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九岁的妹子,千里挺进大别山

 奎林说 2022-07-27 发布于甘肃


大别山,再见了大别山

提起大别山,由吴雁泽演唱的《再见了大别山》的旋律就萦绕在耳旁。大别山、太行山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关于它们的故事流传久远,影视作品、歌曲、小说、报告文学等等经常会以它们为题材。
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妇孺皆知、名扬天下的重要事件。
1947年8月27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部队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跃进的任务。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千里跃进大别山,历时21天,行程千里,先后解放11座县城。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正当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并捷报连连的时候,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7月23日,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从鲁西南到大别山,相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重重关隘,后有国民党军十几个旅的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部队本来就疲惫不堪,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现在又马不停蹄地向南挺进奔驰,重重困难可想而知。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原二野司令部军政处处长杨国宇将军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没有到过黄泛区的人,是很难想象这里的情景的。这里虽然已成了一片死水,但还是一片汪洋。除了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和偶尔从空中掠过的几只野鸭之外,再也看不见什么别的东西。即使是无水的地方,也尽是稀烂的胶泥,前脚起,后脚陷。”几天以后,等刘邓大军闯过黄泛区,渡过沙河,继而向汝河进军时,蒋介石这才如梦方醒,立即调集大军南阻北追,并气恼地撤了参谋总长陈诚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参谋总长,飞到前线督战。

为把刘邓大军阻击在汝河以北,蒋介石急急调来整编85师,经平汉南下,驻守在汝河南岸,全力收缴或砸烂汝河上的所有渡船。8月24号晚,刘邓率指挥部到达汝河北岸,此时前面的敌人火力阻击很猛,后面的追兵距离只有30里。面对这种情况,刘伯承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杀开一条血路!邓小平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他们命令部队从即时起,不分白天黑夜,不管飞机大炮、枪林弹雨,片刻不停,强渡汝河。前线指挥员则命令把所有步枪都安上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看到敌人就打,打完就往前插,并要求先头部队过后,沿途不留一个敌据点和一个敌人。就这样,到第二天下午,刘邓大军终于渡过了汝河。至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仅剩最后一道险关---淮河。
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变化无常,刘邓大军缺少渡船,被阻北岸。此时,敌人追兵的先头部队已经和刘邓的后卫部队接上了火,形势再次变得危急起来。夜里,刘伯承借着马灯的光亮,手拿竹竿,亲自探测水深。当大部队刚刚冒死渡过淮河,敌人追兵就赶到了淮河北岸。此时河水突然暴涨,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只能“望河兴叹”,无可奈何。邓小平后来兴奋地说:“过淮河,刘伯承去探河,水深在脖子下,刚刚可以过人。这就是机会呀!我们刚过完,水就涨了,就差那么一点点时间,运气好呀。以前,从来不知道淮河能够徒步过去,就这么探出条道路来了,真是天助我也!”

8月27日,刘邓大军经过20天的千里挺进,终于走到了大别山。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邓小平则用他特有的语气说:“这个跃进的意义可不要小看了,中国从北到南没有多少个一千里,从长江再跃进一千里就到了广东、福建的边界,剩下不到一千里了,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就要垮台了。”1947年8月27日,也就是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的当天,邓小平以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名义向各部队发出指示:“勇挑重担,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义无反顾创建巩固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
这段历史,有过不少文艺作品来体现过,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其中的艰险难以想象。革命战争的电影电视、小说作品、军旅作品,我也是看过不少了,特别是小时候看的那些战争年代的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深深激励了我们那一代人的爱国热情、英雄气概
我在翻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目录的时候,看到有一本书叫《牵风记》,因为没看到书,没看封面和前言内容等,从名字上没看出这是什么书,算我孤陋寡闻了,这本小说2019年1月就出版了。

《牵风记》正是以“千里挺进大别山”为背景写作出来的,小说讲述女主角汪可逾入伍投奔光明却在19岁不幸牺牲的壮烈故事。小说围绕着三个人和一匹马的故事,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描写战争,以特别的胆略探寻战火中的爱恋与人性,为大众展示了牺牲者的平凡和格局的伟大,描绘出了普通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作者徐怀中,男,汉族,1929年9月29日生于河北省邯郸市山底村,1941年考入太行边区政府太行联合中学,1945年2月毕业,参加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前线剧团,从事美术宣传工作。同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十八集团军前方政治部前线剧团团员,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及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团员、美术组长,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研究员、创作员,云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干事、秘书,《解放军报》副刊编辑、记者,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昆明军区政治部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部长。少将军衔。
这部小说是徐怀中90岁的时候写出来的,作者说文革前他就以这个背景写了小说,但是在文革期间,他烧毁了稿子,他说一点都不可惜,因为那时候写的太空洞了,什么都是“从胜利走向胜利”,此次重写,他改了写法,落下地来,写了真真切切的人物和事件。
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和以前看的这类小说感觉完全不同,小说中几乎没有正面描写和叙述炮火连天、短兵相接、冲锋厮杀等等战斗场面,也没描写多少人物在战斗中的心理;作者通过侧面描写,写主要人物、写战士、写村民、写战斗前后的事情,更是体现出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西游记》是四人一马,《牵风记》是三人一马。
文中主要有三个人物,汪可逾、齐竞、曹水儿。汪可逾乳名纸团儿,3岁习琴,视家藏宋琴为益友并自诩为知音。抗战期间,14岁的她还是北平的女学生,赴延安途中因交通被日寇阻断而入太行中学。5年后毕业到独立九旅当参谋。缘于对宋琴的共同爱好,汪可逾与旅长齐竞建立了超常的友谊;齐竞是野战军部队最有文化、最懂艺术、最有血性、提拔最快的干部。他没当过副职,没受过战伤,天佑神助,前程似锦。他踌躇满志、自视甚高。他因古琴曲《高山流水》认识汪可逾,再见面时仿佛被子弹击中。他对她惺惺相惜,志在必得;曹水儿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为人忠厚实在,对工作尽职尽责,从无懈怠,任何事情都能细致周到、创造性地完成,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干不成的。
《牵风记》虽然写的战争,但不少笔墨放在了爱情上,两个人由互生爱慕、心灵相通到产生隔阂,最后以汪可逾牺牲告终。作者把美好的爱情置于残酷战争的背景之下,颂扬了人世间至美至善的人性和永恒柔软的情感。而汪可逾和她的那把古琴,就是美的符号和象征,高贵灵动又脆弱,在汪可逾的身上可以看到生命与美好。
《牵风记》虽然是小说,但是文中很多情节对照历史事件来看,都是发生过的事情,不少人和事都是能找到原型的。把那段历史和小说对照起来看,这种感觉会更强烈。小说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如果徐老爷子再把这些经历用自传或者散文或者其他形式写出来,就更完美了。
整本小说不长,19万字,读来令人动容,对人物的刻画、事件的描写、人物感情的处理,都令人记忆深刻。豆瓣上有一些无知小儿,对《牵风记》大放厥词,他们哪能体会到一个饱经风霜、经历丰富的革命老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呢。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牵风记》一定也不例外,但依我的水平,只能去拜读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