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3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一阴厥阴之胜和二阴少阴之胜已明,现在就要精读三阴太阴之胜了。

先附录原文如下: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湿)化乃见。少腹满,腰脽(shuí)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肿于上。

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故太阴之胜,气候物候为湿胜,病候为湿证。

《素问·五运行大论》岐伯讲:“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太阴脾土气盛则制己所胜之肾水,而反侮其所不胜之肝胆木。

一、太阴之胜,火气内郁

太阴湿土,在脏为脾。

脾土之气偏胜乘制肾水而反侮肝木之脏胆木之腑。肝木属脏,生少阴心火,火性炎上,肝木为脾土反侮,则肝木所生之火不能上升于心而郁于内;胆木属腑,生少阳相火,火性炎上,胆木为脾土反侮不能上升,亦郁于内。

因脾土反侮,故肝胆所生之君火相火皆不能上升而积郁于内,是以君火相火“火气内郁”。

张介宾《类经》谓是心火内郁,恐非是。王冰、马莳、张志聪、高士宗等皆模糊为言,谓是火气内郁。倒是黄元御《素问悬解》指出了“胆木化相火”的关键。

二、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

火气郁于肝胆,循肝胆之经脉传于腋下肋胁,火热之气受湿胜所窒,壅塞于皮肤腠理之中而成“痈”,痈则为疮为疡,疮疡溃烂延散于皮肤之外。因肝胆之经循行于腋下肋胁之间,故疮疡主要生于两肋胠胁部位。

三、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

倘若火郁不能随疮疡溃烂而发散于外,则体内火热之郁甚而加剧,甚或由痈成疽。肝移热于心,虽不至死但心痛不已。火热之气郁积于内,上不得吐,下不得泻,中不得排,心再移热于肺,热郁内关外格不得散,格于上而不下,故头痛喉痹项强。

四、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

如果只是湿气内郁而无火气内郁,则湿土旺乘肾水,湿土内郁为寒,寒湿之邪迫乘下焦太阳膀胱,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晴明穴),从眉间而上额交巅络脑,故“痛留顶,互引眉间”。

五、胃满

胃经与脾经互为表里经,脾土寒湿则助胃运化机能失调,胃为寒湿之气所凌,食谷不化故胃满。

六、雨数至,燥(湿)化乃见

六气分治之中,太阴用事则雨数至,雨数至当为“湿化”乃见。故这里的“燥化乃见”。“燥”或当为“湿”之错讹。张介宾认为“燥当作湿”。

张志聪注为:“雨数至燥化乃见者,至四气五气之交,而后见此证也。”岐伯和黄帝此处只是泛论六气相胜,无关于在泉、司天、间气之分,故不足取。其弟子高士宗注为“雨湿之气数至,而燥化乃息”,更“见”为“息”,乃有婉拒其师之意。

张志聪认为“燥化乃见”而后见“胃满”之证,马莳则认为:“及雨数至之后,则燥化乃见,民病又为少腹满,为腰脽。”亦即燥化乃见而后见“少腹满,为腰脽”。两人皆认为“燥化乃见”非错讹,但两人在“燥化乃见”到底是致胃满之证还是致少腹满腰脽之证上陷入分歧。

窃以为,当遵循张介宾意见:“燥当作湿”。因为,这既合乎常理,又合乎上下文逻辑,此外,此是说明太阴之胜的气候和物候,没有必要牵涉间气从而节外生枝。

七、少腹满,腰脽(shuí)重强内不便,善注泄

寒湿迫下焦,膀胱与肾受湿邪所迫。膀胱居少腹,故少腹满;肾经与膀胱经相表里,膀胱经病传及肾,肾为腰之府,故腰以及尾椎(脽)沉重强直;内不便,高士宗注为“内不小便”。但“内不便”前承“腰脽重强”,故应是腰腹屈伸不便之意。此皆为足太阳膀胱经为病。

脾寒湿凌胃,胃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胃病传及大肠,故大便溏泄,是为“善注泄”。

八、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寒湿迫下焦,肾阳之气窒而不升,阴虚内热,《灵枢·经脉》岐伯讲:“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是主肾所生病者……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故足下温;湿气滞留于上故头重,湿气滞于下故足胫浮肿;水饮入胃,脾不散精,水气中焦滞留,荡漾泛行而上,故首面浮肿。

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重阴必阳,再往下就是一阳“少阳之胜,热客于胃……”了。

独学则寡闻,切磋方长进。

敬请入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