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白”接连晕倒在抗疫一线,原来因为它!

 茂林之家 2022-07-27 发布于湖南

作者|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南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胡建芳

最近全国疫情此起彼伏,核酸检测作为早期发现病例、早期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手段至关重要,疫情防控、核酸检测成为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重点。在这样的高温酷暑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笔者同事接连出现高温中暑现象,最严重的情况是一天下午出现4人中暑。

笔者在无比心疼的同时,也提醒大家早期识别中暑,积极做好预防,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快速正确处置。

图片

医务人员中暑输液治疗

为什么会发生中暑?

人体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出现问题时,人体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适应能力差,导致产热和散热不平衡,则容易导致中暑症状出现。

中暑是由于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或受到烈日暴晒,导致身体丢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散热功能障碍,各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热损伤性疾病。如果救治不及时,可因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安全。

图片

隔离点人员累瘫在地上  采样回来衣服汗湿

图片

支援泗县采样人员中暑躺下休息  户外全员核酸采样

同样是中暑,为啥临床表现不一样?

前两天,中国南方多地报道热射病例,并有死亡病例出现,很多人疑问,不是中暑吗?怎么又变成热射病?从专业医学角度出发,2019版《职业性中暑的诊断》对中暑相关概念进行了完善,将中暑直接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1.热痉挛

热痉挛是一种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可能与钠盐丢失相关。由于过度出汗,水、盐过量损失,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转移入细胞内,肌肉细胞过度稀释发生水肿,肌球蛋白溶解度减小,使肌肉产生疼痛性痉挛。

临床表现为在训练中或训练后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

2.热衰竭

热衰竭指热应激后,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高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但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流经皮肤、肌肉的血流量大大增加;大量出汗,水盐大量丢失,引起血液浓缩及黏稠度增加;肌糖原代谢增强,使肌细胞内形成高渗状态,使水分进入细胞内,使有效循环量明显减少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周围环境衰竭和脑部供血不足。

临床表现: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有时可表现出肌肉痉挛、体位性眩晕和晕厥、体温升高,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

3.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临床急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核心体温高于40℃,皮肤干热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谵妄、惊厥等,重症患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源作用和体内温度升高,初起可通过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等加强散热效应。

而后,体内热量进一步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失控,汗腺功能衰竭,使体内热量进一步蓄积,体温骤增。当体温超过42℃时,蛋白质开始变性;体温超过50℃数分钟,细胞即死亡。

出现这些症状,警惕可能中暑了!

根据症状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躺解衣、降温、补充水和盐分,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中暑急救原则要记牢

中暑的急救原则是快速、有效、持续降温;迅速补液扩容;有效控制躁动和抽搐。其中快速、有效、持续降温最重要。快速降温是治疗的基础,迅速降温决定患者的预后。

1.迅速远离高温环境

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躺下,有条件可移到空调房间,解开衣服,抬高双脚,以利于增加患者脑部的血液供应,同时也起到散热的作用。

2.及时补充水分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饮用一些淡盐水。但补充水分不宜过多,不然会引起腹痛、呕吐和恶心等不适症状。不宜饮用咖啡或酒精类饮料。已经昏迷者,不要强行喂水,以免引起气道梗阻或呕吐窒息。

3.迅速降温

在腋窝、头部、腹股沟大动脉明显处用冰袋或冰块进行局部降温;还可以用医用酒精、温水反复擦拭全身,以加速身体散热,但要注意适度。

也可对中暑者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以促进散热。当患者体温降至38℃以下时,就要停止吹风、洒冷水等强制性降温方法。可用冰5%葡萄糖盐水1000~2000ml静脉滴注,开始时滴速应控制在30~40滴/分。

4.化学降温

氯丙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有调节体温中枢、扩张血管、松弛肌肉、降低氧耗的作用,但低血压患者禁用;地塞米松注射液,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有助于降温和减轻脑水肿。

药物治疗措施

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者静脉给予20%甘露醇;糖皮质激素有一定的降温、改善机体的反应性、降低颅内压作用,可用地塞米松;抽搐发作者,可静脉输注地西泮;肺水肿时可给予呋塞米、皮质激素;及时发现和治疗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上消化道出血;低血压者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静脉输注恢复血容量,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升高血压;存在酸中毒时,可酌情给予碳酸氢钠静脉滴注。

预防中暑最重要!

笔者所在的中心,针对近期医务人员频繁发生中暑现象,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预防中暑现象发生。

合理安排采样时间。积极和所在街道居委会沟通,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全员采样时间安排在早上7:00-10:00,下午16:30-21:30,每班时间不超过3小时。

采取多种措施改善采样环境。积极和街道居委会协调,采样点尽量安排在阴凉处,有条件的的配备电风扇等降温设备,配备冰水、冰块等降温用品。

图片

中心统一为全体采样人员定制棉质采样短款套装、统一配备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药品,安排采样机动人员,对有中暑先兆人员及时替换。

对全员进行中暑相关知识培训,让大家能及时识别中暑先兆,及时采取正确处理措施,严防发生严重中暑事件,保障医务人员自身安全。

高温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一轮又一轮的核酸采样成了基层医务人员的主要工作,在疫情防控中保护好自己,严防中暑事件发生刻不容缓,基层医生应熟练掌握中暑防治知识,及早识别预防中暑发生,保护好自己才能做好疫情防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