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热,我们该怎么去热

 奎林说 2022-07-27 发布于甘肃


读《所谓“国学”》

鲁迅在杂文里写道:现在暴发的“国学家”之所谓“国学”是什么?一是商人遗老们翻印了几十部旧书赚钱,二是洋场上的文豪又做了几篇鸳鸯蝴蝶体小说出版。
鸳鸯蝴蝶体鸳鸯蝴蝶派是兴起于清末民初的以上海为中心的一个文学流派。这派作品多以文言描写才子佳人的哀情故事,常用鸳鸯蝴蝶来比喻这些才子佳人,故被称为鸳鸯蝴蝶体。
这文章简单明了,开篇就指明了所谓国学是什么。后面就以具体事例来说明和评论。
国学是什么,在文化人里面还是有不少争论的。我当然只能搜别人的说法来看看了:国学狭义上指的是:以先秦诸子和后世儒道二教及其衍生的学说,内容范畴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中国哲学。国学广义上指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知乎的天瓶云水说:把国学理解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可以了。最狭义的国学就是经史子集四部,以经学为首。现在一般人理解的国学往往指的是易经内经、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中国禅宗、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这样理解还是狭隘了一点。严格地说,真正的国学还应该包括中国从古到今的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风水算命、风俗习惯等等。季羡林先生提出的“大国学”的概念还是有见地的。
这十几年来,我们又兴起了更大一轮的国学热,书刊媒体洋洋洒洒长篇累牍从来就没间断过。以“国学”去搜搜当当、京东或天猫,数不尽的书本。你看看,一个东西热了之后,那肯定是商业先热,这是赚钱的好机会,和鲁迅说的商人遗老们如出一辙。
现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增加了国学篇目的比重,这是一件好事。我儿子小学时,学校就让背《中小学生必备古文100篇》《必背古诗75首》之类的书,他背得滚瓜烂熟,效果最好的时候,就像竹筒倒豆子。小学时有的文章内容虽然不是很了解,但是这么背下来,对古文的感觉就好了很多,再学新的古文时帮助不小。
国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和学术,凝聚了无数代人智慧、经验和思想,是传统知识的宝库,是现代人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对象。
不管是国学热还是国学进课堂,国学不能肤浅化、娱乐化、本本化。不能肤浅化包括国学的内容不能表层化、狭窄化。不要表层化,是指要挖掘国学文化中的核心与灵魂,而不是将学习放在细枝末节或外在形式上。不能狭窄化,就是必须以开放的视角看待传统文化,必须以时代的视角看待传统文化,看哪些经典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国学的学习不能书面化、娱乐化。国学容易成为一种被诵读的“文本文化”,而没有成为真实的头脑中的文化。学习国学的结果不是穿个汉服、举行个成人礼、表演个小节目那么简单,更不能把国学当成是一种装点的道具,而是应该将其沉淀为道德的养分与价值的因子,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变得更加懂礼节、有文化、知文明。
看看视频媒体和各种推文中,国学几乎都被肤浅化娱乐化了。一说国学就是搞大型仪式感,屋子的装饰、人物的服装、一群人煞有介事地拿着仿竹简的书本诵读古文,这就是认认真真搞形式。这些活动,大抵都是活动一拍、新闻一发、推文一送、圈圈一晒,完事。至于国学进没进人们的心里,谁管呢。
还有兴起的各种国学仪式成人礼,我觉得毫无意义,只是起到了折腾人的作用而已。国学成了人们装门面的幌子。2017年,在成都街头出现了一个三岁多的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国学首先是一种文化,更多注重内涵性的东西,需要内化于心,实在不该过于讲求形式。尤其,这位醉心国学的父亲创办了一个公益国学班,这就是为自己的国学班做宣传嘛。
还有一些所谓的机构,完全不筛选内容,啥都继承回来,认为老祖宗的啥都是好的和对的,都给儿童灌输进去。比如弟子规、二十四孝这些,我觉得里面就有很多糟粕,我实在不能认同。我们不能为古而古,我们是生活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现代人,好多资料我们有收藏的义务,但具体吸收哪些为我们所用,还是很有讲究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的不就是这个么。
周子矜说:国学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气质,需要人生圆满的人以一种安和之态将它擎向苍穹;国学是一种积淀,更是一种修为,需要一心向善的人以一种淡泊之感将它收入脑海;国学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思索,需要虚怀若谷的人以一种斐然之情将它永世流芳;国学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节操,需要兼爱天下的人以一种高洁之心让它走向世界。
国学要如何学,要看哪些书?
很庆幸,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支持和指导、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系列图书正在进行。该丛书由著名学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担任主编,延请德高望重的大家耆宿担当顾问,众多专家参与编纂,遴选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100部经典,萃取精华、赋予新意,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立足学术、面向大众的古代典籍普及读本。
激活经典、融入当下,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读者。“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百部经典》既追求学术上的高水准,又力求古为今用,让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融入课堂教育、走进人们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
披沙拣金、着眼普及,搭建传统文化与大众之间的桥梁。《百部经典》采取导读、原典、注释、点评相结合的编纂体例。导读提纲挈领,原典精选底本,注释明白晓畅,点评画龙点睛。书前放入古籍善本书影,卷末附《主要参考文献》,为读者延展阅读提供更丰富的途径。
积众人力、集百家长,努力打造广泛认同的优秀读本。为编好该丛书,聘请了饶宗颐、冯其庸、叶嘉莹、章开沅、张岂之、刘家和、乌丙安、程毅中、陈先达、汝信、李学勤、钱逊、王蒙、楼宇烈、陈鼓应、董光璧、王宁、李致忠、杜维明等在传统文化研究方面造诣深厚的学者担当顾问,进行学术指导。并专门成立编纂委员会,由袁行霈担任主任委员、韩永进担任副主任委员,成员包括瞿林东、许逸民、陈祖武、郭齐勇、田青、陈来、洪修平、王能宪、万俊人、廖可斌、张志清、梁涛、李四龙。
总体上来说,我读过的书太少了,国学内容太丰富了。我敢说我们不少人没有读过那么多皇皇巨著,我们的古文古诗以及很多国学知识都来自于中小学课本。对我来说,该补一些课了。
截至2021年6月,《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项目已编纂出版图书50种。第一批(10种):《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管子》《孙子兵法》《史记》;第二批(5种):《左传》《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传习录》;第三批(5种):《荀子》《楚辞》《论衡》《史通》《贞观政要》;第四批(10种):《战国策》《黄帝内经》《春秋繁露》《九章算术》《齐民要术》《杜甫集》《韩愈集》《王安石集》《西厢记》《聊斋志异》;第五批(10种):《国语》《礼记》《抱朴子》《陶渊明集》《坛经》《李白集》《柳宗元集》《辛弃疾集》《曲律》《本草纲目》;第六批(10种):《孝经》《淮南子》《太平经》《曹操集》《世说新语》《欧阳修集》《梦溪笔谈》《日知录》《儒林外史》《牡丹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