那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